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
定价: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郑保卫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300139586
字数:510000
页码:3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中国党人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和业务规范,构建起独特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
本书通过对中国党主要领导人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的梳理和总结,勾勒出中国党人新闻实践的历史脉络和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
当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媒体格局,各种媒体融合并存、互动共赢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认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创新,要用能够反映和体现当代新闻传播新特点、新规律的理论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学科组召集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教材编写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新闻学教学与学术研究30余年,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伦理、新闻法制、新闻教育、传媒改革、媒介管理与经营等,著有《新闻学导论》、《当代新闻理论》、《新闻长思录》、《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主编)、《中国党新闻思想史》(主编)、《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新闻理论新编》、《新闻法制学概论》(主编)、《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等。
有多部(篇)著作(论文)获省部级以上奖,主讲的新闻理论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术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吸引了。内容上,我最期待的是它对近年来党内重要领导人公开讲话和媒体报道的梳理和分析。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时事的人,我总觉得,通过对这些新闻实践的深入挖掘,能够更立体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党对舆论引导的策略和侧重点有哪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那些高层领导人在特定事件中的新闻发布和回应,往往能折射出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决策思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罗列,而是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新闻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理论支撑。如果它能结合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前沿理论来解析这些现象,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语境下,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新闻实践的艺术和智慧的。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纯粹的政治理论解读,但阅读下来发现,它在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上着墨颇多,这让我感到惊喜。这本书对传播规律的把握,似乎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媒体生态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我很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新闻案例时,不带过多主观色彩,而是力求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真实语境。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衡量“成功的”新闻实践的?是基于舆论导向的达成度,还是社会满意度的提升?如果能有量化的指标或者更具操作性的评估标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会更上一层楼。对于新闻传播的从业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系,去理解高层是如何规划和审视媒体工作的整体走向的。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感觉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节点的媒体策略时,显得尤为老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把“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案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宣传模式,背后其实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理论指导。例如,对于重大社会议题的报道口径,是如何在“导向正确”与“回应民意”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本书似乎就试图揭示这个平衡点的动态变化。我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更深入地探讨信息发布时机的选择艺术,以及如何通过叙事结构来建构主流话语。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对权力与信息传播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似乎相当开阔,它似乎并未局限于国内的语境,而是隐约透露出一种将其置于全球信息战和国际传播格局中进行考察的意图。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话语权构建”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党的新闻思想如何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和受众心理,实现有效沟通和理念输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期望书中能看到关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新闻思想带来冲击后,所产生的适应和创新。比如,短视频、直播等新的传播形态,是如何被纳入整体的新闻实践框架中的。如果能对这种代际更替中的思想重塑进行深入剖析,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将大大增强,真正成为一本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参考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不过,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史料的权威性和广度。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那些能够引用大量一手文献资料的研究,比如官方发布的会议纪要、内部通讯或者解密的相关档案。如果作者能够提供足够扎实的历史依据,那么他对“新闻思想”的阐释才更具说服力。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不同代际领导人在新闻观上的继承与发展是否有清晰的脉络梳理。毕竟,思想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看到这种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场域中生根发芽、不断强化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