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弗洛伊德、荣格点评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定价:36.00元
售价:26.3元,便宜9.7元,折扣73
作者: 勒庞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39105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荣格点评
n1.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勒庞代表作,无删节新译本,心理学大师深入点评,还原作者思想原貌。
n2.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得、美国社会学大师默顿、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中国民俗学开拓人周作人等一致推崇!
n◆入选《世界报》“改变世界的20本书”,广东省委推荐各级领导干部12种必读书之一
n1.近20种语言136个国家发行,总超过2亿册,弗洛伊德称之为“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
n2.一本书讲透政治、经济、管理背后的心理运作与操纵,罗斯福总统、戴高乐、丘吉尔等钟爱的群体心理学经典。
n◆写给你,写给我,写给身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
n1.为什么温和的人会在群体支持下变得肆无忌惮?为什么精英会犯下愚蠢错误?本书为你解惑!
n2.无论你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热点话题,还是在企业中工作,你都无法脱离书中所说的群体影响。
n《乌合之众》已经印至29版,译为近20种语言发行于全球,超过2亿册,被奉为大众心理学的入门经典。本书之所以会影响世界近百年,是因为作品中从未褪色的现实意义:人在群体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倾向,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更惊人的是,勒庞几乎成功描述了成书后100多年间所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中就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的民主革命或群众运动。
n卷群体的心理
n章群体的基本特征3
n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15
n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39
n第四章群体信仰采取的宗教形式49
n第二卷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n章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57
n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77
n第三章群体及其说服的手法91
n第四章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113
n第三卷各种类型群体的分类和特点
n章群体的分类127
n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133
n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139
n第四章选民群体147
n第五章议会157
n附录一177
n附录二197
n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之父,被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在20世纪初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乌合之众》《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群体心理学与大革命》、《战争心理学》等。191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认真阅读勒庞作品后,坚持要会见勒庞;亚历山大德里在1924年写道:“如果你见到勒庞,告诉他智利共和国总统是他的狂热崇拜者。我曾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句子”。
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n若想在短时间里唤起群体的热情,让他们展开掠夺宫殿,誓死守卫要塞、阵地或其他任何性质的行动,就必须让群体对暗示作出快速的反应,其中榜样的效果大。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好能事先在群体所处的环境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能影响他们的那个人,我们希望他能具备一种姑且被称之为“名望”的品质。
n然而,当们计划用例如现代的各种社会学说等观念和信念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事实上,他们借助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手段。其中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这三种手段为重要,也十分明确。尽管它们不会立刻生效在短时间内生效,但是一旦生效,就能发挥出持久的效果。
n要想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其中可靠的办法之一,就是不管任何推理和证据,只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断言越是简明,就会使证据和推理看上去越贫乏,断言的威力也就更大。所有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用简单的断言去解决问题,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治家,他们也都同样深谙断言的价值。
n但是,如果断言没有得到不断的重复(而且要尽可能措辞不变)它仍然产生不了真正的影响。我相信拿破仑曾经说过的,重复是重要的修辞方法。要知道,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被人们当成真理接受的。
n若要理解重复对群体的影响,只要看一看它对开明的头脑所发挥的力量就可以了。这种力量是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从长远来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这里正是形成我们行为动机的地方。等重复达到阶段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忘记我们重复的东西初是谁说的,但我们终还是会对它深信不疑,而这也是广告具有惊人的威力的原因。如果我们无数次读到,X牌药粉治好了知名的人士的顽疾,那么,一旦我们患上了此类疾病,我们肯定也会忍不住去试一下这种X牌药粉;如果我们无数次听到,Y牌巧克力是好的巧克力,我们就会以为所有人都这样觉得,于是终我们也会认为Y牌巧克力是好的巧克力;如果我们总是在同一家报纸上读到,张三是个恶贯满盈的流氓,李四是实在的老实人,那么,除非我们还看了一份观点完全相反的报纸,否则,我们就会一直相信家报纸上所写的。我们说,如果把断言和重复分开使用,那么它们各自具备的强大力量足以让他们大战一场。
