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问责制研究-以中国地方政府为中心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01 | 
| 作者:金东日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9.00 | 页数:26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20112814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我个人对书中对“问责的绩效化陷阱”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印象深刻。在追求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体系下,问责的真正目的——即保障公民权益和提升服务质量——似乎正逐渐被“完成任务”和“避免问责”的行政逻辑所取代。作者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和对基层实践的描摹,揭示了这种绩效驱动如何可能导致“表面问责”的盛行,即一切努力都指向了构建一个让上级满意的“问责报告”,而非真正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反思,极具警示意义。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一个高度集中的行政体系中,如何才能真正激活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外部制约,让问责制回归其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初衷,而非沦为另一种形式的政治表演工具。
评分从宏观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口,让我们得以审视中国政府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张力点。问责制作为现代善治的核心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政策目标驱动下,其内涵和外延总是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压缩。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动态变化,并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本书的贡献超越了对单一政策工具的研究,上升到了对国家权力结构如何自我调适与强化的哲学层面讨论。我感到,那些看似局部的问责事件,实则映射着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不同部门间权力分配的宏大叙事。对于希望理解中国权力运行逻辑的国际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阅资料,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制度设计者意图与实际执行效果之间的“弹性空间”。
评分这部新作的问世,无疑为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地方治理的探讨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思潮。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田野功底,深入剖析了在当前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问责机制是如何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中被塑造、实施乃至变形的。我尤其欣赏其研究视角的多维性,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政策条文的机械解读上,而是真正潜入了制度运行的肌理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似透明的“问责”背后,隐藏着多少地方性的权力和博弈的细节。读罢全书,我对以往理解中的“自上而下”的治理逻辑产生了新的认识,仿佛被引导着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看到了不同层级政府间在利益权衡、形象维护和风险规避中的微妙平衡。这种对实践层面复杂性的精准捕捉,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远超一般的理论推演,更像是对现实政治生态的一次高精度成像。
评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可能在于它对“地方性”的强调。在很多关于治理现代化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用一套普适性的指标去衡量所有地方。然而,本书通过扎实的地方案例研究,无情地揭示了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传统乃至区域间的竞争关系,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问责实践的差异性。作者没有将地方政府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执行单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场域”,其中充满了利益的重新分配和风险的外部转嫁。这种“去标准化”的研究路径,对于批判性地看待当前的治理改革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都要在具体的地方政治生态中“落地生根”,而这种“落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意义的转化和效能的损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称道,它摒弃了许多社会科学著作中常见的晦涩术语堆砌,转而采用了一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叙事张力的文风。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逐步拆解一个错综复杂的现代治理难题。作者在引入概念时极为审慎,确保每一步逻辑推演都有坚实的数据或个案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特别是那些关于地方官员绩效考核与问责操作的案例分析,描绘得栩栩如生,那些在制度框架下寻求最优解的“行动者”,其策略选择和心理活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仅是一部严肃的研究专著,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地方政治运作的“操作手册”,只是它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手册”背后的潜规则和实际效用,而非简单地复述官方文件,这一点处理得非常高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