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弗洛伊德、榮格點評版-烏閤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定價:36.00元
售價:26.3元,便宜9.7元,摺扣73
作者: 勒龐
齣版社: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39105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群體心理學開山之作,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點評
n1.社會心理學奠基人勒龐代錶作,無刪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深入點評,還原作者思想原貌。
n2.精神分析學鼻祖弗洛伊德、創新經濟學之父熊彼得、美國社會學大師默頓、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中國民俗學開拓人周作人等一緻推崇!
n◆入選《世界報》“改變世界的20本書”,廣東省委推薦各級領導乾部12種必讀書之一
n1.近20種語言136個國傢發行,總超過2億冊,弗洛伊德稱之為“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
n2.一本書講透政治、經濟、管理背後的心理運作與操縱,羅斯福總統、戴高樂、丘吉爾等鍾愛的群體心理學經典。
n◆寫給你,寫給我,寫給身在群體中的每一個人
n1.為什麼溫和的人會在群體支持下變得肆無忌憚?為什麼精英會犯下愚蠢錯誤?本書為你解惑!
n2.無論你在網絡上參與討論熱點話題,還是在企業中工作,你都無法脫離書中所說的群體影響。
n《烏閤之眾》已經印至29版,譯為近20種語言發行於全球,超過2億冊,被奉為大眾心理學的入門經典。本書之所以會影響世界近百年,是因為作品中從未褪色的現實意義:人在群體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傾嚮,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更驚人的是,勒龐幾乎成功描述瞭成書後100多年間所有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其中就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和眾多的民主革命或群眾運動。
n捲群體的心理
n章群體的基本特徵3
n第二章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15
n第三章群體的觀念、理性與想象力39
n第四章群體信仰采取的宗教形式49
n第二捲群體的意見和信念
n章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中的間接因素57
n第二章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77
n第三章群體及其說服的手法91
n第四章群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113
n第三捲各種類型群體的分類和特點
n章群體的分類127
n第二章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133
n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審團139
n第四章選民群體147
n第五章議會157
n附錄一177
n附錄二197
n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傢、社會學傢,群體心理學之父,被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勒龐在20世紀初寫下瞭一係列心理學著作,如《烏閤之眾》《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群體心理學與大革命》、《戰爭心理學》等。1914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認真閱讀勒龐作品後,堅持要會見勒龐;亞曆山大德裏在1924年寫道:“如果你見到勒龐,告訴他智利共和國總統是他的狂熱崇拜者。我曾從他的作品中摘錄瞭一些句子”。
的動員手段:斷言、重復和傳染
n若想在短時間裏喚起群體的熱情,讓他們展開掠奪宮殿,誓死守衛要塞、陣地或其他任何性質的行動,就必須讓群體對暗示作齣快速的反應,其中榜樣的效果大。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好能事先在群體所處的環境上多下功夫,特彆是能影響他們的那個人,我們希望他能具備一種姑且被稱之為“名望”的品質。
n然而,當們計劃用例如現代的各種社會學說等觀念和信念影響群體的頭腦時,事實上,他們藉助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手段。其中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這三種手段為重要,也十分明確。盡管它們不會立刻生效在短時間內生效,但是一旦生效,就能發揮齣持久的效果。
n要想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其中可靠的辦法之一,就是不管任何推理和證據,隻作齣簡潔有力的斷言。斷言越是簡明,就會使證據和推理看上去越貧乏,斷言的威力也就更大。所有時代的宗教書和各種法典,總是用簡單的斷言去解決問題,利用廣告手段推銷産品的商人,號召人們起來捍衛某項政治事業的政治傢,他們也都同樣深諳斷言的價值。
n但是,如果斷言沒有得到不斷的重復(而且要盡可能措辭不變)它仍然産生不瞭真正的影響。我相信拿破侖曾經說過的,重復是重要的修辭方法。要知道,得到斷言的事情,是通過不斷的重復,纔被人們當成真理接受的。
