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主理论导论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加)坎宁安,谈火生,年玥,王民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463301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民主理论导论》是“劳特里奇当代政治哲学”丛书中的一种,该书立足于当代,以民主所面临的挑战为经、以各种民主理论为纬,对当代主要的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对象不仅包括汉语学界比较熟悉的自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和参与民主理论,而且包括了汉语学界还不太熟悉的社会选择理论对民主问题的思考,并辟有专章来介绍审议民主、激进民主等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状况。该书的焦点是当代关于民主问题的各种争论,因此,它是我们了解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状况的一个理想的向导,已被译成日语(2004)、葡萄牙语(2009)等多种文字。
图表目录
鸣谢
章 导言
第2章 民主的问题
第3章 自由民主
第4章 自由民主及其问题
第5章 古典多元主义
第6章 耦合秩序
第7章 参与民主
第8章 民主实用主义
第9章 审议民主
0章 激进多元主义
1章 民主理论的应用:以全球化为例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弗兰克?坎宁安:生于194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城市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哲学与政治理论教授,200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理解马克思主义》(1977)、《民主理论与社会主义》(1987)、《再思真实的民主》(1994)、《民主理论导论》(2002)、《哲学的大问题》(2003)、《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逻辑的迷宫,虽然内容庞杂,但组织起来却像是一位耐心极强的园丁,细致入微地修剪着每一条知识的枝蔓。不同于那些按时间线或地理区域划分的传统教科书,此书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解构,将“合法性”、“代表性”和“正当性”等核心概念剥离出来,进行交叉对比分析。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让读者在不同理论家的论述中发现概念是如何被挪用和扭曲的。但缺陷也同样明显: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心智负荷,因为你常常需要在几个章节之间来回跳跃,才能将一个特定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的完整脉络拼凑出来。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笔记上梳理作者绘制的复杂关系图,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通俗导论,不如说是在攻克一本研究生级别的专题研讨资料。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政治哲学的门外汉来说,这种深度和抽象性可能构成一道相当高的阅读门槛,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知道”理论,还要“会用”理论的分析工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西方政治思想史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底,但他在阐述现代民主的基石概念时,似乎过于沉溺于历史的追溯,而对当代语境下的困境挖掘略显不足。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性,每一个引文和典故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这无疑为理解柏拉图或卢梭的原始思想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然而,当涉及到诸如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侵蚀、技术官僚主义的崛起,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面临的挑战这些议题时,论述的锐度明显下降,仿佛作者在触及这些“烫手山芋”时有所保留。他倾向于用经典的理论框架去套解现代问题,这使得分析的穿透力大打折扣。坦率地说,对于一个期待能看到对当下困局进行猛烈批判或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堂精致的“古典思想回顾课”,而非一场直面现实的“当代政治诊断”。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地基,但上层建筑的搭建却显得略微保守和保守,缺乏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的“现在进行时”的焦虑感和批判力。
评分这本书的引证系统简直是学术界的典范,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它横跨了古典、近古直至当代的重要期刊和专著,显示了作者在信息搜集和交叉验证上投入的巨大精力。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那些非英语世界重要政治思想家的处理方式,比如对韦伯后期思想的引用,或是对哈贝马斯早期“公共领域”概念的细致梳理,都展现了其国际视野。但正是这份庞杂的知识体系,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副作用:某些章节显得有些“知识点堆砌”的嫌疑。它似乎急于将所有相关的、重要的理论都塞进有限的篇幅内,导致部分关键论点在被提出后,缺乏足够的篇幅进行深入的推演和批判性反思。读者很容易感到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超市中快速浏览,拿到了各式各样的高质量商品,却没时间停下来仔细试用某一个特别吸引人的产品,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对某些“闪光点”进行更长时间的聚焦与挖掘。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的笔触是典雅而节制的,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反复打磨的雕塑,追求的是准确性而非煽动性。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使得全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几乎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的夸张或情绪化的词汇。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使得阅读过程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感。我个人偏爱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能感受到作者生命体验的写作风格,那种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真理的渴望和挣扎的文字。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份中立的文献汇编与评注,它详尽地展示了“A认为B,而C反驳说D”,却很少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明确地告诉读者:“在所有这些争论中,我更倾向于哪一边,以及为什么?”这种过度中立的立场,虽然在学术规范上无可指摘,但在构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方面,显得力量稍弱,最终让我的阅读体验停留在了一种理性的欣赏层面,而非情感的共鸣。
评分全书在论述民主的“形式”与“实质”的张力时,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尤其是作者对“程序正义”与“结果平等”之间永恒拉锯战的分析,相当精彩。他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现实政治操作中,程序如何被实质诉求所绑架,反之亦然。然而,或许是作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宏大的制度层面,关于“个体能动性”的讨论显得相对薄弱。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讨论选举制度的优劣、代议制的可靠性,却很少看到深入探讨一个普通公民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其批判性思维并有效参与到公共决策中的具体路径。这本书的“读者”似乎被预设为一位高屋建瓴的理论家,而不是一位身处基层、试图理解并影响日常政治脉动的普通公民,这使得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感略微加深,少了一份脚踏实地的亲近感和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