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永讀書人典藏書係:中庸全編9787515708201道紀居士

正版永讀書人典藏書係:中庸全編9787515708201道紀居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道紀居士 著
圖書標籤:
  • 中庸
  • 道紀居士
  • 永讀書人
  • 典藏書係
  • 儒傢經典
  • 國學
  • 哲學
  • 先秦
  • 文化
  • 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溫文爾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海潮齣版社
ISBN:9787515708201
商品編碼:2969810011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2-01

具體描述

【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讀書人典藏書係:中庸全編

定價:39.80元

作者:道紀居士

齣版社:海潮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15708201

字數:

頁碼:3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怎樣看待《中庸》這部書?

n

《中庸》是儒傢的經典著作,所闡述的是人非善非惡的本性,是我國古代討論教育的重要理論著作,對古代乃至近、現代教育有著極大的影響。

n

然而,如今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為中立、平庸,認為講中庸就是搞摺中、放棄原則。這是對中庸哲學思想核心的極大誤解。

n

實際上,《中庸》既不是簡單的摺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間路綫。《中庸》追求的目標是在不同時空環境中,盡善盡美的方案。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n

“中庸”之“中”的含義是不偏不倚,是適度、適中、正確,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是閤宜、閤理,無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閤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之“庸”的含義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無可改易的之理,與怪異、險僻、神秘相對而言,含有“普遍適用”之意。“中”是道之體,“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論上的基本原則與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相結閤。“中”與“庸”的結閤,旨在闡明“中”這一基本原則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須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適用於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

n

2.《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n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摺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包括儒傢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n

3.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n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閤一”。通常人們講天人閤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閤一,更忽視瞭天人閤一的真實含義。天人閤一的真實含義是閤一於至誠、至善,達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閤一。這纔是《中庸》天人閤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高境界,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閤一。天人閤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閤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閤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n

4.施行中庸之道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則?

n

施行中庸之道需要遵循的原則有三條:

n

一是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必須嚴格、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n

二是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

n

三是至誠盡性。在《中庸》看來,一個人隻有做到內心真誠懇切,纔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並終達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同天地並列為三。這就堅持至誠盡性原則所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瞭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瞭自己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

n

5.《中庸》對提高個人行為修養有哪些重要參考?

n

《中庸》對於現代人提高自己的行為修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n

一,《中庸》是對為人處世的精闢總結。《中庸》主張,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無偏私,要閤群,為群體謀福利,以人為本,注重和諧。有句話:存在就是閤理。當今世界是一個競爭險惡的世界,如果能按中庸之道,以包容、接受的態度去對待一些“異”的存在。做人各盡其職,名副其實,那麼,既能保持自身的利益,懂得製約,又不會失去總體的團結和平衡,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

n

二,《中庸》體現做人的規範與智慧。《中庸》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君子誠信、寬容、理性,和順緻中和,不好高騖遠、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君子必安分守己、實事求是,順其自然,而不生非分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還是得誌,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則,恪守本分,己立以立人,己達以達人。

n

人往往執著於為私、為我的觀念而渾然不自覺。所以,時時得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強求於彆人,凡事應該先他後我,首先考慮彆人,嚮內找自己的不足,虛心、用心去異中求同,去圓容。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放棄,因為真正的提高是放棄,而不是得到。其實,能捨必有得,捨去一分,收獲往往會更多。

n


內容提要


  1、《中庸全編》對原典進行瞭生動的解譯,並結閤古今實際案例進一步闡述,便於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2、《中庸全編》體例新穎,版塊清晰,閱讀輕鬆。
  3、《中庸全編》雙色印刷,精美漂亮,極富收藏性。

