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理论导论

民主理论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坎宁安,谈火生,年玥,王民靖 著
图书标签:
  • 民主理论
  • 政治学
  • 政治哲学
  • 西方政治思想
  • 现代政治思想
  • 宪政主义
  • 自由主义
  • 政治制度
  • 公共选择
  • 政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46330198
商品编码:296946167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主理论导论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加)坎宁安,谈火生,年玥,王民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463301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主理论导论》是“劳特里奇当代政治哲学”丛书中的一种,该书立足于当代,以民主所面临的挑战为经、以各种民主理论为纬,对当代主要的民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对象不仅包括汉语学界比较熟悉的自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和参与民主理论,而且包括了汉语学界还不太熟悉的社会选择理论对民主问题的思考,并辟有专章来介绍审议民主、激进民主等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状况。该书的焦点是当代关于民主问题的各种争论,因此,它是我们了解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状况的一个理想的向导,已被译成日语(2004)、葡萄牙语(2009)等多种文字。

目录

图表目录
鸣谢
章 导言
第2章 民主的问题
第3章 自由民主
第4章 自由民主及其问题
第5章 古典多元主义
第6章 耦合秩序
第7章 参与民主
第8章 民主实用主义
第9章 审议民主
0章 激进多元主义
1章 民主理论的应用:以全球化为例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弗兰克?坎宁安:生于194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城市与共同体研究中心哲学与政治理论教授,200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理解马克思主义》(1977)、《民主理论与社会主义》(1987)、《再思真实的民主》(1994)、《民主理论导论》(2002)、《哲学的大问题》(2003)、《