n若要理解重復對群體的影響,隻要看一看它對開明的頭腦所發揮的力量就可以瞭。這種力量是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從長遠來看,不斷重復的說法會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的深層區域,而這裏正是形成我們行為動機的地方。等重復達到階段的時候,我們雖然會忘記我們重復的東西初是誰說的,但我們終還是會對它深信不疑,而這也是廣告具有驚人的威力的原因。如果我們無數次讀到,X牌藥粉治好瞭知名的人士的頑疾,那麼,一旦我們患上瞭此類疾病,我們肯定也會忍不住去試一下這種X牌藥粉;如果我們無數次聽到,Y牌巧剋力是好的巧剋力,我們就會以為所有人都這樣覺得,於是終我們也會認為Y牌巧剋力是好的巧剋力;如果我們總是在同一傢報紙上讀到,張三是個惡貫滿盈的流氓,李四是實在的老實人,那麼,除非我們還看瞭一份觀點完全相反的報紙,否則,我們就會一直相信傢報紙上所寫的。我們說,如果把斷言和重復分開使用,那麼它們各自具備的強大力量足以讓他們大戰一場。
n如果一個斷言總是被有效地重復,而且在重復的過程中也再沒人提齣反對意見,就像一些的金融項目中,富豪能收買所有參與者一樣,那麼,此時就會形成所謂的流行意見,強大的傳染過程就此正式啓動。各種感情、觀念、情緒和信念,會像病菌一樣在群眾中迅速傳染,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甚至在聚集成群的動物中,也可以發現這種現象。如果馬廄裏的一匹馬啃咬它的食槽,彆的馬也會模仿;如果羊群中有幾隻羊感到驚恐,其他羊也很快就會慌亂不安。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間,所有情緒也會迅速地蔓延,這就是為什麼恐慌往往會突然發生的原因。頭腦混亂就像瘋病一樣,本身就極易傳染,眾所周知,在自己是瘋病專傢的醫生中,也會不時有人變成瘋子。而近更是有人提齣,如廣場恐懼癥等一些病癥,還能由人傳染給動物。
n所有人在同一時間同處一個地點,並不是他們被傳染的必要條件。有些事件能使所有的頭腦産生一種特有的傾嚮和群體特有的性格,即使相距遙遠,人們也能受到這種事件的影響,感受到傳染的力量,尤其是當人們心理上已經有所準備時,再受到我前麵研究過的一些間接因素的影響,就更容易受到傳染。例如,1848年的革命運動,它首先在巴黎爆發,隨後迅速傳遍大半個歐洲,使一些王權受到瞭猛烈衝擊。
n我們常常認為影響來自於模仿,可實際上,這是傳染造成的結果。關於模仿造成的影響我已經在另一本著作中做過說明,所以在這裏我隻想引用一段我在15年前說過的話;這些觀點已被另一些作者在近的齣版物中做瞭進一步闡述。
n和動物一樣,人也具有模仿的天性。因為模仿是如此的容易,所以對他來說模仿是必然的,而時尚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正是因為這種必然性。無論是觀念、意見、文學作品甚至服裝,有幾個人敢和時尚作對?支配著大眾的不是論證,而是榜樣。每個時期都有那麼幾個人和主流作對而受到無意識的群眾的模仿,但是這些有個性的人不能過於公開自己的這些觀點。否則,再對他們進行模仿就會變得過於睏難,至於影響也就更談不上瞭。正是齣於這個原因,人們通常不會去模仿超前於自己時代的人,這是因為兩者的界限過於分明。也是由於這個原因,盡管歐洲人的文明優點很多,但是他們對東方民族影響顯得微乎其微,因為兩者之間的差彆簡直太大瞭。
n從長遠看,曆史與模仿的雙重作用,會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國傢的所有人變得非常相似,就連那些哲學傢、博學之士和文人,他們的思想和風格也會變得非常相似,以至於立刻就能被辨認齣他們所屬的時代。若要想全麵瞭解一個人讀什麼書,平時有什麼消遣,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裏,根本無需和他做長時間的交談。
n傳染的威力非常大,它主要錶現在:(1)能使個人接受某些意見;(2)能讓他接受一些感情模式。以《唐豪塞》為例,我們可以知道,某些著作之所以會在某個時期遭到衊視,罪魁禍首就是傳染,而幾年後,那些持批評態度的人,又會齣於同樣的原因,對這些著作大加贊賞。
n傳染可以使群體的意見和信念得到普及,但是推理卻不行。眼下在工人階級中流行的學說,是他們從公共場學來的,是重復、斷言和傳染的産物。當然,每個時代創立群眾信仰的方式,幾乎大同小異。勒南就曾正確地把基督教早的創立者比作“把觀念從一個公共場閤傳播到另一個公共場閤的社會主義工人”;在談到基督教時,伏爾泰也注意到,“在一百多年裏,隻有一些惡劣的敗類纔會接受它”。
n應當說明,與上麵提到的情況相似,傳染在作用於廣大民眾之後,同樣會在社會的上層擴散。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社會主義信條正在被那些會成為它首批犧牲者的人所接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傳染的威力十分巨大,在它的作用下,個人利益的意識甚至會蕩然無存。
n由此我們就明白瞭一個事實:被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不管看上去有多荒謬,終總是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上層紮根。社會下層對社會上層的這種反作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因為群眾的信念多少總是源自於一種更高深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自己的齣生地往往並不流行。和鼓動傢一旦為這種更高深的觀念所徵服,就會將其收歸已用,肆意歪麯它,並將那些對觀念再次進行歪麯的宗派也組織起來,然後再將其傳播到群眾中去,讓群眾變本加厲地進行篡改。當觀念變成普遍認同的真理時,它就會重返自己的發源地,影響民族的上層。從長遠來看,世界的命運是由智力間接塑造齣來的,然而,當哲學傢的思想通過我所描述的這個過程獲得終的勝利時,提齣觀念的哲學傢早已不在人世瞭。
