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控力成就孩子一生:儿童行为问题管理手册
定价:36.0元
作者:(澳)霍顿,陈海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1505334
字数:18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更多推荐: href='#' target='_blank'>《再忙也要做个好爸爸:72招帮你培养出孩子》
href='#' target='_blank'>《小脚大脚一起走:带着孩子去旅行》、 href='#' target='_blank'>《带着孩子去旅行套装》
自控力,帮助孩子打开成长大门的一把钥匙
少说,与孩子对话需要压住火气掌握技巧
多听,用巧妙倾听引导孩子合理释放情绪
“平和教养”三大策略:“刻意忽略”“释放信号”“情绪引导”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倾情作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祯、中国家长与教师合作委员会理事长赵刚鼎力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倾情作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祯、中国家长与教师合作委员会理事长赵刚鼎力推荐。
爱孩子自然是无条件的,但这并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因为缺乏自控力不仅会造成生活混乱,甚至可能导致人生毁灭。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我自己是教师,也是家长。我认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对一个家长的素质要求,远比对一个教师的要求要高。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家长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本书是一本供家长自我学习和提升的难得教材。
——陆士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我们给孩子的爱应是无条件的,但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是有原则的,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促进孩子的自我管理。
——赵刚中国家长与教师合作委员会理事长
这是一本献给家长们的孩子行为问题管理手册。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进行分类的实用方法,并针对不同孩子不同类别的行为,指导家长使用“刻意忽略”“释放信号”“情绪引导”及“PASTA对话法”等策略和技巧,发展孩子的自控力,帮助孩子的管理好情绪,从而改变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awton),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教师,两个孩子的父亲,研究儿童心理已有25年,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极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曾在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演讲并开设工作坊(workshop),成功帮助数千位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译者简介:
陈海生,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学术与研发负责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并保送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家庭教育、儿童教育,致力于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推广工作。
文摘
序言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为父母,你也许满心期待,希望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情:件事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思考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为一个尽可能成功的人;第二件事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在不同环境下,行为处事都颇为得体的人。要做好这两件事情,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并非易事,而本书要为你提供一种方法,指导你应对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教育孩子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自我管理。我提炼了新的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成果,为你提供应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和策略,为了便于理解,我写作时使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语言。我还使用了许多卡通漫画、图表和工作表单,来帮助你更好地领悟和运用书中的方法。现在你只需大概地翻阅一下这本书,就明白我的意思了。虽然在书中我引用的是一个核心家庭的例子,但不管是什么家庭类型,书中的策略适用于所有需要花时间精力照顾孩子的人。
我建议你从头至尾阅读本书,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循序渐进的方法会更有效。你一旦铺垫好了基础,就会发现自已有了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来做出果断的决定。读完了本书,当下次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自己已经具备了的教育判断能力,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是在那些棘手的教育场景下,相信你也能够冷静应对。终,我希望看到这样的状态: 你可以不必去过多地管教孩子,而是更多地欣赏他们。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我不能保证,书中的知识和方法会让你和孩子感觉很舒服,但我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让你在应对孩子的行为时,对自己的教育更有自信。我也希望,当你在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做出回应时,能够更加谨慎地做出选择。因为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已经饱受挫败了。这也是大多数人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原因。在本书中,你将学习和理解如何运用一些非常有效的基本策略去教育你的孩子。举措虽小,益处却大—减轻你的压力,促进家庭的和谐。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你的良好教育方式下慢慢长大,那么未来他们很大程度上还会愿意继续延续你的方式去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影响他们的孩子。对你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件的事情吗相信我,只要你学习方法,并对自己有信心,这个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如此,你就可以开启这段学习旅程了,我衷心希望本书会给你带来真正的改变,带来家庭的幸福。
我之前对“行为管理”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抵触情绪,总觉得这听起来太功利、太像在训练动物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清晰地阐述了,良好的行为管理,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内在自律和责任感,而不是单纯为了让孩子“听话”。书中对“后果承担”的讲解尤为精辟,它区分了惩罚(Punishment)和自然的、逻辑的后果(Consequence),前者往往带来怨恨,后者则教会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尝试让孩子承担他弄坏玩具的逻辑后果——如果他自己弄坏了,他就需要用零花钱的一部分来补偿或参与修理。刚开始他当然不愿意,但通过耐心的沟通,他开始理解“拥有”意味着“责任”。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过程比直接批评要慢一些,但效果是长久而深刻的,它在构建孩子的道德观和责任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教你如何“赋能”孩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救世主”!我过去面对孩子那些层出不穷的挑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仿佛自己成了那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奴隶”。这本书没有给我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可操作的工具箱。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雷霆,我试着用书里提到的“暂停与观察”技巧,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一种不带评判的语气去倾听他的感受。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他从一开始的激烈反抗,到后来慢慢平静下来,愿意表达自己的挫败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管理不是压制,而是引导和共情。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贴合现实生活,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大姐在分享她的秘诀。我已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积极强化”来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而不是只关注那些“不乖”的瞬间。这种视角的转变,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我不再总是一副“警察”的姿态,而更像一个支持者。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管教”的泥潭里挣扎的父母们,这本书是真正的转折点。
评分从排版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适当的图表或总结框,让重点信息一目了然。作为一位工作繁忙的家长,我没有太多时间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部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友好”。最让我感到实惠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专门用于家庭会议或亲子沟通的“脚本”或对话示例。当情绪上头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既表达立场又不至于爆发冲突。这些现成的“工具”在关键时刻帮了我大忙,就像是我的“情绪导航仪”。它让我能及时地从愤怒的漩涡中抽身,用更成熟、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对话。这本书不只是纸面上的知识,它是一套随时可以提取、即时可以应用的实战指南,对于那些需要快速看到效果的家长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非常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速成指南”,读完就忘。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纠正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作者似乎对儿童发展阶段的理解非常透彻,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相应的对策。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规则设定”的那一章,它强调了规则的清晰性、一致性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我们家过去在执行规则时总是虎头蛇尾,一会儿严厉,一会儿又心软妥协,结果孩子完全摸不清底线。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成年人的“不统一战线”。现在,我们夫妻俩一起重新梳理了家规,并且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向孩子宣布,这种前后一致的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安全感似乎都因为规则的明确而增加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严肃的育儿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只会发号施令的独裁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家长的心声,一点也不做作。我买了很多育儿书,很多读起来都像是在背诵教科书,生硬得很。但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作者坐在我对面,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跟我交流她的经验和感悟。比如,书中描述了处理孩子“拖拉磨蹭”问题的场景,那种焦急、无奈,作者描述得简直太真实了,让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因为我每天都在经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那种“一刀切”的模板,而是鼓励家长进行“个性化调试”。它让我明白,我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对他的管理策略也需要量身定制。我根据书里的提示,尝试分析了孩子拖延的深层原因——原来他害怕做不好被批评,所以宁愿拖着。当我们改变了表扬的方式,多赞美他的“努力过程”而非“完美结果”后,情况真的好转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学会了观察、分析和调整,而不是盲目套用别人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