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邓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上卷(平装)
定价:51.00元
售价:34.7元,便宜16.3元,折扣68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0101382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邓是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理论的创立者。他*主要的著作已经编入《邓文选》**至三卷,但还有大量的文稿没有编辑出版。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批重要文稿,对于深入学习邓理论,了解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具有重要价值。经中央批准,中央文献研究室将这批重要文稿选编成《邓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出版。
《邓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是继《邓文选》之后,邓同志*为重要的著作。这部文集分为三卷,共406篇、80余万字。上卷编入的是邓同志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上旬主政西南时期的文稿,有106篇。中卷和下卷编入的是邓同志在中央领导岗位工作期间的文稿,中卷编入的是1952年8月中旬至1958年9月期间的文稿,有135篇;下卷编入的是1959年1月至1974年11月的文稿,有165篇。大部分文稿是**次正式公开发表。
编入文集的文稿,包括讲话、报告、谈话、文章、批语、书信、题词等。已公开发表过的,做了文字、标点、史实订正。**次公开发表的,凡有手稿的按手稿刊用。对讲话、报告、谈话记录稿做了必要的文字整理。对有些文稿拟了题目。对文稿涉及的重要事件、人物、文献、地名等,做了简要的注释。
这部文集,反映了邓同志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特别反映了邓同志作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他坚持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这部文集,是对《邓文选》的重要补充,为全党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和总结这一时期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读本;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研究邓理论,深入了解邓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学习理解邓理论与*思想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提要
邓是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理论的创立者。他主要的著作已经编入《邓文选》至三卷,但还有大量的文稿没有编辑出版。其中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批重要文稿,对于深入学习邓理论,了解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具有重要价值。经中央批准,中央文献研究室将这批重要文稿选编成《邓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出版。
《邓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是继《邓文选》之后,邓同志为重要的著作。这部文集分为三卷,共406篇、80余万字。上卷编入的是邓同志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上旬主政西南时期的文稿,有106篇。中卷和下卷编入的是邓同志在中央领导岗位工作期间的文稿,中卷编入的是1952年8月中旬至1958年9月期间的文稿,有135篇;下卷编入的是1959年1月至1974年11月的文稿,有165篇。大部分文稿是次正式公开发表。
编入文集的文稿,包括讲话、报告、谈话、文章、批语、书信、题词等。已公开发表过的,做了文字、标点、史实订正。次公开发表的,凡有手稿的按手稿刊用。对讲话、报告、谈话记录稿做了必要的文字整理。对有些文稿拟了题目。对文稿涉及的重要事件、人物、文献、地名等,做了简要的注释。
这部文集,反映了邓同志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特别反映了邓同志作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他坚持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这部文集,是对《邓文选》的重要补充,为全党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和总结这一时期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读本;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研究邓理论,深入了解邓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学习理解邓理论与*思想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题词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工作重心转移的三个步骤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反对关门主义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一月)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二军感谢电
(一九五○年一月一日)
在重庆市军管会次接管干部代表会议上的
讲话
(一九五○年一月四日)
对进军西藏的意见
(一九五○年一月八日)
今后斗争要比普通军事斗争复杂艰苦得多
(一九五○年一月十七日)
团结起来,战胜困难
(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法律要为保护农民的佃权撑腰
(一九五○年二月一日)
克服享乐思想,反对铺张浪费
(一九五○年二月二日)
在西南局委员会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提纲
(一九五○年二月六日)
禁绝烟毒要掌握好政策
(一九五○年二月十八日、五月十四日)
在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九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凡能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地方都易于克服困难
(一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必须吸收各界代表性人物参加人民代表会议
(一九五○年三月五日)
学会管理城市,加强农村工作
(一九五○年三月六日)
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题词
(一九五○年三月八日)
西南工作情况
(一九五○年四月十一日)
青年要为创造美好的将来做准备
(一九五○年五月四日)
学会用笔的领导方法
(一九五○年五月十日)
西南区整风的重点和步骤
(一力.五○年五月十一日)
关于做好彝民工作的意见
(一九五○年五月十二日)
要注意保护重要民主人士
(一九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以十条条件作为和平进军西藏的谈判基础
(一九五○年六月二日)
为《新编针灸学》题词
(一九五○年六月七日)