目錄


章 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1.幽蘭自馨,君子慎獨
2.懂得自省,纔能不斷進步
第二章 時中:張弛有度真君子
1.不擇手段的“庸”者
2.逐漸修成君子
3.恪守道德,甘於清貧
第三章 鮮能:利欲之心人皆有之
1.孔子的“中庸”思想
2.學會做財富的主人
3.隻因欲望漫無邊,結果兩手攥空拳
第四章 行明:既無過之,亦無不及
1.凡事都講求“度”
2.物壯則老,過猶不及
第五章 踐行:實踐齣真知
1.行得一分,纔真能解得一分
2.實踐方得真知
3.學以緻用方顯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1.善執兩端而用其中
2.善揚其長,力避其短
第七章 予知:聰明反被聰明誤
1.切莫聰明過瞭頭
2.聰明並不等於高明
3.不要拿雞蛋碰石頭
第八章 銘記:終身踐行中庸之道
1.修身貴在自覺
2.認識到錯誤就立即改正
第九章 至境: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1.寜死不食周粟
2.中庸之道與對癥
第十章 問強:寬柔以教,不報無道
1.寬恕彆人,等於善待自己
2.堅持原則,和而不流
3.誌嚮堅定,品格高潔
第十一章 素隱:無怨無悔,遵道而行
1.的明武宗
2.半途而廢者難以成功
3.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第十二章 費隱:君子之道費而隱
1.細節不可忽視
2.努力擺脫一知半解
3.謙虛好學,樂此不疲
第十三章 篤行: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1.以人為本,善待人纔
2.忠恕之道與中庸之道
第十四章 修身:貧賤富貴,各安其行
1.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終生
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第十五章 行遠: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1.積纍知識就是積纍成功
2.有謙乃有容,有容方成廣
3.夫妻和順則萬事可興
第十六章 鬼神:道是無所不在的
1.重視祭祀的孝文帝
2.內心的“誠”是關鍵
第十七章 福祿:功夫不負有心人
1.王祥“臥冰求鯉”
2.漢文帝德禮治天下
第十八章 無憂:周公製禮行天下
1.中庸道德價值的評判
2.對自己的修養和作為要謹慎
3.按禮製服喪也是孝道的體現
第十九章 達孝:孝是治國安邦的修身基礎
1.百善孝為先
2.善於繼承前人的誌嚮
第二十章 問政:治國理政的方法和原則
1.國以人興,政以纔治
2.以仁治國,以仁興國
3.成事在勤,謀事忌惰
第二十一章 誠明:誠則明,明則誠
1.誠是儒學的奠基性觀念
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3.“自誠明”與“自明誠”
第二十二章 至誠:真誠是人生高的美德
1.君使臣以誠,臣事君以忠
2.謀事以誠,信譽為重
3.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對方
第二十三章 緻麯:真誠之人能化育萬物
1.由局部達到整體的誠
2.真心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誠之道,可以先知
1.先知來自於自身的修煉
2.倒行逆施,天怒人怨
第二十五章 自成:誠者自成,閤內外之道
1.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
2.仁者愛人,成己成物
第二十六章 無息:至誠的德行永不停息
1.生命不止,為誠不已
2.博大高明,悠遠長久
3.至誠的三種情形
第二十七章 明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修養德行,適應聖人之道
2.能知進退就不會招人嫉妒
3.積蓄力量,尋找閤適的時機
第二十八章 愚賤:愚而好自用,賤而易自專
1.獨斷專行,必鑄苦果
2.人要有自知之明
3.孔子遵從周禮的原因
第二十九章 取信: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1.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2.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3.身體力行,為不言之教
第三十章 敦化:至聖之德廣大如天
1.孔子祖述堯舜的脈絡
2.孔子祖述堯舜的內容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聖:能與天相匹配的德行
1.居上者要“臨之以莊”
2.成大事者,必有過人的肚量
3.精明強乾,內外兼修
第三十二章 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1.孔子的“天命觀”
2.“誠”是天人閤一的聯結點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揚德行的高境界
1.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2.於無聲處聽驚雷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道紀居士,原名遲雙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鄲市人。199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係漢語言文學專業,曾在邯鄲鋼鐵公司任子弟中學教師、《邯鋼報》編輯等。主要作品有:《首席執行官》(中國商業齣版社,2002年)、《諸葛亮日記》(九州齣版社,2004年)、《邊讀邊悟<菜根譚>》(中國華僑齣版社,2006)、《素書全鑒》(中國紡織齣版社,2009)等。n

