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际行政科学评论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等
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29063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2013年 第79卷 第2辑)》是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欧洲公共行政组织、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英联邦公共行政与管理联合会的官方期刊,创办于1927年,是公共行政领域*早的学术期刊,在公共行政理论界和实践界具有广泛影响。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2013年 第79卷 第2辑)》有英文、法文、中文三个版本,中文版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译自英文版,是全球**的中文版。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2013年 第79卷 第2辑)》译自《国际行政科学评论》英文版第79卷第2期(2013年6月)。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2013年 第79卷 第2辑)》收录的文章源于“问责研究:概念和方法的挑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为了加深对问责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该特刊主要探讨福利国家的问责与行政改革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在不同国家及其福利部门中,近期的改革是如何影响组织自治与政治问责之间的平衡的。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2013年 第79卷 第2辑)》中的文章分别梳理了大量已有研究中问责的核心意涵:探究丹麦、德国和挪威近期就业服务管理的变化对问责关系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欧洲医院改革过程中多层级福利治理和公共问责问题;依据五种问责类型,分析了挪威、丹麦和德国移民政策中存在的不同“危机”管理:以教育政策为例,讨论对欧洲若干国家问责实践的调研成果;探讨欧盟新成员国的问责概念和问责制度的特征: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政党制度瓦解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定期引入以来,意大利行政部门的顾问机构所发生的转变;解析葡萄牙公证员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情况;分析了南非参与式发展的局限性。
本辑特刊后是对新书《欧盟官员:一项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评述。
告别辞
主编絮语
引言:比较视角下的福利体制改革及其对问责的影响
描绘问责:核心概念与子类型
劳动力市场管理中问责的变化——由集中式问责到共担式问责?
重塑公共问责:德国、挪威和丹麦的医院改革
移民管理问责:挪威、丹麦和德国的危机比较
作为政策技术的问责:对欧洲教育绩效的审视
中欧与东欧国家的问责:概念与实践
意大利部长办公室作用分析:行政改革研究中的遗留和时间性问题
从公务员到自由职业者:葡萄牙公证员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
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南非参与式发展的局限性
书评
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我花了不短的时间才能够比较完整地阅读完。起初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重西方视角,但惊喜地发现,作者对非西方世界的行政实践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田野观察。特别是关于新兴经济体在进行机构能力建设时所遭遇的特有阻力,分析得非常到位。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用一种平等的、互相学习的口吻来探讨“最佳实践”的局限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跨文化沟通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作用”那一节印象深刻,它详细剖析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是如何渗透到项目执行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影响到政策效果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精炼的学术语言,精准有力,几乎没有冗余的词汇,这使得即便主题如此宏大和抽象,阅读起来也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度。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用以查证复杂概念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通读小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格调,封面的那种深沉的蓝色和金色的字体搭配,散发出一种古典又专业的学者气息。初次翻开,就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科班出身,但阅读起来却有一种拨云见雾的畅快感。作者在论述国际公共管理的复杂性时,没有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非常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全球治理的实际案例,比如跨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政效率的差异。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行政伦理的全球化挑战”那一章,它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政治体制下,如何维持公共服务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这一点对于理解当前世界格局下的权力运作机制至关重要。文字的逻辑性极强,仿佛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用来支撑起宏大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更试图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分析工具,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治理困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它提供的视角确实比我以往接触到的同类书籍要更为开阔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对“效率”这个词的解构。在很多公共部门的讨论中,“效率”常常被简化为成本最小化或速度最大化,但这本书却从更广阔的、涉及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的维度来重新定义行政效率。它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真正的国际行政效率,必须建立在对地方特殊性的深刻理解之上。我感觉作者在这本书里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去平衡“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情境”之间的张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研讨会中,与全球顶尖的学者们一同辩论。这种感觉非常难得,它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多方观点的交锋。对于那些正在从事国际发展或区域合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照系,它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将单一的、理想化的行政模型强加于多元化的现实世界。其论证的严密性,让人几乎找不到可以反驳的漏洞。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思维上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找到标准答案的“速食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你投入大量精力去咀嚼和消化的智力盛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官僚制与民主合法性”这一悖论时的那种平衡感。在很多讨论中,人们要么极力推崇精英治理的效率,要么一味强调民意的至上,但这本书却将两者置于一个动态的博弈关系中进行考察。它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在数字时代,数据驱动决策对传统问责机制构成的冲击。我尤其喜欢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比较政治学数据来佐证其观点,那些图表和统计分析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国家在行政改革路径上的分岔。对于渴望深入理解现代国家职能如何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石。它迫使你跳出日常新闻报道的碎片化叙事,去构建一个更为宏观和结构性的理解框架。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启发性”。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下沉到了微观的管理实践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结尾处常常设置的“反思性提问”,这些问题往往直击当前行政改革的核心痛点,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例如,它探讨了在权力分散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层级控制模式如何才能有效运作,而不是成为创新的绊脚石。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好,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具体的政策工具的分析,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涉及大量理论模型的章节,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我发现,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如何管理国际事务”,更深层次上,它是在探讨“现代治理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维持一个相对有序和公正的公共生活”。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对全球公共部门运作理解深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几乎是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