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TD-LTE技术与标准
定价:49.00元
作者:李正茂 王晓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53233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创新思路明确,尤其对标准协议的解读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同时运营GSM、TD-SCDMA和TD-LTE网络为例,来介绍和分析多网运营时的系统间互操作技术方案。
论述深浅得当,兼有新颖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内容提要
《TD-LTE技术与标准》系统介绍了TD-LTE的技术原理与标准,包括TD-LTE的产生、基础技术原理、协议流程、无线资源管理、系统性能、语音解决方案与互操作、未来演进等内容。 《TD-LTE技术与标准》作者全程经历了TD-LTE从标准制定、技术试验、规模试验、扩大规模试验到预商用网络建设的全过程。《TD-LTE技术与标准》内容凝聚了作者多年实践的汗水与心血,是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标准化、产品研发、网络规划与优化、系统运营与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不可多得的教科书与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章 LTE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标准 1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1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LTE的诞生 2
1.2.1 代移动通信系统(1G) 3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3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4
1.2.4 移动互联网与LTE的兴起 6
1.2.5 TD-LTE的由来 10
1.2.6 LTE TDD与FDD的同步融合发展 11
1.3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TD-LTE基本原理 13
2.1 LTE系统的核心技术 14
2.1.1 OFDM技术 14
2.1.2 多天线技术 18
2.1.3 链路自适应技术 23
2.2 LTE系统设计 25
2.2.1 帧结构 25
2.2.2 关键参数设计 27
2.2.3 参考信号设计 28
2.2.4 LTE中的多天线技术 30
2.2.5 LTE中的链路自适应 32
2.3 LTE中的TDD特有技术 35
2.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TD-LTE协议架构 42
3.1 LTE网络构架 42
3.2 网络功能划分 43
3.3 无线协议架构 45
3.3.1 控制面协议栈 45
3.3.2 用户面协议栈 45
3.3.3 信道映射 46
3.4 相比3G系统的协议简化 48
3.5 小结 49
参考文献 49
第4章 LTE标准协议流程 50
4.1 从开机到驻留的主要过程 51
4.1.1 PLMN选择 51
4.1.2 小区选择和重选 57
4.1.3 位置注册 60
4.2 从空闲态到连接态 60
4.2.1 寻呼流程 60
4.2.2 连接建立流程 61
4.3 连接态主要行为 64
4.3.1 业务数据传输过程 64
4.3.2 针对数据传输的优化 69
4.3.3 移动性管理 73
4.3.4 连接重建流程 77
4.4 从连接态回到空闲态 78
4.5 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5章 无线资源管理 81
5.1 概述 81
5.2 负荷管理 83
5.2.1 接纳与拥塞控制 83
5.2.2 负荷均衡 84
5.3 干扰抑制 85
5.3.1 设计原理 85
5.3.2 TD-LTE干扰抑制技术与TD-SCDMA系统对比 89
5.4 移动性管理 90
5.5 QoS机制 90
5.5.1 优先级管理 91
5.5.2 调度算法 92
5.6 功率控制 94
5.6.1 上行功率控制 94
5.6.2 下行功率分配 96
参考文献 96
第6章 TD-LTE关键物理信道设计及性能 97
6.1 TD-LTE关键物理信道设计 97
6.1.1 物理层控制信道设计 97
6.1.2 TD-LTE业务信道设计 103
6.2 TD-LTE系统性能 105
6.2.1 系统性能衡量工具——仿真技术简介 105
6.2.2 TD-LTE系统的单链路性能 107
6.2.3 TD-LTE系统的峰值速率 114
6.2.4 TD-LTE系统的小区吞吐量 115
6.2.5 TD-LTE大同时在线用户数 134
6.2.6 TD-LTE和FDD LTE性能差异分析 135
6.3 小结 135
参考文献 136
第7章 语音解决方案及互操作 137
7.1 系统间互操作技术原理 137
7.1.1 异系统邻小区定义 138
7.1.2 数据业务互操作技术方案 139
7.1.3 TD-LTE语音解决方案 145
7.2 多种互操作方案比较 154
7.2.1 数据业务互操作 154
7.2.2 语音解决方案 155
7.3 小结 155
参考文献 157
第8章 TD-LTE的演进和增强 158
8.1 LTE-A的需求 158
8.2 LTE-A关键技术 159
8.2.1 载波聚合 159
8.2.2 增强多天线技术 164
8.2.3 协作多点传输技术 165
8.2.4 中继技术 170
8.2.5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176
8.2.6 网络自配置与自优化 180
8.2.7 增强型广播多播服务 187
8.3 LTE-A标准进展 191
8.4 小结 192
参考文献 194
缩略语 19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对复杂技术概念进行讲解时,所采用的思维导图式或模块化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检索效率。以往阅读技术大部头时,查找某个特定参数或算法的定义,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厚厚的索引和目录中周旋。而这本书似乎预设了读者的使用场景,通过巧妙的章节划分和关键术语的突出显示,使得“用”这本书的体验远超“读”这本书的体验。当你需要快速回顾某个特定子系统的接口定义时,你几乎能立刻定位到相关内容,且该部分的讲解既独立又与整体体系紧密相连。这种设计体现了作者不仅是一位深谙理论的专家,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高效传授知识的教育家。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工程的实用性,使得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文献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从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专业气息所吸引。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出色,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生硬地堆砌概念。每一个理论的引入,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让人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别留意了插图和图表的清晰度,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线条也锐利分明,标注详尽,即使用放大镜看细节也毫无压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流程中的严谨态度。阅读体验的提升往往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地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和珍藏。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前沿技术书籍是抱着一丝敬畏甚至畏惧的态度的,生怕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不足以支撑阅读过程。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他并非只是平铺直叙地抛出公式和定义,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和历史演进的脉络。这种叙述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每当遇到一个难点时,作者总能用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去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必要性,而不是简单地陈述“它就是这样”。比如在阐述某一关键协议优化时,书中通过一个生动的网络场景模拟,将抽象的性能提升具象化了,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实在高明。这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只记住零散的知识点。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把“难懂”的东西,变得“可理解”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更新速度和对最新行业动态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叹服。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行业发展的人,我深知技术迭代的残酷性,很多出版物在印刷完成时,可能某些技术细节就已经被新的规范所取代。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核心概念打牢的同时,对于近两年内出现的关键技术热点,如某些特定的能耗优化策略和安全增强模块,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对前沿议题的把握并非蜻蜓点水,而是深入到技术实现的细节层面,讨论了其在现有框架下的可行性与挑战。这使得这本书的“保鲜期”被大大延长了,它不仅能指导当前的工作,更能为未来的技术预研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那些需要在工作中紧跟技术前沿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提供了宝贵的、经过深度加工的行业洞察。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于通过交叉对比来检验知识深度的人,手边常备着好几本不同出版社的同类主题书籍。对比下来,这本书在对标准体系结构的梳理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很多其他书籍只是侧重于某一个模块的深入剖析,但本书的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将整个技术生态的各个组成部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进行了宏观的、立体的解构。特别是在描述不同标准版本迭代和兼容性处理的部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发展的时间轴和关键转折点。这种全景式的视野,对于我们进行长期技术规划和架构设计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做的”,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这种战略层面的思考深度,是普通教科书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