文摘


  章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典欣賞】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翻譯】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都不可以稱之為道。因此,對於品德高尚的人而言,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無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尚未錶現齣來時,叫做“中”;錶現齣來後符閤節度,叫做“和”。“中”,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本性;“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萬物就可以各安其所、各遂其生瞭。
  【義理評析】
  本段文字是《中庸》的章,就“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提高個人的自覺性,誠心誠意地遵循本性去行事,依照道的原則去修養自身。
  在解決瞭上述思想問題後,本章纔正麵提齣“中和”(即中庸)這一重要的儒學範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在本章,作者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進行瞭解讀。在他看來,當一個人還沒有錶現齣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時,內心是寜靜恬淡的,因此稱之為“中”。然而,喜、怒、哀、樂是每個人都具有而不可避免的,必然要錶現齣來。錶現齣來而符閤常理,有節度,就稱之為“和”。二者協調和諧,在為人處世時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溫不火、不急不躁……執兩用中就達到瞭“中和”之境。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傢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平安無事瞭。
  “慎獨”、“中和”雖然是兩個概念,但總是圍繞著“中庸之道”這個根本。一個人唯有達到中和的境界纔可以做到慎獨,而隻要有瞭慎獨精神,距離中庸之道也就不遠瞭。
  【跟進解讀】
  1.幽蘭自馨,君子慎獨
  孔子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儒傢的一個重要概念,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傢風範的高境界。對於其含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大學》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意思就是說,小人閑居獨自一人做壞事時,什麼都做得齣來。見到君子的時候就畏畏縮縮,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為,而標榜自己的好處。其實彆人看他,好像就能看到他的五髒六腑一樣清楚,這樣的做法有什麼益處呢?因此,勉強在形跡上僞裝是僞裝不瞭的,唯獨像慎獨的人一樣“誠於中”,方可“形於外”,“誠於中,形於外”是慎獨的一個主要含義。
  “蘭生幽榖,不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加強“慎獨”修養,謹慎個人行為,就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在獨處時也要做到錶裏如一。
  東漢名臣楊震是個頗得稱贊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錶示感謝,二是想通過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可是楊震當場拒絕瞭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這是什麼原因呢?”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楊震聽後大怒,斥責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隻得帶著禮物,狼狽而迴。
  慎獨是社會生活的淨化器。一旦少瞭慎獨精神,就會降低自己的道德水準,當個人私欲成為至高無上的追求時,就會腐蝕一大批的心靈,就會危害到社會的健康發展。
  慎獨不該隻是先哲和聖賢們的追求,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踐行之。無論何時何地,麵對何人何境,我們都要做到嚴於律己,謹慎不苟。慎獨的錶現在於隱和微,它體現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便是此理。
  一天,元代大學者許衡與人結伴外齣,天氣炎熱,口渴難耐。中途,路邊有一棵掛滿果實的梨樹,他人紛紛跑到樹下摘梨解渴,唯獨許衡一人未動。有人問許衡:“你為什麼不摘梨,難道你不渴嗎?”許衡迴答說:“這不是我的梨,怎麼可以隨便亂摘呢?”人們譏笑他迂腐,辯白說:“世道這麼亂,管他是誰的呢!”許衡迴答:“世道亂,而我的心不亂,梨雖無主,可我心有主。”
  慎獨來自於不斷的反省自己,它可以使你的內心不斷的清朗透徹,可以讓你的人格越發的堅韌,慎獨還是一麵盾牌,它可以使你抵禦來自方方麵麵的不良誘惑,可以使你踏實做事,坦蕩為人,使得我們這個社會更加的文明有序,相處和諧。
  慎獨的品德如空榖幽蘭,雖處高山峽榖之中,雖在人們視野之外,卻能堅守自己的本分,保持自己的操守,獨自綻放,默默飄香。
  清朝雍正年間的葉存仁,他先後在很多地方做官,曆時三十餘載。一次,在他離任時,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隻遲遲不啓程,直到明月高掛纔見劃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臨彆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受禮物,是怕彆人知曉惹齣麻煩,而此刻夜深人靜,四周無人,肯定會收下。葉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興寫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隨後將禮物“完璧歸趙”瞭。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有瞭這些古人訓誡弟子鞭策兒孫的激語,纔有瞭頭懸梁、錐刺骨、鑿壁透光、囊螢映雪等諸多苦讀的鑄成大器揚名於世。
  想想渭水河畔閑情垂釣的薑子牙,雖有經天緯地的治國纔能,卻不張揚,更不助紂為虐。是賢明的周文王慧眼識珠,這纔有瞭八百年周傢天下的長久傳承。
  人生不會總是被繁華、鮮花、榮譽和掌聲所包圍,當一切在華麗轉身之後,長久陪伴你的將是落寞和空虛。這時的你,需要的是用慎獨慎行來應對睏難,用微笑來善待生命,在歲月的風霜雨雪中去深刻地感受生命的醇厚綿長,讓心境坦然,讓生命淡然!
  指點迷津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曾師從於太常桓鬱,通曉經籍、博覽群書。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50歲時,纔開始步入仕途。得到大將軍鄧騭的提拔,又舉茂纔,曆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

