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律思想与法治丛书——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
定价:79.00元
售价:53.7元,便宜25.3元,折扣67
作者:孙育玮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93385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法律思想与法治丛书: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是荟萃作者孙育玮多年从事法学理论教学与研究成果的一本自选集。作者将书定名为“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不但充分表达出其执教治学-以贯之的理念追求,而且也高度涵盖和浓缩了本文集论文的丰富内容。在这一总的题目和理念追求下,作者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法理学的基本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挖掘”五个方面,将五十篇不同时期发表的论文整合其中,对关乎我国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既有属于法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度解析,又有对法治实践性课题的积极探索;既有对理论资源的深度挖掘,又有对学科史本身的梳理和学科拓展的建议;同时,对于专业领域一些争鸣性的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不乏作者对我国走向法治一系列问题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见解,也渗透着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法理功底。对于有志于从事法学理论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朋友来说,《法律思想与法治丛书: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定会有所帮助。
目录
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
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的理念追求
关于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的探讨
——以语义、语境分析为主的哲理性思考
关于法制现代化矛盾的哲理思考
法制现代化与社会基础之重构
——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法理学思考论宪法的高性论我国宪法实施的全方位保障“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论我国社会保障及其法制化的重大意义论尽快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制认真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法律挑战“公共利益”问题的法理学探讨关于认识政治文明涵义的几点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法的现代性建构
关于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定义性问题
——读恩格斯“生命”定义论述的启示
关于法的定义
对“广义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论法的作用
对法定权利义务问题的几点看法
法责任范畴初探
关于法律价值的几个问题
简论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
中国法理学的世纪回顾
中国法哲学的现实思考
关于法哲学体系建构的哲理思考
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文化
对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
应重视角色法律意识的培养
关于市民法律意识的概念维度
关于今后普法的对策性建议
——针对上海的实际调查
培育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都市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
——关于上海都市法治文化的理论思考
肩负起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历史责任
——关于“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理论思
“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挖掘
初版后记
增补版后记
作者介绍
孙育玮,1948年生,黑龙江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法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法理法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从事法理学、法社会学、法文化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曾获黑龙江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国法理学会论文成果三等奖,上海市依法治市调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等。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批;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代表性成果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应重视角色法律意识的培养》(《光明日报》)、《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学习与探索》)、《“法制”与“法治”概念的再分析》(《求是学刊》)、《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新华文摘》)、《“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法学》)、《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政治与法律》)、《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发展》)、《法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都市法治文化与市民法律素质研究》(法律出版社)、《完善地方立法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等。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叙事方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峻剖析,反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豁达,娓娓道来他对法律本质的理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案例分析中,挖掘出深层的哲学意蕴。比如,在探讨“权利的边界”时,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法律实践,将抽象的法理概念,巧妙地嫁接到具体的社会场景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辨之旅。尤其是关于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权衡,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程序本身可能就蕴含着一种必要的、动态的实体价值,这种反思性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法治运行机制的理解深度。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逻辑的转折,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法律理论的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何为公正”的个人修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看待问题的全新框架和工具。
评分要评价这本书,我首先要提到的是它那种近乎“反权威”的求真精神。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瑞士手表般精密,但其结论却常常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性”法律认知。他敢于直面法律实践中的那些灰色地带和内在矛盾,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所推崇的“法治”本身,也可能是一系列妥协和历史偶然性的产物。这种毫不妥协的理性精神,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法律基础,但开始对现有体系产生困惑和质疑的读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去魅化”过程——它剥去了法律神圣光环下的种种不完美,但与此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在不完美中追求完善的真正意义所在。每当我觉得论证要走向极端时,作者总会及时地拉回来,用一个极具现实关怀的案例提醒我们,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人的尊严的捍卫上。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按照部门法或者法学分支来组织内容,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永恒的哲学命题(如“秩序与自由”、“权威与个人”、“强制与合意”)进行螺旋上升的探讨。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切入,却又能在阅读后续章节时,发现先前看似孤立的观点是如何被更高维度的逻辑所串联起来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座连接“硬科学”的逻辑推演和“软科学”的人文关怀的桥梁。它没有试图为法律的未来描绘一个乌托邦式的蓝图,而是聚焦于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法治精神的内在定力。读完之后,我感觉我的“法律视力”被矫正了,看待任何法律事件,都能穿透表象的喧嚣,直抵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伦理基础。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案头之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关于“法律精神的考古学报告”。作者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法条的释义,而是将焦点投向了法律观念的源头和演变脉络。他似乎在追问:驱动人类社会建立规则的最初冲动是什么?为什么某些信念能穿越数千年历史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的章节,作者没有采取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在面对社会转型时的法律反应,揭示出法律的“韧性”与“脆弱性”并存的辩证关系。这种宏大的历史观和穿透性的洞察力,让原本僵硬的法律概念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条文,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次关于“对与错”的争论场景。它激发了我对法治背后那套复杂人性与权力制衡机制的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纯理论泥潭,毕竟涉及“法理思考”的著作,往往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文字驾驭能力,将那些原本被视为高不可攀的法哲学概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新构建起来。整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激昂陈词,深入剖析法律规范背后的伦理基础;时而又戛然而止,留出大片的空白供读者自行沉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既有法律观念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姿态,他不是简单地推翻,而是像一位精细的钟表匠,小心翼翼地拆解旧结构,然后用更具生命力的材料去重塑。这种阅读体验,就好比在迷雾中寻找灯塔,虽然路途曲折,但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思维的重量和穿透力。对于那些渴望在专业领域之外,也能找到思想共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