n如果一个断言总是被有效地重复,而且在重复的过程中也再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就像一些的金融项目中,富豪能收买所有参与者一样,那么,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就此正式启动。各种感情、观念、情绪和信念,会像病菌一样在群众中迅速传染,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在聚集成群的动物中,也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如果马厩里的一匹马啃咬它的食槽,别的马也会模仿;如果羊群中有几只羊感到惊恐,其他羊也很快就会慌乱不安。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间,所有情绪也会迅速地蔓延,这就是为什么恐慌往往会突然发生的原因。头脑混乱就像疯病一样,本身就极易传染,众所周知,在自己是疯病专家的医生中,也会不时有人变成疯子。而近更是有人提出,如广场恐惧症等一些病症,还能由人传染给动物。
n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同处一个地点,并不是他们被传染的必要条件。有些事件能使所有的头脑产生一种特有的倾向和群体特有的性格,即使相距遥远,人们也能受到这种事件的影响,感受到传染的力量,尤其是当人们心理上已经有所准备时,再受到我前面研究过的一些间接因素的影响,就更容易受到传染。例如,1848年的革命运动,它首先在巴黎爆发,随后迅速传遍大半个欧洲,使一些王权受到了猛烈冲击。
n我们常常认为影响来自于模仿,可实际上,这是传染造成的结果。关于模仿造成的影响我已经在另一本著作中做过说明,所以在这里我只想引用一段我在15年前说过的话;这些观点已被另一些作者在近的出版物中做了进一步阐述。
n和动物一样,人也具有模仿的天性。因为模仿是如此的容易,所以对他来说模仿是必然的,而时尚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这种必然性。无论是观念、意见、文学作品甚至服装,有几个人敢和时尚作对?支配着大众的不是论证,而是榜样。每个时期都有那么几个人和主流作对而受到无意识的群众的模仿,但是这些有个性的人不能过于公开自己的这些观点。否则,再对他们进行模仿就会变得过于困难,至于影响也就更谈不上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通常不会去模仿超前于自己时代的人,这是因为两者的界限过于分明。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欧洲人的文明优点很多,但是他们对东方民族影响显得微乎其微,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别简直太大了。
n从长远看,历史与模仿的双重作用,会使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的所有人变得非常相似,就连那些哲学家、博学之士和文人,他们的思想和风格也会变得非常相似,以至于立刻就能被辨认出他们所属的时代。若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读什么书,平时有什么消遣,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根本无需和他做长时间的交谈。
n传染的威力非常大,它主要表现在:(1)能使个人接受某些意见;(2)能让他接受一些感情模式。以《唐豪塞》为例,我们可以知道,某些著作之所以会在某个时期遭到蔑视,罪魁祸首就是传染,而几年后,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又会出于同样的原因,对这些著作大加赞赏。
n传染可以使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得到普及,但是推理却不行。眼下在工人阶级中流行的学说,是他们从公共场学来的,是重复、断言和传染的产物。当然,每个时代创立群众信仰的方式,几乎大同小异。勒南就曾正确地把基督教早的创立者比作“把观念从一个公共场合传播到另一个公共场合的社会主义工人”;在谈到基督教时,伏尔泰也注意到,“在一百多年里,只有一些恶劣的败类才会接受它”。
n应当说明,与上面提到的情况相似,传染在作用于广大民众之后,同样会在社会的上层扩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社会主义信条正在被那些会成为它首批牺牲者的人所接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传染的威力十分巨大,在它的作用下,个人利益的意识甚至会荡然无存。
n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一个事实:被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不管看上去有多荒谬,终总是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上层扎根。社会下层对社会上层的这种反作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群众的信念多少总是源自于一种更高深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自己的出生地往往并不流行。和鼓动家一旦为这种更高深的观念所征服,就会将其收归已用,肆意歪曲它,并将那些对观念再次进行歪曲的宗派也组织起来,然后再将其传播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变本加厉地进行篡改。当观念变成普遍认同的真理时,它就会重返自己的发源地,影响民族的上层。从长远来看,世界的命运是由智力间接塑造出来的,然而,当哲学家的思想通过我所描述的这个过程获得终的胜利时,提出观念的哲学家早已不在人世了。
n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吸引人的,那种复古的色彩搭配和略显粗糙的纸张质感,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大众心理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群体行为的逻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这本书的标题——《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配上弗洛伊德和荣格点评的字样,简直是双重加码,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两位心理学巨擘会对这个经典理论有怎样的解读。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弗洛伊德可能会从潜意识、本能冲动等方面剖析群体的非理性行为,而荣格则可能从原型、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去阐释这种现象的深层根源。