基本信息
书名:和孩子一起成长:余心言谈家庭教育
定价:26.00元
作者:余心言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8071646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收入本书的是作者自1980年以来有关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作品,包括论文、杂文、讲话和为家教出版物写的序言。
对于家教问题,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重视的。虽然他历来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但过去认为这个任务主要应当由社会与教育部门来承担。十年当中,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家庭教育的作用开始凸显出来,引起了余心言的关注。1980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这是全中国个类似的组织。当时的北京市委副书记刘导生同志委托作者代他到会讲话,使我有机会结识了一批热心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家庭教育问题作系统的思考,并且和大家一起作了一些尝试。越做,就越觉得天地广阔,需要做的事越多。收入本书的作品,大体上反映了20多年来有关家庭教育事业思考和实践的历程。
目录
序
言论篇 家庭教育初窥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陆游的教子诗
要帮助青年学会做父母
建立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学
你的样子值得学吗?
家庭教育初窥
帮助子女过好“过渡期”
把家庭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从《一出由“长者”导演的悲剧》想到的
让孩子记“家庭日用账”
“独苗”应当成长得更茁壮
爱子以德
家教指导同样是思想工作
树立三个观念搞好家庭教育
孩子的生活应当比我们更幸福
为儿孙作什么打算
一名硕士研究人员为何自杀
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腾飞 从料理身边事开始
把读书乐还给孩子
日本的“贵族子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爷爷?
感动期盼友谊——童年宝贵的财富
西湖飞扬黄丝带
功夫在“写”外
杂文篇 孩子都应当是成功者
《父母必读》与“公民必读”
孩子的欢乐和惊恐
“还有二十年怎么过?”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
讲话篇 与孩子共同成长
书序篇 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
附录篇 走近徐惟诚
作者介绍
余心言,本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1930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党。曾在上海从事共青团工作和新闻工作。历任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部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职工思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品读了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健康价值观”的深刻论述,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起来有一种在和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对话的感觉。它没有聚焦于具体的学科学习或技能培养,而是将视野拔高到了“生命教育”的层面。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探讨了“正直”、“担当”、“谦逊”这些看似空泛的品质,在当代社会中应如何具体地落地生根。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责任感”的论述,它将责任感定义为一种对自身选择负责的能力,而非简单的义务承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父母跳出日常琐碎的教育焦虑,回归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对自己负责的独立个体。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沉思,思考自己是否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了与自己宣扬的价值观相悖的信息。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为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如何构建稳固家庭连接”的读物,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育儿指南那样直接给出操作步骤,反而更侧重于探讨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心境调整。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的亲子互动瞬间,然后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进行剖析,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和孩子最近一次的对话,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误区。我特别欣赏它对“沟通艺术”的阐述,它强调的不是谁说了什么“正确的话”,而是“如何带着爱去倾听”。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说孩子的叛逆期其实是他们渴望被大人认真对待的信号,而不是故意找茬。这个角度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在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先放下评判,只是单纯地接纳,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冲突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如果说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教你“做”一个好家长,那么这本书更像是邀请你“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力量的自己,因为只有父母的内心安定了,孩子才能找到真正的依靠。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严谨,它没有过多渲染亲子教育中的“温情脉脉”,而是用了一种近乎社会学研究的冷静和理性,去剖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都紧密围绕着一个核心论点展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不得不信服。它深入探讨了过度奖励机制对孩子长期学习兴趣的扼杀作用,并提出了许多基于心理学实验的替代方案。我特别喜欢它对“延迟满足”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等一等”的表面,而是探讨了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榜样力量,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目标实现的尊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重”的,它需要你全神贯注,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不依赖外界压力的家庭教育哲学。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在目标设定上的急躁有了深刻的反思,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父母的“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简直是育儿书中的一股清流。我以前读过不少关于如何“管理”孩子的书,总是强调规矩、纪律,读完心里压力山大,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教坏了孩子。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坐在你身边,温柔而坚定地引导你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核心。作者的文字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孩子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她不是在教你一套“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让你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他们成长的节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情绪共鸣”的部分,以前总觉得孩子哭闹是件麻烦事,现在才明白,那其实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充满惊喜的旅程。它教会了我如何放下焦虑,真正地去“看见”我的孩子,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珍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育儿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手忙脚乱地应对突发状况,而是更从容、更笃定地与孩子并肩前行。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亲职教育著作,风格上与我之前接触的那些“鸡汤式”的读物截然不同,它走的是一条更具实践操作性和工具性的大道。全书的语言简练有力,几乎没有多余的抒情,重点全部放在了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上。书中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积极行为支持”的模块化流程,从行为发生前的环境预设、到行为发生时的非暴力干预,再到行为发生后的效果评估,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脚本”可供参考。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承认“完美父母”的不存在,而是鼓励我们把教育看作一个不断测试和修正的迭代过程。我尝试在家里引入了书中的“选择权赋予”练习,比如在穿衣、吃水果等小事上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原本以为会带来更多争执,没想到反而让孩子感到了被尊重,早晨的准备时间居然提前了十分钟。这本书与其说是教育理论,不如说是一本“高级育儿操作手册”,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并看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实干型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