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电厂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及安全性研究
定价:54.00元
作者:董寒晖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7063285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锅炉的安全性是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方面,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技术,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电厂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及安全性研究》将对电厂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运行及安全性进行探讨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直流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系统、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系统、汽轮机自动控制系统、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原则等方面。
  总体上,《电厂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及安全性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原理分析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可供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火电厂运行过程的特点及自动化控制要求
1.2 锅炉汽水系统与汽水测量系统
1.3 锅炉燃烧系统与燃烧测量系统
1.4 分散控制系统(DCS)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简介
第2章 锅炉给水系统及自动控制
2.1 概述
2.2 给水自动控制系统
2.3 给水全程自动控制系统
第3章 汽包锅炉汽温自动控制系统
3.1 概述
3.2 串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3.3 双回路汽温控制系统
3.4 过热汽温分段控制系统
3.5 再热汽温自动控制系统
3.6 600MW过热汽温控制系统的应用
第4章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4.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特性
4.2 协调系统的负荷控制
4.3 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4.4 协调控制的能量平衡原理
4.5 600Mw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应用
第5章 汽轮机自动控制系统
5.1 概述
5.2 中间再热式汽轮机
5.3 功率频率电液控制系统
5.4 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
第6章 直流锅炉及其控制
6.1 直流锅炉的特点及动态特征
6.2 直流锅炉的基本控制方案
6.3 直流锅炉的给水控制系统
6.4 直流锅炉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6.5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第7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其控制
7.1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控制系统
7.2 燃烧过程的特点及控制任务
7.3 燃烧过程控制系统
7.4 300Mw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
第8章 锅炉安全监控系统
8.1 概述
8.2 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配置
8.3 火检原理与炉膛压力检测
8.4 炉膛爆燃及其防止
8.5 MFT及公用逻辑
8.6 锅炉安全可靠性探析
参考文献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对技术现状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罗列技术规范的写法,而是巧妙地将理论讲解融入到实际电厂运行的场景描述中,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控制原理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PID参数整定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数学模型的层面,更是结合了锅炉负荷波动、燃料变化等实际工况的复杂性进行了剖析,这种“接地气”的阐述方式,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新一代数字化控制系统时,并没有一味地鼓吹新技术,而是客观地分析了新技术在传统电厂改造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兼容性问题,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大地增加了我对书本内容的信任度。它不像很多出版物那样只展示“完美案例”,而是直面工程实践中的泥泞和取舍,读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并且激发了自己去思考更优解决方案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明了的标题字体,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没有廉价的书籍常有的那种“沙沙”声,反而有一种厚实感,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我们要的是能长期参考的工具书,而不是易损品。装帧的牢固程度也看得出来是经过考量的,厚实的封面和精装的工艺,确保了即便是经常翻阅查找资料,也不会轻易出现散页或者书脊开裂的情况。当然,内容才是核心,但一个好的外壳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和使用的体验。我记得拿到书的当天,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就感觉内容排布得相当有逻辑性,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的系统实现,再到最后的安全性探讨,层次分明,让人有信心深入钻研下去。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对内容本身质量的同样严谨态度。
评分这本书在深入探讨系统安全性这部分内容时,其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以往很多相关书籍往往将安全作为一个附加章节简单带过,但在这里,安全性被提升到了与控制性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系统论述。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网络安全与过程安全联动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针对工业控制系统(ICS)的潜在威胁向量,从物理层面的篡改到逻辑层面的恶意注入,几乎无所不漏。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指出了风险,还提出了具体的防御和缓解措施,例如多层冗余架构的设计原则、安全域的划分标准,以及事件响应流程的标准化建议。这种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全方位覆盖,使得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韧性的安全防护体系的概念。对于当前工业界越来越重视的“安全即生产力”的理念,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技术指导,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又牢不可破的控制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路线图。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定位,我会选择“桥梁”。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理论与现代信息物理系统(CPS)安全实践的桥梁。很多老一辈的工程师在面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概念时,会感到理论上的脱节;而很多刚接触控制的新人,又缺乏对大型工业现场的直观认识。这本书巧妙地融合了两者的知识体系,例如它在讨论现代传感器数据融合时,会回溯到传统的信号处理基础,确保了知识的连贯性。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是最好的”,这种深层次的原理剖析,是任何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都无法提供的。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技术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融会贯通、自我迭代的过程,对于希望在电力自动化领域保持竞争力的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图表和示例代码的质量是值得称赞的。技术书籍的阅读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对图示的对照和理解,如果插图模糊不清或者标注混乱,会大大降低阅读效率。而这本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所有的流程图、接线图、甚至是时序图,都绘制得线条清晰、逻辑分明,关键的信号流和数据交互点都有明确的标记和注释。我尤其欣赏那些复杂算法的伪代码展示,它们既保留了原算法的数学严谨性,又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经常在理论学习和实际调试之间切换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可视化支持是极其宝贵的,它有效地缩短了从“看懂图”到“理解原理”的过渡时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辑和作者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