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
定价:35.00元
作者:峣帝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80255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精心挑选现实的案例,鲜活深入 地展现了青春期男孩的成长烦恼,并且把父母的心里话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解开他们的困惑,让男孩与父母一起读懂青春,共同成长。《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为迷茫的叛逆期男孩送去一份特殊的礼物,当你因身体、心理的变化而烦恼时,不妨看看《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让父母贴心的话语安抚你慌乱的心,为青春留下快乐的印记。青春叛逆“不学坏”,《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为孩子的成长护航,赶走青春的躁动,男孩要阳光般快乐成长。
内容提要
面对成长,每个男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和疑问,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变化,带给男孩的冲击和不安感都是巨大的,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帮助、引导男孩健康、快乐地长大呢?
《10-18岁青春叛逆期,父母送给男孩的枕边书》针对青春期男孩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汇总了男孩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困扰,用真挚的口吻和对话的语言帮助男孩答疑解惑,让青春期男孩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并且能够消除自卑、建立自信,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健康上进的男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和可读性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平实,缺乏必要的“锐度”。青春期本身就是充满棱角、激情四射的时期,任何试图“软化”这种棱角的尝试,都可能导致内容的失真。这本书的语言流畅,但缺乏那种能让读者产生强烈情感共振的文学张力。它像是一锅温吞水,温和地覆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没有为任何一个难题提供一个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甚至带有一丝“颠覆性”的思考角度。例如,它在探讨“独立思考能力”时,仅仅停留在鼓励提问的层面,却从未触及到如何在一个被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流中,真正建立起自己那套不被外界轻易撼动的价值体系。对于一个正在形成世界观的少年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什么可以做”,而是被激发去思考“为什么我不能做A,而A是否真的不如B”。这本书的保守性,使得它在试图成为“枕边书”的定位上,显得力不从心,它更适合被放在书架上,以备父母不时翻阅,而非被渴望自由和真相的少年放在床头。
评分这本据说专为10到18岁青春期男孩设计的书,我是在朋友家偶然翻到的,虽然书名很抓人眼球,但内容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老派的、略显说教的亲子沟通指南,而不是什么“枕边秘籍”。它试图用一种看似平等的口吻去解析青春期的种种“症状”,比如情绪的反复无常、对权威的挑战欲,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急切探索。然而,文字中那种“我理解你,但你还是得听我的”的潜在倾向,反而让那种试图拉近距离的努力显得有些笨拙。书中很多案例都非常‘标准’,比如关于沉迷游戏或者与异性交往的桥段,缺乏现代少年那种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困境的描摹。举个例子,它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如何“有效倾听”,但给出的建议更多是技巧层面的,比如保持眼神接触、复述对方观点,而不是深入探讨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面对网络舆论、学业压力和社交焦虑时,内心真正的无助感和被误解感。读完之后,我更觉得这更像是一本写给焦虑的家长看的“使用说明书”,而非一本能真正触动叛逆期少年的心弦的读物。它提供了一些框架,但缺乏那种能让少年心头一颤的,关于“我是谁”的哲学思辨和强烈的共鸣。
评分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这本书的叙事口吻显得过于“宏大”和“一刀切”了。它似乎预设了所有10到18岁的男孩都会经历相似的、线性的心理发展阶段,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尤其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他们的烦恼已经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早恋”或“学习态度问题”。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部分,它给出的建议非常传统和保守,强调规划未来、努力学习以获得社会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意义”的追寻,他们可能并不在乎十年后的职位,而更关心此刻在虚拟世界中的影响力、或者对社会不公的即时批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试图用一种“过来人”的经验去抚平父母的焦虑,却忘记了,对于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少年来说,最需要的是被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管理”的半成品。那些尝试用大道理来压制冲动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只会激发更深层次的抵触情绪。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那种厚重的、仿佛上个世纪出版的教科书质感,完全与它试图描绘的“青春活力”格格不入。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严肃且略显过时的气息,这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信息和高饱和度视觉刺激的现代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道无形的门槛。内容上,它试图用“心理学模型”来解释叛逆,但那些模型讲得过于僵硬,缺乏生动的故事性去支撑。比如,它讨论“边界感”的建立,但讲解的角度总是从父母的“失控感”出发,而不是从男孩自身渴望独立空间的驱动力去阐述。很多理论性的阐述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仿佛在啃一本理论著作的摘要。如果真的想让一个正处于荷尔蒙飙升、对一切既定规则感到不耐烦的年轻人拿起它,内容本身必须具备一种“危险的吸引力”——一种能打破常规、直击痛点的锋芒。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试图成为一个和事佬,小心翼翼地游走在两代人之间,结果反而两边都无法真正讨好,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毛玻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暴露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它将“父母的困惑”置于叙事的核心,而非“男孩的内心世界”。章节的划分,例如“如何应对沟通障碍”、“如何设置规矩”,无一不指向父母的行动指南。如果真的想影响一个正处于“反抗期”的读者,书籍本身必须拥有强大的内在磁场,能让他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感到“被理解”或“被挑战”。但这本读物,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行为矫正手册”。它试图去解释为什么男孩会“无理取闹”,但解释的出发点仍然是“如何纠正这种无理取闹”,而不是去共情那种无力感。比如,当谈到愤怒管理时,它提供的策略更像是情绪的“消防演习”,而不是深入挖掘愤怒背后的深层需求——那种不被尊重、不被看见的挫败感。阅读体验中,我找不到那种能够让人卸下防备、坦诚相见的真诚感,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和方法的传授,这在面对一个极度敏感的青春期心灵时,其效用会大打折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