文摘


序言



《政体之路:从古希腊的城邦思想到现代国家的构建》 一、 前言:历史的回响与政治的脉搏 我们生活的时代,常常被冠以“民主时代”的标签。然而,当我们审视身边的政治现实,那些关于公平、自由、参与和代表的理想,其根源究竟在哪里?它们又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才抵达今天的面貌?《政体之路》并非一本关于抽象概念的理论推演,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政治实践考古。它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政治图景的关键时刻,探寻不同文明在面对“如何治理”这一永恒命题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不预设任何终极答案,而是致力于呈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及人类在追求理想政治过程中所付出的探索与努力。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政治现象的敏感,理解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并引发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 二、 城邦的晨曦:雅典的民主实践与局限 故事的开端,我们需将目光投向爱琴海的蔚蓝海风,那里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城邦。特别是雅典,那个诞生了“民主”(Demos Kratia)一词的城市,为我们展现了早期民主的生动形态。本书将深入剖析雅典民主的运作机制:公民大会的直接参与,五百人议事的日常管理,以及陪审团的司法审判。我们将细致描绘那些广场上的辩论,那些围绕公共事务的激烈讨论,以及普通公民如何有机会直接影响城邦的决策。 然而,历史不会回避其阴影。《政体之路》同样不会回避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我们将探讨其排他性,女性、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公民权之外的现实;分析其易受民粹主义蛊惑的潜在风险,以及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集体情绪可能压倒理性思辨的挑战。通过对雅典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理解民主的萌芽,更能体会到其在早期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与实践困境,为后续的政治演进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三、 罗马的回响:共和的智慧与帝国的教训 从雅典狭窄的城邦广场,我们转向更为广阔的罗马世界。罗马共和国,以其独特的混合政体,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治理模式的范例。本书将详细阐述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元老院的稳定与权威,执政官的行政权力,以及公民大会的多层次参与。我们将考察罗马法体系的形成,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塑造公民意识方面的作用。罗马的经历,展现了一种将贵族统治、民主参与和君主权力(通过执政官)巧妙结合的政治智慧,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支撑了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 然而,共和国的繁荣终究未能抵挡住内部的裂痕。《政体之路》也将审视罗马共和国走向衰亡的过程。我们关注那些社会矛盾的激化,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以及军事力量对政治的渗透。共和国最终被帝国所取代,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教训:当共和的制度失去其内在活力,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手中,历史的车轮会走向何方?罗马的经验,为我们揭示了权力制衡的重要性,以及过度扩张和内部腐蚀对政治体系的致命影响。 四、 中世纪的碎片化与教会的影响:秩序的重构 当罗马的统一帝国崩塌,欧洲进入了漫长而复杂的中世纪。这是一个权力高度碎片化的时代,封建制度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本书将描绘 medieval Europe 的政治版图,探讨领主、骑士、国王以及教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将审视庄园经济的运作,分析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这些分散的政治单元如何共同维系着一个脆弱的社会秩序。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教会在中世纪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从教皇的至高权威,到修道院的世俗影响力,教会不仅是精神的引导者,更是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教会与世俗君权之间的博弈,例如“叙任权之争”,深刻影响了欧洲政治权力的分配格局。中世纪的政治图景,展现了在缺乏统一强权的情况下,人类如何通过多元的权力中心,以及宗教信仰的纽带,来重塑社会秩序,并为日后民族国家的兴起埋下伏笔。 五、 启蒙的火种:理性、人权与主权的思想革命 进入近代,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席卷了欧洲,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以理性为武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挑战了传统的政治权威,并为现代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石。《政体之路》将重点关注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 洛克的自由主义: 我们将探讨洛克关于自然权利、契约论以及有限政府的思想。他对于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论述,如何成为现代宪政主义的基石。 卢梭的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 卢梭对于“公意”的强调,以及他关于人民才是最高政治权威的观点,如何为激进的民主思潮提供了动力,并影响了后续的革命。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孟德斯鸠对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深刻洞察,如何为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设计蓝图。 这些思想的火花,不仅在欧洲大陆燃烧,更跨越重洋,为北美殖民地独立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的洗礼,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政治权力的来源、合法性以及运作方式的认知,标志着人类迈入了现代政治的新纪元。 六、 革命的洪流:法国大革命与民族国家的诞生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震动世界的政治海啸。它不仅推翻了君主专制,更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政体之路》将细致梳理大革命的进程,从三级会议的召开,到巴士底狱的陷落;从《人权宣言》的发布,到恐怖时期的动荡。我们将分析革命的复杂动机,包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以及民族主义的觉醒。 这场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传播了革命的理念,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它也暴露了革命的激进性与潜在的暴力,为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拿破仑的崛起与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革命的成果(虽然变形)传播到欧洲各地,并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本书将探讨革命如何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并为后来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方向,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七、 工业时代的挑战与政治的演变:从自由主义到福利国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阶级兴起,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这些新的社会矛盾,对传统的政治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政体之路》将分析工业时代政治的演变: 自由主义的深化与危机: 早期自由主义强调的自由放任,在面对大规模贫困和社会不公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将考察自由主义内部的分歧,以及对国家干预的讨论。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新的政治愿景。我们将审视不同社会主义流派的理论与实践。 福利国家的雏形与发展: 为应对社会危机,许多国家开始尝试通过国家干预,提供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本书将追溯福利国家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探讨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工业时代的政治,呈现出一种不断调整与适应的动态过程。社会力量的此消彼长,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都推动着政治体制向着更具包容性和回应性的方向演进。 八、 20世纪的动荡与反思:战争、极权与新秩序的探索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充满动荡与悲剧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来的极权主义的兴起,对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冲击。《政体之路》将审视20世纪政治的主要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的残酷,不仅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也促使人们对民族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和平的价值进行深刻反思。 极权主义的崛起与垮台: 从法西斯主义到共产主义,极权主义政权以其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和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本书将剖析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组织形式及其最终的失败。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 两极格局的形成,塑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关系。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博弈。 战后民主的重建与挑战: 在经历过战争和极权主义的洗礼后,许多国家致力于重建民主制度,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例如民粹主义的抬头、全球化的冲击等。 20世纪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它警示我们,任何政治体制都需要警惕权力滥用,捍卫个体自由,并不断寻求和平与合作的可能。 九、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回响 《政体之路:从古希腊的城邦思想到现代国家的构建》并非一本终结性的政治百科全书,而是一次对人类政治探索史的深度回溯。我们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走到罗马的混合共和;从中世纪的碎片化秩序,到启蒙时代的理性光辉;从革命的激进,到工业时代的调整;再到20世纪的动荡与反思。每一步都充满了曲折与探索,每一次的尝试都留下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片段的梳理,帮助读者跳出当下政治的纷扰,以更宏阔的视野去理解政治的本质,以及不同政治模式的优劣所在。历史是最好的镜鉴,它告诉我们,政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人类在追求更公正、更自由、更稳定社会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演进的动态实践。在理解了这些历史的回响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审视当下的政治现实,并为未来的探索,汲取更深刻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逻辑的迷宫,虽然内容庞杂,但组织起来却像是一位耐心极强的园丁,细致入微地修剪着每一条知识的枝蔓。不同于那些按时间线或地理区域划分的传统教科书,此书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解构,将“合法性”、“代表性”和“正当性”等核心概念剥离出来,进行交叉对比分析。这种处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让读者在不同理论家的论述中发现概念是如何被挪用和扭曲的。但缺陷也同样明显: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心智负荷,因为你常常需要在几个章节之间来回跳跃,才能将一个特定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的完整脉络拼凑出来。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笔记上梳理作者绘制的复杂关系图,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通俗导论,不如说是在攻克一本研究生级别的专题研讨资料。对于那些初次接触政治哲学的门外汉来说,这种深度和抽象性可能构成一道相当高的阅读门槛,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知道”理论,还要“会用”理论的分析工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西方政治思想史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底,但他在阐述现代民主的基石概念时,似乎过于沉溺于历史的追溯,而对当代语境下的困境挖掘略显不足。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性,每一个引文和典故都经过了精心的考证,这无疑为理解柏拉图或卢梭的原始思想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然而,当涉及到诸如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侵蚀、技术官僚主义的崛起,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面临的挑战这些议题时,论述的锐度明显下降,仿佛作者在触及这些“烫手山芋”时有所保留。他倾向于用经典的理论框架去套解现代问题,这使得分析的穿透力大打折扣。坦率地说,对于一个期待能看到对当下困局进行猛烈批判或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堂精致的“古典思想回顾课”,而非一场直面现实的“当代政治诊断”。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地基,但上层建筑的搭建却显得略微保守和保守,缺乏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的“现在进行时”的焦虑感和批判力。

