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征战阿拉曼
定价:49.80元
作者:迈克尔·哈林顿,耿雪峰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806009017
字数:256000
页码:297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丛书以二战中的重大战役为切入点,通过对各个战役的阶段性记录,来展示整个战争的进程,从而对二战进行重点回顾和深入思。 迈克尔·哈林顿所著的《征战阿拉曼》为其中一册:英军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盟军获得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军事意义的地中海埃及亚历山大海港和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宣告了轴心国企图占领北非、建立地中海帝国企图的破灭。打破了同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非洲战场处于对峙的“拉锯战”局面,从此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从那以后,盟军所向披靡,而德意联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内容提要
《征战阿拉曼》根据史实,真实再现了阿拉曼战役的全过程。
60多年前,在北非一片不毛之地上的殊死搏杀,引起重大的意义,以 每10年举行一次隆重纪念活动的方式被人们所铭记。哪位带着双徽贝雷帽 的常胜将军,那位横空出世两年即铸就军人辉煌的“沙漠之狐”,曾经怎 样地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然而,在“沸腾的大锅”,在“魔鬼的花园” ,有多少殒命的灵魂无法安息。苍山如刃,大漠如烟,只有那一轮满月, 依然高悬。
《征战阿拉曼》原著由迈克尔·哈林顿编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地图和地理环境特别敏感的读者,很多历史书在描述战役时,地图往往只是一个附属品,潦草应付。但在这本书中,地形地貌本身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角色。作者对阿拉曼地区,无论是卡塔拉洼地还是詹姆斯山口的微小起伏,都有着近乎地理学家般的细致描述。他阐述了为什么坦克部队在某些地段的推进速度会慢得惊人,或者为什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制高点,却能成为整个战役的焦点。这种对“场域”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战役的真实感。我甚至在阅读时打开了在线地图,试图去对照书中的描述,结果发现书中的细节描述远比卫星图来得更富有情境感,因为它结合了当时士兵的视野和战术意图。这种将地理学、气象学和军事学三者完美融合的处理手法,让整个战役的展开逻辑清晰可见,不再是简单的“A攻击B”的平面图,而是一个充满维度感的三维空间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是一种沉稳中带着精准的学术性,但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学究气。它在呈现历史事实的严谨性上做到了极致,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引述的原始文献都表明了作者下了多么大的功夫进行考证。然而,有趣的是,这种严谨并没有让阅读过程变得沉闷。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导游,他知道何时该放慢脚步,让我们仔细观察一块沙丘的走向如何影响了装甲师的侧翼部署;也知道何时该加快步伐,让我们迅速跟进战线的快速变化和局势的急转直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文化和军事思想冲突的描绘。书中并没有将任何一方简单地标签化为“善”或“恶”,而是深入探讨了德军、意军、英军乃至自由法国部队在面对北非沙漠这一共同敌人时的不同反应和适应性。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让读者能够更纯粹地去理解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深沉的墨绿和略带泛黄的米色调,让人仿佛瞬间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原本对军事史抱持着一种比较疏离的态度,总觉得那些战术分析和兵力部署太过枯燥,但这本书的开篇立刻抓住了我的心。它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战略图景,而是从一些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比如一个埃及士兵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的绝望,或者一个英军补给官在烈日下焦头烂额地计算油料配给。这种细节的描摹,让冰冷的数字和地图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挣扎。尤其是对后勤保障的描述,以往总觉得这是战争中最不引人注目的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篇幅来展现物资运输线在撒哈拉沙漠中如何成为决定生死的生命线。坦克履带碾过细沙的声音,燃料泵吱嘎作响的瞬间,这些声音似乎都能通过文字清晰地传达到读者的耳边。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宏大的胜利背后,是无数次微不足道的坚持和近乎绝望的努力。这并非仅仅是一部战史记录,更像是一部描绘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意志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战后影响和历史反思的探讨,并未蜻蜓点水。很多聚焦于战役本身的著作,在最后一章往往就草草收场,仿佛炮火一停,一切就尘埃落定。但本书用了相当的篇幅来分析阿拉曼之战对整个中东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北非殖民体系瓦解的催化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军事胜利的庆祝,而是冷静地剖析了胜利背后的代价,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和新的矛盾的产生。特别是对英军指挥体系内部的调整和对曼施坦因等将领职业生涯的后续影响的追踪,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使读者明白,一场战役的结束,往往是另一场复杂博弈的开始。这种超越了战场边界的宏大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部纯粹的军事回忆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缘政治如何由军事冲突塑造的深刻研究。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通常对战争题材的叙事逻辑感到有些疲惫,很多作品要么过度渲染英雄主义,要么陷入纯粹的技术细节泥潭。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叙事节奏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老练。它并非线性的时间叙述,而是采用了一种多线索交叉推进的方式,时而聚焦于北非战场的尘土飞扬,时而又切换到盟军高层在伦敦或华盛顿的灯火通明的会议室,对比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环境。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事件的立体感。例如,当描述隆美尔指挥的部队在遭遇补给危机时,作者会插入一段对英军情报部门截获并分析德军电报的描写,这种“知其所向,却又无能为力”的张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对情报战的解读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在看似僵持的地面战役背后,信息优势才是真正的制高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前面描述的某个关键的决策点是如何被后续的战场情况所佐证或推翻的,这种智力上的博弈感是其他同类书籍很少能提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