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教育
定价:36.00元
作者:冯雪钰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2834067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都尽其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而有的孩子却非常平庸?同样是孩子,差别为什么如此之大?其实,造成差别的原因很简单——有没有采用好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有没有读懂自己的孩子,身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小处着手,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爱的教育》通过浅显的文字,真挚的情谊,通过大量教育工作者和有经验的家长,以一书之地,让你放眼世界;以一席之言,让你巧妙家教!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事业就意味着奉献;家庭教育还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意味着探索;同时家庭教育还是一次领航,好的领航将为孩子带出一个幸福的人生。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我们为之付出、为之探索不是很值得吗?
只有胸有大爱、孜孜不倦追求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的孩子乃至杰出的孩子。那些光有美好愿望却不愿付诸实践、不愿提高自身素质、不能战胜自我的人,是永远教育不好孩子的。
所以,尊敬的父母朋友,请你做孩子生命的领航员吧,而《爱的教育》将是一张好的领航图。指引你将孩子的人生领到开阔的海面上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把重要的礼仪规范教给孩子,让孩子把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明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小明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小明也总是显得特别没有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叔叔阿姨,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认为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小明怕的就是麻烦。于是,无论是在大家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小明都是那个看上去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因此,在班里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跟他来往,甚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一张桌子。
是的,小明正是因为不懂礼仪、没有礼貌,才导致别人不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一个懂得礼仪规范的人才更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中国,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9币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讲的是,有一次曾子在老师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孔子也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是的,礼仪规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整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如果家长不教育孩子重视和学习礼仪、规矩。那么,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常常会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学好礼仪规范提供一点建议。
要想教育孩子学好礼仪规范,步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也就是说得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才能在生活中注重礼仪,认真地学习礼仪。
接下来,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注重相关的个人礼仪。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几个方面。
从孩子的仪容仪表来说,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仪表的端庄。主要要求孩子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要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要教育孩子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孩子的仪态举止来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上对孩子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孩子如果站姿优美,则更容易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在站立时,要让孩子注意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忌讳无精打采、含胸、耸肩、塌腰。要求孩子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时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孩子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不能让孩子有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
从谈吐方面来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家长要教育孩子,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使孩子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教给孩子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等方面。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青年入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入主动给残疾人让路。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别人。”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座,如果迟到,入座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看真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电、汽车、火车,人多拥挤,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的时候不要抢座位之类的。
以上给家长介绍了生活中一些需要教给孩子的基本礼仪。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如果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培养孩子。礼仪就表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家长重视,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按要求去坚持训练,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及时指出并当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
总而言之,家长是孩子的个老师,如果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开始得早,并始终如一地贯穿孩提时代,而父母又言行一致的话,其结果是培养出使用礼仪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年轻人。但礼仪是“知易行难”,并不是每一则教诲都能很快或很容易掌握,孩子的社交技巧是逐步学习的,通过爱、尊重来关注孩子,并用赞美来鼓励孩子,让孩子慢慢掌握礼仪的真谛的。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懂礼仪、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P3-6
序言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非虚构作品《潮汐观测站》,记录了一群海洋生物学家在北极圈边缘建立一个临时研究站的真实经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敬畏与渺小。作者的文字冷静、精确,充满了科学记录的严谨性,但同时又洋溢着对北极生态系统那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书中详细描述了极昼极夜的交替对人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监测那些极其脆弱的海洋生物种群。我特别被其中关于“数据与情感的拉扯”的部分所吸引。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客观,记录冰川消融的速度,但他们内心深处却燃烧着保护这些壮丽景色的强烈愿望。书里没有煽情的大段描述,仅仅是冰层裂开的声响、海象群的迁徙路径这些客观事实,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地球正在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作品,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希望,只是清晰地展示了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真相,促使人进行深刻的反思。
评分《镜厅里的独白》是一部非常大胆的戏剧文本改编的小说。它完全放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框架,全书几乎由一个角色的内心独白构成,这个角色是一位退休的剧院舞台设计师,他被困在一个废弃剧院的镜厅里,不断地与过去剧目中的幽灵和自己的人生选择进行对话。这部作品的语言极具张力,充满了舞台化的意象和夸张的自我剖析。它探讨的核心是“表演性生活”——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作者对“虚荣心”和“艺术的代价”的剖析入木三分,台词的密度极高,像一连串快速击打的鼓点,让人喘不过气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坐在黑暗的观众席上,直视着一个被逼到绝境的人内心的剧烈翻腾。虽然叙事上比较晦涩,需要读者主动去填补场景和人物关系,但这恰恰赋予了作品极高的阐释自由度。如果你喜欢探讨存在主义和后现代解构手法的作品,这本书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智力挑战和情感冲击。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异乡人的食谱》,它简直是美食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一次完美结合。这本书与其说是烹饪指南,不如说是一部流浪者的日记。作者走遍了全球七个饱受冲突困扰的地区,记录的不是米其林星级大餐,而是那些在极端困境下依然被坚守的“家常味道”。比如,在某个被围困的城市里,人们如何用极少的材料,变出带有集体记忆的烤饼;或者,流亡者如何用异地的食材,重构家乡的味道。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朴素的真诚,没有矫饰,直击人心。每当描述到一种食物的制作过程时,总会穿插着与之相关的历史片段或人物的访谈,让食物本身成为了历史的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味道的乡愁”这一主题的挖掘——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身份认同的锚点。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能闻到那种烟火气和香料混合的味道,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旅行、文化和生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它会让你重新审视每一餐的意义。
评分这本《微光中的低语》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后一个小镇上几代人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直击人心的故事,更像是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旧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的感觉,你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沉默”的刻画,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比如女主人公艾莲娜,她对邻家老铁匠的默默守护,那种克制的美感,让人读到心头发酸。书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其出色,那种潮湿、带着泥土和海盐味道的氛围,仿佛能透过纸页渗透出来。它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时间如何一点点腐蚀或美化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整本书的节奏舒缓而深沉,像一首悠长的民谣,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性。读完后,我合上书页,久久没有动弹,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那些漫长而平静的日子,学会了在细微之处寻找生命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星尘捕手》是一部结构相当新颖的科幻小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时间旅行”的传统认知。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拒绝提供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读者抛入一个充满悖论和哲学思辨的迷宫。故事围绕着一个致力于收集宇宙大爆炸前残留“信息碎片”的秘密组织展开,情节极其烧脑,充满了量子物理学的隐喻。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存在”本质的探讨。当主角发现自己所处的现实可能只是更高维度文明的一个实验场时,那种从内而外的虚无感,写得惊心动魄。不同于那些强调宏大场面的太空歌剧,《星尘捕手》更专注于个体在面对无限时间尺度时的渺小与抗争。叙事上采用了非线性结构,时间线不断交错、折叠,初读时颇有难度,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跳跃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最终都会在终局汇集成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逻辑闭环。这是一部需要二刷、甚至三刷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的杰作,绝对是硬科幻爱好者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