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让我缓缓放开你的手:走出丧恸 |
| 作者 | 苏绚慧 |
| 定价 | 32.00元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763011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丧恸梦就像一面悲伤的镜子,如实反映丧亲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与未解的难题。丧恸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表达失落的悲伤。它不只是梦,更是丧亲者自我疗愈的珍贵力量。本书使人理解丧恸梦的反思力量,体会梦如何疗愈一颗颗丧恸的心。 |
| 作者简介 | |
|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
| 目录 | |
| 推荐序 梦的疗愈力量 曹中玮 推荐序 不能再见的丧恸因“梦见”而可能说再见 李玉婵 自 序 一份神秘的礼物,一段自愈的历程 章 生命经验的撼动 第二章 梦在说话 第三章 了解梦,了解悲伤,了解丧恸梦 第四章 丧恸梦与悲伤哀悼任务 第五章 丧恸梦与未竟事物的完成 第六章 丧恸梦的情绪特性 第七章 梦境自我尝试解决问题 第八章 丧恸梦与关系的再联结 第九章 丧恸梦的自我疗愈力量 第十章 如何靠梦疗愈丧恸 |
| 编辑推荐 | |
| 失去亲人后,我们如何以梦疗愈自己?你曾梦见逝去的亲人吗?栩栩如生的梦境,究竟想传达什么意涵?丧恸梦就像一面悲伤的镜子,如实反映丧亲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与未解的难题。通过梦,丧亲者能暂时缓解悲伤,化解未竟之事,联结失落的关系。打开本书,你会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感动。当我们认为梦是无价值与无意义时,梦是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唯有相信梦叙说了我们内在真实的声音与感受,梦才可能对我们说话。如果你开始对自己的梦产生兴趣,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好好留意自己的梦,听听你究竟想对自己说什么。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觉得,心理疏导类的书籍,最难得的地方在于能否真正打动人心,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空洞的大道理,也没有生硬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丧恸的复杂性以及走出悲伤的可能。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她的表达方式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教会我,面对失去,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悲伤,同时也要相信,时间终将治愈一切,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会的是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对话,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它不是那种能立刻让你“振作起来”的书,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坚韧和平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带着一丝温暖的希望。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文字,仿佛能抚平内心深处的伤痕。我最近刚好经历了一些失去,心情一直很低落,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摆脱那种沉重的感觉。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下意识地就觉得它或许能给我一些力量,让我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走出那种被悲伤笼罩的状态。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强迫你立刻变得开心,它更像是一个温柔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在你身边,用文字诉说着那些我们都可能经历的痛苦,以及如何与它们共处。我喜欢它叙述的节奏,不急不缓,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给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间,去感受、去思考。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原来有这么多人也曾深陷泥沼,但最终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告别,更是关于如何在告别之后,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书籍。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它的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浮现了各种关于“如何处理悲伤”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丧恸的本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同情心,她没有回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真相,而是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去面对、去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豁然开朗,一些一直困扰着我的疑问,似乎也找到了答案。它教会我,面对失去,我们不必急于求成,而是要允许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疗愈。这种循序渐进的处理方式,比任何急功近利的劝慰都来得更加有效和深刻。
评分我一直认为,悲伤是一种非常个人化且复杂的情绪,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性。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告诉你应该如何“正确地”哀悼,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人在面对失去时的各种反应和心路历程。有时候,我们会被社会期待所裹挟,觉得应该“坚强”,应该“尽快恢复”,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们一种允许,允许我们去感受、去表达、去消化。它让我意识到,悲伤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疗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伪装,也不需要压抑。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让我无处安放的情绪,在这里得到了理解和接纳。它让我明白,放下并不是遗忘,而是在爱与记忆中,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继续带着这份爱,去好好生活。这种理解,对于正在经历丧恸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非常宝贵的良药。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告别”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在面对亲人的离世时,那种巨大的失落感和无力感,几乎要把人吞噬。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放下”的过程。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忘记”或“抹去”那些痛苦的回忆,而是帮助你理解,如何与这些回忆共存,并从中汲取力量。书中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它让我明白,悲伤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爱的证明,是我们曾经深爱过的痕迹。我喜欢它对情感的细腻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触动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所有的伤痛都消失了,但我知道,我有了面对它们的力量,我懂得,如何用一种更平和、更温柔的方式,去告别,去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