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网络融合与交叉业务竞争研究 | 作者 | 胡汉辉,顾成彦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89339 | 出版日期 | 2010-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根据拉丰和泰勒尔合作出版《电信竞争》十年来电信、电力、航空等具有(或部分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产业的新变化,以现实中涌现的网络融合现象为背景,研究网络融合环境下运营商之间的交叉业务竞争问题。作者将网络融合视为网络之间需求功能的整合过程,从纵向考察网络运营商之间商业模式的融合,从横向考察网络运营商的平台包络市场进入,试图通过针对网络融合问题的“量化”分析,为网络融合建立统一的、基于主流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式。作为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考虑,本书还讨论了监管机构如何适应和推动网络融合进程问题,利用多维激励理论为规制者设计了适用于多维运营商的规制合约。本书的讨论在理论上将能进一步完善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丰富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将能给网络运营商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给规制者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给大众消费者创造合意的市场环境。 本书适合理论研究者、企业经营者、官员、研究生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章 网络融合:发展及其定义 1.1 网络融合的发展及其“量化”分析难题 1.2 现有研究的回顾 1.3 问题定义与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写作结构 第2章 网络的融合化发展:从现象到理论 2.1 世界范围内的三网融合趋势 2.2 中国的三网融合背景与进程 2.3 其他网络的融合化发展趋势 2.4 融合存在的共性特征与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纵向融合:关于不同商业模式的交叉业务竞争 3.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商业模式选择 3.2 不同商业模式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3.3 同质商业模式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3.4 不同商业模式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3.5 案例讨论:我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融合:关于不同产品组合的交叉业务竞争 4.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产品组合选择 4.2 多产品复合市场的市场结构特征 4.3 基于单向进人的平台包络竞争 4.4 基于双向进入的平台包络竞争 4.5 案例讨论:上海市的三网融合竞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维融合:统一的框架及动态的扩展 5.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投资创新激励 5.2 多市场边多产品维复合市场的结构特征 5.3 多边复合市场中的平台包络策略 5.4 多边复合市场中的投资创新行为 5.5 案例讨论:微软与谷歌的平台包络竞争及创新激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融合:网络融合时代的竞争与规制机制设计 6.1 网络融合对竞争与规制政策的挑战 6.2 基于融合趋势的网络中性规制——为何规制 6.3 基于共同代理的规制机制设计——由谁规制 6.4 基于多维激励的规制机制设计——如何规制 6.5 案例讨论:英国的三网融合与规制机构融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书的主要工作 7.2 本书的主要结论 7.3 有待进一步展开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规制效率的评价与算例 A.1 规制效率研究的参照标准 A.2 规制效率研究的常见方法 A 3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市场拆分效率评价及算例 A 4 基于DEA投影定理的电信业市场设计研究及算例 A.5 基于SFA模型的我国电信业规制合约激励强度的估算及算例 术语表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将以现实中涌现出的大量网络融合现象为背景,研究网络融合趋势下运营商之间的交叉业务竞争问题。通过分析网络融合复合市场的多维空间性、网络外部性以及系统竞争性特征,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两个角度分析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行为;而后本书对纵向和横向融合的相关模型进行了统一,并应用统一模型讨论了网络融合趋势下运营商的投资创新激励问题。*后,本书讨论了网络融合时代的竞争与规制政策设计命题。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翻阅,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能力所折服。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是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产业结构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业务博弈细节。不同于许多技术书籍那种堆砌术语的写法的,这本书在阐述复杂概念时,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一个切入点,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捕捉到问题的核心要害。例如,在探讨不同网络技术标准相互渗透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技术规格的罗列上,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市场准入、监管政策的变化联系起来,展现了技术驱动力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张力。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的深度。我发现自己不时地停下来,回味刚刚读到的观点,甚至开始思考现实生活中那些熟悉的通信服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竞争策略和融合路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维模型,帮助我们跳出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去审视这个无形基础设施的深层运作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是建立在一个极其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的全面掌握,引用的文献和数据都相当权威且具有时效性。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让这些引文成为内容的负担,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自己的论述体系中,作为论点的佐证和拓展,而非简单的罗列堆砌。这使得全书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阅读体验依然保持了流畅性。我个人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边界模糊化”和“生态系统构建”的部分,作者对这些前沿概念的界定和解析,清晰明了,避免了当代商业语境中常见的概念泛化倾向。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业划分,去思考在网络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业务的价值链是如何被重塑和瓦解的。可以说,这本书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解读的专业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也不像纯粹的商业评论那样流于表面。其中似乎融入了作者多年一线观察和深度思考的沉淀,笔触老辣而又不失激情。在描述那些经典的“囚徒困境”或“纳什均衡”式的市场竞争场景时,文字里透露出一种冷静的洞察力,让人感到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信服感。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政策调整影响的分析,作者对时间节点的把握极其精准,仿佛是在重现一幕幕精彩的产业大戏。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书中的论证不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演进基础之上。对于那些试图在电信、媒体和信息技术(TMT)领域寻求长期发展方向的从业者来说,这种带有历史感和前瞻性的分析框架,无疑比单纯的短期市场预测更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变”与“不变”的哲学工具。
评分读完特定章节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时。比如,为什么在技术标准趋于统一的背景下,不同运营商或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反而更加白热化?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精妙的解释模型,它不再将竞争简单归结为价格战,而是深入到差异化服务、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平台化战略的层面去分析。这种对“竞争本质”的深入挖掘,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没有提供简单的“成功秘诀”,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自己去诊断和理解复杂的商业环境。对于渴望在瞬息万变的数字经济中保持战略定力的管理者而言,这种能力比任何具体的行业情报都更为重要。这本书的结论部分,提出的未来趋势预测也显得尤为审慎和务实,没有过度渲染技术的神奇,而是脚踏实地地指出了未来融合业务可能面临的监管挑战和伦理困境,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内容厚重、值得细品的期待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配色沉稳,虽然主题听起来比较专业和学术化,但视觉上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字体选择和烫金工艺,都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核心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前瞻性。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网络融合”这一复杂议题,并将其置于激烈的“交叉业务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且富有价值的工作。我期待书中能有扎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为理解当前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格局提供一把清晰的钥匙。整体来看,从物理层面的体验,这本书已经成功地为读者树立了一个高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