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养育:不焦虑、不愤怒、不沮丧的安心教养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定价 | 49.0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6月 | |
| 开本 | 20开 | |
| 作者 | [美] 杰弗里·伯恩斯坦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235 | |
| 字数 | 193000 | |
| ISBN编码 | 9787111599951 | |
最近几年,感觉整个社会都在谈论“内耗”,在教养领域,这种内耗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被各种育儿标准裹挟着向前冲,生怕自己一步跟不上就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本书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它帮助我把焦点从“孩子表现得好不好”转移到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连接是否稳固”。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高质量的陪伴远胜于高强度的安排,而这种高质量,恰恰建立在父母自身的“低焦虑状态”之上。作者通过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如何识别和阻断“习得性无助”的亲子互动模式,这对我这个习惯性在孩子面前“放弃沟通”的父亲来说,犹如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孩子不听我的,所以我就更用力地吼叫,形成恶性循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跳出这个循环的支点,那就是“看见并确认感受”,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行为,也要先确认他的情绪是真实的。这种温和而坚定的边界设定,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学不到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养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自我和解”的心灵手册。
评分从排版和设计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父母量身打造的“口袋书”。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精炼的金句总结,帮助读者快速进入主题。最让我惊艳的是它的“反思日志”设计,在每章末尾,作者都留下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最近一次因为孩子的小事感到失控时,你的身体发出了哪些信号?”这些问题不像那种要求标准答案的测验,而是引导你进行深度的自我对话。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反应,其实是我们身体对压力的一种无意识投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平易近人、带着点幽默感的叙述,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听一个很有智慧的长辈分享生活经验。它没有强迫你立刻改变你的所有习惯,而是鼓励你“微小而持续的进步”,比如每天只尝试一个新技巧,这极大地降低了执行的心理门槛。对于那些因为信息爆炸而感到迷茫,不知从何下手的父母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清晰的导航图,指引着我们回归教养的本质:连接而非控制。
评分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充斥着“秘诀”和“速成”的育儿指南抱持着高度的怀疑态度,因为教养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套扎实的“底层操作系统”升级指南。它的理论基础扎得非常牢固,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发展学研究成果,但绝不是枯燥的学术堆砌。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她能将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依恋理论、神经科学中的共情回路,用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对话和场景来阐释清楚。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有效倾听”的章节,它没有要求父母去做机器人式的复述,而是教会我们如何捕捉孩子话语背后的“潜台词”和“未被表达的情感载体”。我试着在孩子发脾气时,应用了书中提到的“暂停与命名”技巧,虽然一开始非常生涩,但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对抗性明显降低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从自我觉察开始,到亲子互动模式的重塑,最后落脚到家庭环境的建设,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需要不断实践、反复研读的案头宝典,对于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亲子互动底层逻辑的家长来说,它提供了最坚实的方法论支撑。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一抹柔和的米白色背景,配上清新的插画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平静和温暖的力量。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序言,她的笔触非常真诚,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她对于“完美父母”这个概念的解构,她坦率地承认了育儿过程中的挣扎和不完美,这让我这个经常在深夜里自我怀疑的母亲感到极大的慰藉。书里对于情绪管理的部分着墨很深,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控制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愤怒和焦虑背后的真正原因,比如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童年经历的投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拿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因为书中的某些情景描写,简直就是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有种“终于有人懂我了”的共鸣。装帧的质感也很好,纸张略带磨砂的触感,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本书的排版也很用心,重点内容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做了区分,阅读起来层次分明,即使是零碎时间翻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思想,绝对是近两年我读到的育儿书中,兼具深度、温度和实用性的上乘之作,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正处于育儿风暴中的家长们。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对很多教养书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那些所谓的“积极引导”听起来太假、太耗费精力了。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实在,它没有过度美化亲子关系,反而坦诚地讨论了“失控时刻”该怎么办。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愤怒”的重新定义。作者认为,愤怒不是需要被消灭的洪水猛兽,而是我们内心某种界限被侵犯或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书中有一段文字特别触动我:“在你教孩子如何处理愤怒之前,你必须先允许自己拥有愤怒的权利。”这句话让我瞬间放下了很多道德枷锁。我过去总觉得自己一旦发火,就证明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这种自我谴责反而加剧了我的焦虑。这本书引导我看到,处理愤怒的重点不在于“不产生”,而在于“如何负责任地表达”。此外,书中提供的具体场景模拟非常具有操作性,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或者固执地拒绝做某件事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回应脚本,并分析了每种脚本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比空泛的口号有效得多,让人感觉自己手中握有了一张可以随时调整的“亲子关系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