评分

这本书的引证系统简直是学术界的典范,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它横跨了古典、近古直至当代的重要期刊和专著,显示了作者在信息搜集和交叉验证上投入的巨大精力。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那些非英语世界重要政治思想家的处理方式,比如对韦伯后期思想的引用,或是对哈贝马斯早期“公共领域”概念的细致梳理,都展现了其国际视野。但正是这份庞杂的知识体系,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副作用:某些章节显得有些“知识点堆砌”的嫌疑。它似乎急于将所有相关的、重要的理论都塞进有限的篇幅内,导致部分关键论点在被提出后,缺乏足够的篇幅进行深入的推演和批判性反思。读者很容易感到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超市中快速浏览,拿到了各式各样的高质量商品,却没时间停下来仔细试用某一个特别吸引人的产品,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对某些“闪光点”进行更长时间的聚焦与挖掘。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的笔触是典雅而节制的,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反复打磨的雕塑,追求的是准确性而非煽动性。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使得全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几乎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的夸张或情绪化的词汇。然而,正是这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使得阅读过程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感。我个人偏爱那种带有强烈个人印记、能感受到作者生命体验的写作风格,那种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真理的渴望和挣扎的文字。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份中立的文献汇编与评注,它详尽地展示了“A认为B,而C反驳说D”,却很少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明确地告诉读者:“在所有这些争论中,我更倾向于哪一边,以及为什么?”这种过度中立的立场,虽然在学术规范上无可指摘,但在构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方面,显得力量稍弱,最终让我的阅读体验停留在了一种理性的欣赏层面,而非情感的共鸣。

评分

全书在论述民主的“形式”与“实质”的张力时,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尤其是作者对“程序正义”与“结果平等”之间永恒拉锯战的分析,相当精彩。他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现实政治操作中,程序如何被实质诉求所绑架,反之亦然。然而,或许是作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宏大的制度层面,关于“个体能动性”的讨论显得相对薄弱。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讨论选举制度的优劣、代议制的可靠性,却很少看到深入探讨一个普通公民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其批判性思维并有效参与到公共决策中的具体路径。这本书的“读者”似乎被预设为一位高屋建瓴的理论家,而不是一位身处基层、试图理解并影响日常政治脉动的普通公民,这使得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感略微加深,少了一份脚踏实地的亲近感和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