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权与公利宣言——现代宪政史上的一大贡献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格奥尔格.耶利内克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620414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格奥尔格·耶利内克(1851-1911)
德国法学家、政治学家,法律实证主义的重要批判者之一。曾在维也纳大学、海德堡大学与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历史与法律,获得哲学博士与法学博士学位。其在短暂的行政工作之后,开始在维也纳大学教授国家法与国际法。1889年,其因犹太出身而无法获得进一步升迁,不得不转向柏林,在那里获得教授职位,此后先后在巴塞尔、海德堡等地任教。1896年,荣膺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其一生都在与19世纪后期主导德语公法学界的法律实证主义抗争,坚持在社会与政治中理解公法理论。其“伦理*限度”的法律定义,及主观公权利体系对德国法学产生了持久影响。其代表作有《法的社会意义》、《主观公权利体系》、《人权与公利宣言》、《国家学通论》等。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是一种“思维的触动”。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故事性,而是更侧重于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框架来审视历史事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国际影响和本土实践的互动关系时所展现的平衡感。很多研究往往过分强调单一文化圈的影响,但这本书却细致地展示了思想是如何在跨国界传播、本土化,乃至被“误读”后产生新的生命力的。这使得我对“普世价值”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看似重大的法律进步,其实都是在历史的偶然性中,被一群具有远见卓识或极度务实的地方精英,以极其精巧的政治手腕“锚定”下来的。这本书为理解当代世界政治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有历史深度的参照系。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和古典气息让我有些胆怯,以为会是一场枯燥的文本研读。然而,一旦进入核心论证,我的感受完全改变了。作者的文笔极其凝练,带着一种老派的、近乎雄辩的力量感。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抓住时代精神的脉搏,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剖析特定历史节点上思想家们的动机和局限。特别是关于公民权利的界定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差异化处理,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思考,那些光辉的口号背后,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何种模样。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并非平铺直叙。它像是一部结构精妙的交响乐,在低回的背景铺陈后,突然爆发出对核心矛盾的尖锐诘问,让人在惊叹之余,不得不停下来,反复琢磨其深层含义。
评分这部厚重的作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对话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全景式的宏观视野,将宏大的政治哲学思辨与具体历史场景的微观细节编织在一起。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所折服,尤其是在探讨早期现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部分,那些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政治妥协被阐释得清晰透彻,完全没有一般法律史读物那种晦涩难懂的弊病。它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理性”概念落地,展现了它们如何在血与火的实践中被塑造、被曲解,又如何最终为后世奠定基石。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任何看似天经地义的现代制度,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的权力拉锯和思想交锋。那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批判性反思,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典范,但真正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语境的敏锐捕捉。他没有将历史人物置于一个真空的理论实验室中进行评判,而是将他们牢牢地固定在那个时代特有的物质条件、技术限制和文化氛围之中。例如,对于早期代议制政府的缺陷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用现代标准去苛责,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了当时技术上和社会结构上制约其发展的真实困境。这种“同情式的理解”并没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使得批判更具穿透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获得了一副可以用来分析当下困境的分析工具。它教会了我,在评价任何政治文本或制度时,必须先潜入其诞生的时代“泥沼”中去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所在。
评分我倾向于将这本书视为一部“方法论的展示”。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这些事情”。作者在引入不同学派的观点时,手法高明,常常是借用甲方的论点来反衬乙方的不足,最终构建出一个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解释模型。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法律术语的溯源,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语义考古”。他通过对原始文本的细致比对,揭示了某些词汇在不同版本流传过程中是如何被悄然“固化”或“异化”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最终汇聚成对宏大叙事的颠覆性重构。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入理解现代政治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思维模型,它鼓励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解构者,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政治遗产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