我特别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将各自的理论体系与勒庞的原著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是否会揭示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曾察觉却又无处不在的群体影响。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深度思考的大门,引领读者去审视那些看似平常却又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让我对未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乌合之众》的版式设计给人一种沉静而专注的感觉,即使是书脊上的字体,也透露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学术气息。而最让我激动的是,书中融入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大家对这本书的点评。我一直认为,理解社会现象,尤其是大众心理,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信息和观点所包围,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跟随状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解开这种困境的钥匙。弗洛伊德的点评,我猜测会着重于分析群体中的个体是如何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如何失去理性判断,甚至是被原始的本能所驱使。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群体事件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总觉得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在运作。而荣格的视角,我则期待他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宏观和深邃的解读,也许会涉及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力量,以及这些原型是如何在群体中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本经典著作的解读,更是对我们自身思维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乌合之众》的装帧设计,可以说非常符合我对一本经典著作的想象。那种朴实而有力量的封面,传递出一种历久弥新的思想感。当看到书中提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点评时,我心中的期待更是达到了顶点。我一直对“群众”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天都身处各种“群众”之中,无论是网络上的评论区,还是现实中的集会,但真正理解它们的运作机制却似乎很困难。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来剖析群体现象,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到个体的心理深处,去探寻那些隐藏的动机和驱力。弗洛伊德的点评,我期待他能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出群体中个体是如何压抑自我、屈从于权威,甚至是如何在群体环境中释放出被压抑的欲望。而荣格的加入,我则希望看到他对群体象征、集体无意识的解读,思考那些古老的原型意象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形式出现,影响着人们的集体行为模式。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深入的自我认知和群体认知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封面的设计风格,简洁却又不失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洞察。我一直对群体行为的模式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看似荒谬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得知这本书是《乌合之众》的弗洛伊德、荣格点评版时,我内心的探求欲更是被点燃了。我设想,弗洛伊德的点评,大概会从个体如何被群体淹没,如何丧失批判性思维,以及在集体潜意识中,那些被压抑的本能如何得到释放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这对于理解一些集体狂热或者非理性行为,应该会有极大的启发。而荣格的加入,我则期待他能够从更宏观的心理学视角,去探讨集体意识中的原型意象,那些深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共同模式,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下被激活,从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方向。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人性深层奥秘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拿到这本《乌合之众》的时候,我首先就被它那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那种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触感,仿佛能穿越时空,让我感受到当年知识分子们在探究社会真理时的那种严谨和热忱。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名字摆在前面,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解读充满了信心。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事件的发生,单靠理性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总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非理性的力量在驱动着大众的行为,而这正是《乌合之众》所要探讨的核心。我设想,弗洛伊德的点评可能会深入到群体中的个体如何失去自我意识,被集体的冲动所裹挟,甚至可能揭示出一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是如何在群体中被放大和释放的。而荣格的视角,我猜想会更加注重群体心理的象征意义,以及那些超越个体经验的、普遍存在的原型意象是如何在群体中产生共鸣,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我非常好奇,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究竟会为我们揭示出怎样一幅关于大众心理的宏大图画,是否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处其中,又如何不被裹挟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