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
: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胡昭广,金鉴明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30449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推进力度也在逐年加强。*在党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总理在去年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时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与物种的保护力度。今年5月,我国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由*副总理担任主席,24个部委参与其中,显示了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决心和力度。5月18日,*副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更是明确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第l26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并在前言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目录
大会报告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基础一生物多样性信息学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安全
城市小生态用地与景观规划
能动战略生物技术和谐治理滇池面源、内源污染的建议
清洁生产技术:破解中国环境污染难题的基本技术
专题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
专题2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安全
专题3 生物多样性与绿色产业
专题4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基于 ISBN 9787530449943 的可能发行年代,我会假定其为近期出版)正值全球对生物多样性关注度空前高涨的时期。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在这种背景下,一本汇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高新科学技术的论文集,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基于前沿科技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应对生物入侵方面,是否有基于基因技术或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监测与防控策略?在生态修复领域,是否引入了纳米技术、仿生学等新概念?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涉及到了新兴技术在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方面的应用,这对于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至关重要。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期待看到书中对此的详细阐述和案例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沉静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上面印有精美的、带有抽象感的生物纹理图案,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多样与神秘。书名“第七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的字体清晰而庄重,与封面的艺术感相得益彰,整体散发着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前沿的探索精神。书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也能一览无余。拿到手中,能感受到它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不仅内容价值高,在视觉和触觉上也给予了读者愉悦的体验。在浏览目录时,那些诸如“基因编辑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生物信息学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人工智能驱动的物种监测技术”等标题,无不激发起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尤其期待了解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最新的科研成果是如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的。这本书的厚度也适中,既包含足够的信息量,又不会让读者感到畏惧,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参考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
评分作为一名希望将前沿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行业从业者,我非常看重一本学术论文集所能提供的具体指导和启发。这本书的书名包含了“保护与利用”,这表明其内容可能涉及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的广泛范围。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论文,比如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是否有关于新型遥感技术、无人机应用、或者公民科学项目结合的探讨?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是否涉及到了生物医药、生物材料、或者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并且这些研究是如何在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本书的“高新科学技术”定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能够看到具体的科技成果展示,甚至是技术转让和商业化应用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推动行业进步具有实际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充满热情的跨学科研究者,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其“高新科学技术”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国际论坛”的交流平台。这意味着其中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最新观点和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国际合作案例,以及不同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上的异同与借鉴。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中,单一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跨国界的合作与知识共享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跨国界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洞见。此外,论坛的“利用”部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它暗示着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挖掘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这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创新的、符合生态伦理的生物资源利用模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封面,我联想到近年来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些热门话题,比如“第九次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的成果,或者“COP15”达成的协议。虽然这本书名为“第七届”,可能代表着稍早前的学术交流,但我相信其中讨论的核心议题与当下的全球性议题息息相关。我尤其好奇的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书中对于“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否展现出了前瞻性。例如,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它可能为濒危物种的繁育和基因多样性恢复提供了新的可能。又或者,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中,是否引入了更先进的建模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更精确地量化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一种将尖端科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结合的视角,这不仅是对科学前沿的探索,更是对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