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 ||
| 定价 | 180.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2月 | |
| 开本 | 128开 | |
| 作者 | 中国科学院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030547842 | |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6个guojia的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旨在作为“他山之石”,为我国学习借鉴科技发达guojia的经验与教训提供参考依据。
中篇在研究世界科技强国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梳理我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按照党的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旨在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选择。
下篇从新时代我国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选择了信息、能源、材料、空间、海洋、生命与健康、资源生态环境、基础前沿交叉8个重大创新领域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与计算平台两类科技创新平台,分别提出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咨询意见建议,对guojia科技创新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guojia和世界科技强国起到积极作用。
上篇 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发展路径
章 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演进 3
第二章 英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17
第三章 法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45
第四章 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63
第五章 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86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 115
第七章 俄罗斯的科技强国之路 137
中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 163
第九章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82
第十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与优势 201
第十一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19
第十二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与举措 235
下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创新领域
第十三章 信息领域 257
第十四章 能源领域 285
第十五章 材料领域 305
第十六章 空间领域 320
第十七章 海洋领域 337
第十八章 生命与健康领域 354
第十九章 资源生态环境领域 379
第二十章 基础前沿交叉领域 401
第二十一章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424
第二十二章 数据与计算平台 436
缩略语对照表 457
后记 463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是什么”,更是关于科技“如何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者在阐述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之间的联系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我感受最深的是,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系统、持续的工程。书中对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以及创新文化营造等方面的详细论述,都印证了这一点。它强调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及“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关系。对于任何希望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国家发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和宝贵的智慧。
评分这本著作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行动的指南。书中对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的分析,让我对政府在推动科技进步中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详细解读了科技规划的制定过程、重大项目攻关的组织方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需求导向”和“供给创造”两种创新模式的辩证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在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创新路径。书中也反复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与当下一些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浮躁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认为,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自主,不受制于人。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对于正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数据和案例的支撑,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份具有高度说服力的研究报告。作者在分析国家科技政策时,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政策文件以及专家访谈,力求将论点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在科技投入、研发产出、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这些数据清晰地呈现了各国科技实力的差异以及发展趋势。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创新泡沫、技术伦理、以及地缘政治对科技合作的影响。这种全面而客观的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强国建设的复杂性,并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思考。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洞察力所折服。书中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预测,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深刻分析。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技术简单地视为工具,而是将其视为重塑社会结构、改变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它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比如资源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等。更重要的是,书中指出了科技创新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作者倡导的系统性思维,有助于读者理解科技创新决策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避免了对单一技术或策略的过度依赖。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十分宏大,它并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技术领域,而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探讨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进程的梳理,通过回顾中国在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能够清晰地看到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和宝贵启示。书中对于“科技强国”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领先,更包含了一整套的创新生态系统、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的有效模式。作者在分析中国经验的同时,也巧妙地引入了国际上一些科技发展领先国家的案例,比如美国在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欧洲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日韩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科技应用。这种跨国界的比较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科技创新的普适性规律和国家特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