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9787530449943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97875304499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昭广,金鉴明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多样性
  • 保护
  • 利用
  • 高新科技
  • 科学技术
  • 论坛论文集
  • 中国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学术会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49943
商品编码:296857837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胡昭广,金鉴明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30449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推进力度也在逐年加强。*在党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总理在去年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时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与物种的保护力度。今年5月,我国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由*副总理担任主席,24个部委参与其中,显示了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决心和力度。5月18日,*副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更是明确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第l26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并在前言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目录


大会报告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基础一生物多样性信息学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安全
 城市小生态用地与景观规划
 能动战略生物技术和谐治理滇池面源、内源污染的建议
 清洁生产技术:破解中国环境污染难题的基本技术
专题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
专题2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安全
专题3 生物多样性与绿色产业
专题4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导言: 在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关乎地球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的核心议题。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以及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期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并着力于推动高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深度应用。本论文集,正是此次盛会的智慧结晶,它系统收录了论坛期间的精彩报告、前沿研究成果以及富有洞察力的观点,为我们理解并应对当前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概述: 本论文集涵盖了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多个关键维度,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机制,力求展现生物多样性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创新。 一、 生物多样性现状、威胁与评估: 全球与中国生物多样性格局: 论文集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关注了关键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海洋、草原等)的生物多样性现状。通过最新的监测数据和模型分析,呈现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区域性、生境性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 主要威胁因素分析: 针对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外来入侵物种、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当前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素,论文集提供了详尽的案例研究和数据支持。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些威胁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与技术: 论文集介绍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种分布和生境评估中的应用、eDNA(环境DNA)技术在物种监测中的潜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在物种多样性鉴定和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现状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二、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策略: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论文集重点讨论了中国在构建和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方面的经验与成效。通过对现有保护区的评估和优化,以及新保护地的选址与规划,旨在构建更加系统、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多篇论文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保护区布局、加强廊道建设、提升管理效能等手段,实现区域间的生态连通,从而有效保护迁徙物种和基因交流。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协同: 论文集强调了就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策略,并就其面临的挑战和创新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迁地保护(ex-situ conservation)在物种拯救、繁育和野化放归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分享了在植物园、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等机构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的最新实践和技术突破。部分研究还关注了两种保护模式的有效结合,以期实现更全面的物种保护。 生态修复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针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退化问题,论文集收录了大量关于生态修复技术和实践的优秀成果。这包括但不限于森林恢复、湿地修复、草原改良、土壤修复等。文章详细介绍了不同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性、技术流程以及成效评估,为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论文集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紧密联系。多位学者从量化和定性的角度,评估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供给服务(如食物、水)、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水净化)、支持服务(如养分循环)以及文化服务(如美学、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影响。这些评估结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实现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 三、 生物多样性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集关注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这包括对森林、草原、渔业、药用植物等资源的科学评估、采收标准制定以及替代品开发。多篇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旅游、生物技术产业等模式,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 论文集深入探讨了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等前沿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的创新应用。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濒危物种基因缺陷,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生物农药和生物材料,以及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和溯源。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深入挖掘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融合: 论文集积极倡导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之中。通过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物降解塑料的推广、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多篇研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经济化途径,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法律与社会参与: 论文集关注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国际合作与国内协同。同时,强调了公众教育、社区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一些文章分享了成功的公众参与案例和创新的教育模式,为提升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力提供了启示。 四、 前沿科学技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驱动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论文集展示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海量生物多样性数据、构建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生态系统变化、识别潜在威胁因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卫星图像识别生境变化,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科学文献中的生物多样性信息。 遥感与GIS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频次的地球表面观测数据,结合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识别、栖息地变化监测、生态廊道规划、保护区边界管理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 环境DNA(eDNA)技术革新物种监测: eDNA技术通过采集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样本,从中提取遗留的DNA物质来识别存在的物种。这种非侵入性、高效的监测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监测隐匿性强、分布范围广或难以直接观察的物种的能力。 基因组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前沿探索: 基因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揭示物种进化机制、追踪物种迁徙路线等成为可能。合成生物学则为设计和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体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开发用于环境修复的工程微生物,或用于生物医药的天然产物。 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IoT)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论文集也关注了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在实时、连续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以及监测动物活动(如通过GPS追踪器、声学传感器)中的应用,为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宝贵数据。 结论: 《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不仅是一份学术文献的汇编,更是对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探索。它清晰地展示了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驱动力,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赋能我们理解、监测、保护和利用地球珍贵的生物财富。本书为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企业以及所有关心地球生态未来的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前沿的视角和实践指南。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掌握应对挑战的创新方法,并积极投身于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基于 ISBN 9787530449943 的可能发行年代,我会假定其为近期出版)正值全球对生物多样性关注度空前高涨的时期。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在这种背景下,一本汇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高新科学技术的论文集,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基于前沿科技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应对生物入侵方面,是否有基于基因技术或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监测与防控策略?在生态修复领域,是否引入了纳米技术、仿生学等新概念?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涉及到了新兴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方面的应用,这对于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至关重要。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期待看到书中对此的详细阐述和案例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沉静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上面印有精美的、带有抽象感的生物纹理图案,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多样与神秘。书名“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的字体清晰而庄重,与封面的艺术感相得益彰,整体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前沿的探索精神。书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也能一览无余。拿到手中,能感受到它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不仅内容价值高,在视觉和触觉上也给予了读者愉悦的体验。在浏览目录时,那些诸如“基因编辑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人工智能驱动的物种监测技术”等标题,无不激发起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尤其期待了解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最新的科研成果是如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的。这本书的厚度也适中,既包含足够的信息量,又不会让读者感到畏惧,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参考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

评分

作为一名希望将前沿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行业从业者,我非常看重一本学术论文集所能提供的具体指导和启发。这本书的书名包含了“保护与利用”,这表明其内容可能涉及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的广泛范围。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论文,比如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是否有关于新型遥感技术、无人机应用、或者公民科学项目结合的探讨?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是否涉及到了生物医药、生物材料、或者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并且这些研究是如何在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本书的“高新科学技术”定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能够看到具体的科技成果展示,甚至是技术转让和商业化应用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推动行业进步具有实际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充满热情的跨学科研究者,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其“高新科学技术”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国际论坛”的交流平台。这意味着其中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最新观点和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国际合作案例,以及不同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上的异同与借鉴。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单一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跨国界的合作与知识共享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跨国界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洞见。此外,论坛的“利用”部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它暗示着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挖掘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这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创新的、符合生态伦理的生物资源利用模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封面,我联想到近年来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热门话题,比如“第九次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的成果,或者“COP15”达成的协议。虽然这本书名为“第七届”,可能代表着稍早前的学术交流,但我相信其中讨论的核心议题与当下的全球性议题息息相关。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书中对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否展现出了前瞻性。例如,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它可能为濒危物种的繁育和基因多样性恢复提供了新的可能。又或者,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建模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更精确地量化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一种将尖端科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结合的视角,这不仅是对科学前沿的探索,更是对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