n拿到這本《烏閤之眾》的時候,我首先就被它那厚重的曆史感所吸引,那種油墨的香氣和紙張的觸感,仿佛能穿越時空,讓我感受到當年知識分子們在探究社會真理時的那種嚴謹和熱忱。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名字擺在前麵,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解讀充滿瞭信心。我一直覺得,很多社會事件的發生,單靠理性的分析是遠遠不夠的,總有一些更深層次的、非理性的力量在驅動著大眾的行為,而這正是《烏閤之眾》所要探討的核心。我設想,弗洛伊德的點評可能會深入到群體中的個體如何失去自我意識,被集體的衝動所裹挾,甚至可能揭示齣一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性欲或攻擊性衝動是如何在群體中被放大和釋放的。而榮格的視角,我猜想會更加注重群體心理的象徵意義,以及那些超越個體經驗的、普遍存在的原型意象是如何在群體中産生共鳴,影響人們的判斷和行為。我非常好奇,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傢,究竟會為我們揭示齣怎樣一幅關於大眾心理的宏大圖畫,是否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身處其中,又如何不被裹挾的奧秘。
評分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封麵的設計風格,簡潔卻又不失力量,仿佛在訴說著一種跨越時代的洞察。我一直對群體行為的模式感到好奇,特彆是那些看似荒謬卻又普遍存在的現象。當得知這本書是《烏閤之眾》的弗洛伊德、榮格點評版時,我內心的探求欲更是被點燃瞭。我設想,弗洛伊德的點評,大概會從個體如何被群體淹沒,如何喪失批判性思維,以及在集體潛意識中,那些被壓抑的本能如何得到釋放等方麵進行深入剖析。這對於理解一些集體狂熱或者非理性行為,應該會有極大的啓發。而榮格的加入,我則期待他能夠從更宏觀的心理學視角,去探討集體意識中的原型意象,那些深藏在人類基因中的共同模式,是如何在特定環境下被激活,從而影響整個群體的行為方嚮。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人性深層奧秘的窗戶,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蘊含的智慧。
評分這本《烏閤之眾》的裝幀設計,可以說非常符閤我對一本經典著作的想象。那種樸實而有力量的封麵,傳遞齣一種曆久彌新的思想感。當看到書中提及弗洛伊德和榮格的點評時,我心中的期待更是達到瞭頂點。我一直對“群眾”這個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們每天都身處各種“群眾”之中,無論是網絡上的評論區,還是現實中的集會,但真正理解它們的運作機製卻似乎很睏難。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來剖析群體現象,它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會深入到個體的心理深處,去探尋那些隱藏的動機和驅力。弗洛伊德的點評,我期待他能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齣群體中個體是如何壓抑自我、屈從於權威,甚至是如何在群體環境中釋放齣被壓抑的欲望。而榮格的加入,我則希望看到他對群體象徵、集體無意識的解讀,思考那些古老的原型意象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以新的形式齣現,影響著人們的集體行為模式。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深入的自我認知和群體認知的旅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挺吸引人的,那種復古的色彩搭配和略顯粗糙的紙張質感,瞬間就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大眾心理這個話題頗感興趣,覺得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理解群體行為的邏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這本書的標題——《烏閤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配上弗洛伊德和榮格點評的字樣,簡直是雙重加碼,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這兩位心理學巨擘會對這個經典理論有怎樣的解讀。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弗洛伊德可能會從潛意識、本能衝動等方麵剖析群體的非理性行為,而榮格則可能從原型、集體無意識的角度去闡釋這種現象的深層根源。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們如何將各自的理論體係與勒龐的原著相結閤,會産生怎樣的火花,是否會揭示齣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曾察覺卻又無處不在的群體影響。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深度思考的大門,引領讀者去審視那些看似平常卻又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讓我對未來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烏閤之眾》的版式設計給人一種沉靜而專注的感覺,即使是書脊上的字體,也透露齣一種不容忽視的學術氣息。而最讓我激動的是,書中融入瞭弗洛伊德和榮格兩位大傢對這本書的點評。我一直認為,理解社會現象,尤其是大眾心理,是現代人必備的一項能力。我們每天都會被各種信息和觀點所包圍,很容易陷入一種盲目的跟隨狀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解開這種睏境的鑰匙。弗洛伊德的點評,我猜測會著重於分析群體中的個體是如何受到無意識的影響,如何失去理性判斷,甚至是被原始的本能所驅使。這讓我聯想到一些群體事件中齣現的非理性行為,總覺得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心理機製在運作。而榮格的視角,我則期待他能夠提供一種更為宏觀和深邃的解讀,也許會涉及到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力量,以及這些原型是如何在群體中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本經典著作的解讀,更是對我們自身思維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