征粮中应合理确定地主负担额
(一九五○年六月八日)
处理土匪要按具体情况决定
(一九五○年六月十三日)
克服一切困难修建成渝铁路
(一九五○年六月十五日)
关于救灾的方针
(一九五○年六月十六日、七月六日)
金融税收政策是关系团结藏族人民的政治问题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为中国党成立二十九周年题词
(一九五○年七月一日)
在西南局、西南军区纪念中国党成立二十九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五○年七月一日)
我们已经开始摆脱被动状态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关于禁绝烟毒的实施办法
(一九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捧此书,便被其厚重感所吸引,特别是那跨越了“一九四九”到“一九七四年”的关键历史区间的文字集合,无疑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变迁的绝佳样本。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罕见的文本诚实度——作者似乎从未试图美化或回避自己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矛盾。那些早期关于理论构建的尝试,虽然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却也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敢于批判的学术风骨。阅读时,我常常将此书与其他同期作家的作品进行对照,发现邓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平衡的把握,他的文章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又不乏对身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使得这本厚书读起来丝毫不觉单调。平装本虽然可能不像精装版那样适合长期珍藏,但它更贴合“经常翻阅、时时对照”的实际需求,让知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可以随时被检验和学习的伙伴。
评分翻开这本《邓文集》,我立刻被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它跨越了近三十年的光阴,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洪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深入探讨文艺理论和美学观点的文章,作者的论述总是那么精妙,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文艺思潮中的一些盲点和局限。读起来常常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我特别欣赏其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即便在最严峻的时期,也流露出对真、善、美的坚守和探寻。有些篇章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用词考究,充满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文雅和克制,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传播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个独立的文本,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过去思想的深度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挖掘一处未曾被充分解读的历史矿藏。
评分这本厚厚的文集,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向对那个特殊年代的思潮和文风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毫不犹豫地翻开了它。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文章的锐利与激情,文字里跳荡着一股子改造旧世界的冲劲儿,仿佛能透过纸页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热烈和不羁。阅读时,我总忍不住去想象作者提笔时的心境,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艰难。虽然有些论述放在今天看来或许略显青涩,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记录,让我得以更真切地触摸历史的脉搏。尤其是那些探讨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它不仅仅是文稿的汇集,更像是一部时代的侧影,记录了风云变幻中个体精神的搏动与挣扎。装帧方面,平装设计方便携带,也更适合日常的翻阅和在不同场合进行思考与批注。
评分这套文集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长跋涉。跨度三十余年,文字的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变化,初期的激昂慷慨,到中期的审慎反思,再到后期的沉静总结,这些变化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个人思想史。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文化建设和教育思想的探讨,作者的许多论断,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和前瞻性。他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对于知识分子作用的定位,都值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界和思想界深思。文字处理上,我注意到校对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使得阅读过程几乎没有被错别字或排版问题打断,这对于严肃的历史文献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每次合上书本,我总会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依然能保持思想的清晰和表达的准确,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是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套文集的期待是偏向于史料价值的梳理,但读过之后发现,它远超出了简单的文献汇编范畴。上卷中收录的那些早期政论性文章,笔力遒劲,观点鲜明,展现了作者早年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热切期盼。阅读这些文字,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油墨味和纸张的霉味。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在一些随笔和书信往来中展现出的那种生活化的侧面,这让人看到了一个“历史巨人”褪去光环后的真实面貌——他的困惑、他的坚持、他对日常琐事的细微观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也有个体心灵的细腻。平装本的设计很实用,方便我随时带着它去咖啡馆或者公园的长椅上,让阅读成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体验,而不是被束缚在书桌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