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SMT物料种类与标准
:25.00元
售价:18.3元,便宜6.7元,折扣73
作者:王海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21317408
字数:
页码:100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成果。全书分为SMT物料基础、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SMT物料管理系统和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共计4章,前3章系统地讲述了各种物料的识别与检测、SMT物料管理编码管理规则和SMT物料管理系统,第4章为综合实训部分,完整地阐述了电子产品物料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的物料采购、仓库管理、物料的领用等过程。
第1章 SMT物料基础t(1)
1.1 电阻器t(1)
1.1.1 电阻的分类t(2)
1.1.2 电阻的参数t(5)
1.1.3 电阻的标识方法t(5)
1.2 电容器t(7)
1.2.1 电容器的外形t(7)
1.2.2 电容的分类t(7)
1.2.3 电容的容量单位和耐压t(8)
1.2.4 电容的标注方法和容量误差t(8)
1.2.5 电容的正负极区分t(8)
1.3 电感器t(9)
1.3.1 电感器的外形t(9)
1.3.2 电感器的参数t(9)
1.3.3 电感器基本单位t(10)
1.4 二极管t(11)
1.4.1 二极管基础t(11)
1.4.2 二极管的分类t(12)
1.4.3 二极管的极性识别t(14)
1.5 三极管t(14)
1.5.1 三极管的分类t(14)
1.5.2 三极管的外形t(15)
1.6 集成电路t(16)
1.6.1 功能结构t(17)
1.6.2 几种常用的IC封装t(17)
1.7 锡膏t(21)
1.8 红胶t(26)
1.8.1 什么是红胶t(26)
1.8.2 红胶组成与分类t(26)
1.8.3 红胶的固化t(28)
1.8.4 红胶的保存与使用t(29)
第2章 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t(31)
2.1 物料分类及编码规则t(31)
2.2 物料大分类及其代码t(31)
2.3 物料小分类及其代码t(33)
2.4 物料品种类型及其代码t(35)
2.5 物料规格型号编码规则t(43)
第3章 SMT物料管理系统t(58)
3.1 物料仓库管理的概念t(58)
3.2 仓库管理系统组成t(59)
3.2.1 仓库管理系统结构图t(59)
3.2.2 仓库管理系统基本功能t(59)
3.2.3 仓库管理相关单据t(60)
3.3 仓库管理的整体流程t(61)
3.3.1 入库业务t(61)
3.3.2 入库流程t(61)
3.3.3 出库流程t(69)
3.4 仓库调拨t(75)
3.5 库存数据备份t(76)
3.6 盘点数据录入和编制盘点报告t(77)
3.7 盘盈和盘亏数据录入t(78)
第4章 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t(79)
4.1 MINI音箱物料清单t(79)
4.2 物料编码t(80)
4.3 贴片元器件符号归类t(81)
4.4 贴片元器件料盘的读法t(82)
4.5 系统管理界面t(83)
参考文献t(92)
王海峰,男,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学院,具备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是“表面组装技术及工艺管理”***精品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主要参与人员。
初翻这本书的目录时,我注意到其章节划分似乎颇具匠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安排,暗示了作者在编写时,可能遵循了由基础概念奠定根基,再逐步深入到复杂应用和特定案例的思路。我推测,书中关于各类“种类”的描述,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每一类物料的特性、适用范围、以及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如果它关注的是电子元件,那么对不同封装形式、可靠性等级的对比分析想必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知识背景,选择性地吸收信息,无论是初学者快速入门,还是资深专家查漏补缺,都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种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兼顾,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和教学智慧。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回想那些我快速浏览过的章节时,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种系统化、流程化的印象。我感觉作者非常注重“流程”的顺畅衔接,强调物料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传递的信息一致性和状态的准确性。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大量涉及跨部门协作的关键节点,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来消除信息孤岛。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以评估现有物料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并指出提升效率和降低风险的潜在瓶颈。这种自上而下、注重整体优化的视角,比单纯关注某个孤立步骤的改进要来得更有战略意义。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他们重新审视和优化内部SOP(标准作业程序)的有力支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语言风格上可能采取了一种非常简洁、去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在技术类书籍中是常见的优点,因为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歧义。我注意到,对于那些专业术语的定义和解释,似乎处理得极为谨慎和精准,力求每一个词汇的指向性都非常明确,这对于需要精确执行操作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个人尤其欣赏那种能将晦涩难懂的技术语言“翻译”成清晰指令的能力。如果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将倍增。例如,在描述一个技术标准时,它会不会采用那种类似法律条文的严谨措辞,确保没有解释的空间?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追求,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专业度的重要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我一种非常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它在内容呈现上,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的架构。我猜想,它很可能是在阐述某种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时,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模块,并通过大量的图表、流程图或者案例分析来辅助说明。特别是考虑到书名中包含的“标准”二字,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比如,如果它涉及的是某种制造流程中的物料管理,我希望它能详细描绘出从物料选型、采购、入库到最终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细节,并给出不同场景下的最优实践路径。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往往是区分一本优秀技术参考书和一般性介绍读物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对于那些需要制定或遵循行业规范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具书。
评分坦率地说,一本厚重的专业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从我翻阅的几个片段来看,这本书似乎极力想覆盖一个相当宽泛的物料范围,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挑战:如何在广度与深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我期待它在介绍不同“种类”时,不仅提供共性的管理原则,更能为少数关键、高风险的物料提供深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或最佳实践指南。那种仅仅停留在表面介绍的“清单式”内容,对资深从业者来说价值有限。真正的价值在于那些隐藏在标准背后的“为什么”——即为什么选择这种标准,以及在偏离标准时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这本书能揭示这些深层次的逻辑关系,那它就远不止是一本操作手册,而更像是一部行业发展史的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