序言



《中庸》全編:探尋人生至高智慧的永恒經典 《中庸》一書,自問世以來,便以其深邃的哲思、精煉的語言,以及對人生至高境界的描摹,成為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並非一部枯燥的說教,而是一部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並最終達到人生圓滿的智慧寶典。本書“正版永讀書人典藏書係:中庸全編”匯集瞭曆代對《中庸》的經典注解與深刻解讀,旨在為廣大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全麵、可觸及的《中庸》世界,讓這部韆古絕學在當代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成為每一位追求卓越、渴望通達人生者案頭的永恒讀物。 一、《中庸》其書:一部貫通天人之道的哲思巨著 《中庸》全稱《中庸之道》,是儒傢經典“四書”之一,作者為孔子之孫子思(孔伋)。全書僅一萬餘言,卻涵蓋瞭極其宏大的思想體係。它著重闡述瞭“中庸”這一核心概念,並非世俗所理解的“和稀泥”或“摺中主義”,而是指一種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符閤事物內在規律的準則與境界。這種“中”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動態的、適時的,能夠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找到最適閤的處理方式,達到和諧、適宜的狀態。 《中庸》的思想根基在於“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它認為,天道與人道並非割裂,而是相互貫通、相互影響的。人的性情、道德修養,都與宇宙的本源、自然的法則緊密相連。《中庸》引導我們認識到,人作為萬物之靈,其本質上就蘊含著天道的智慧,通過不斷的修身養性,可以體悟天道,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全書的內容可大緻分為幾個層麵: 天命之性與率性之謂道: 《中庸》開篇便點明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觀點。這三句話是理解《中庸》的基石。“天命之謂性”揭示瞭人的本性來源於天,是宇宙生命力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具有先天的、超越性的品格。“率性之謂道”則指齣,遵循本性、順應天道的規律而行,就是“道”,是人生最高的行為準則。“修道之謂教”錶明,教育和學習的目的,就是為瞭幫助人們認識並修養自己的本性,使其迴歸並踐行“道”。這是一種將人生目標與宇宙本源相連接的深刻洞見,為我們理解人生的意義提供瞭形而上的根據。 誠與時中: “誠”是《中庸》中另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意指真實、真誠、至誠。它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更是一種宇宙的本體。《中庸》認為,至誠能夠“緻麯”,即能夠通達萬物;能夠“盡己”,即能夠發揮人的潛能;能夠“盡物”,即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而“時中”則強調瞭“中庸”的動態性與實踐性,即在具體情境下,根據時勢的變化,采取最恰當、最適宜的行動,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兩者結閤,構成瞭《中庸》實踐層麵的核心智慧。 君子之道: 《中庸》詳細描繪瞭君子在個人修養、傢庭教育、社會治理等各個層麵的行為準則與境界。從“慎獨”的內省功夫,到“好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治學方法;從“尊德性”的內在涵養,到“道問學”的外在實踐;從“協和萬邦”的政治理想,到“協於امر”的處世智慧,無不體現著一種君子人格的全麵發展與升華。 達到聖人之境: 《中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人們通過不懈的努力,達到聖人的境界。聖人是“天人閤一”的典範,是“誠”的最高體現,是“中庸”的極緻踐行者。他們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與宇宙同其生生不息,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二、典藏價值:為何選擇“正版永讀書人典藏書係”? 市麵上的《中庸》版本眾多,為何本書“正版永讀書人典藏書係:中庸全編”能夠成為您不容錯過的選擇? “正版”保障: 確保內容的原汁原味與版權規範,讓您閱讀到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經過嚴謹的校勘與認證,是對經典最基本的尊重。 “永讀”理念: 這裏的“永讀”,不僅意味著經典的永恒價值,更體現瞭編纂者希望本書成為您人生旅途中可以反復研讀、常讀常新的精神食糧。它不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是伴隨您一生的智慧夥伴。 “典藏”品質: 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對《中庸》思想精髓的一次係統性梳理與呈現。從精選的曆代注疏,到現代學者的新穎解讀,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中庸》的魅力。 “書係”規模: 作為“永讀書人典藏書係”的一員,本書秉承瞭係列一貫的高水準編纂與裝幀,無論是內容深度、解讀廣度,還是閱讀體驗、收藏價值,都達到瞭業界一流水平。 三、本書內容亮點: 本書“正版永讀書人典藏書係:中庸全編”,憑藉其嚴謹的編纂和深刻的解讀,為您呈現一個豐富而完整的《中庸》學習體驗: 1. 原典精讀: 提供準確、權威的《中庸》原文,並在關鍵處配以詳盡的注釋,幫助讀者掃清閱讀障礙,直抵原典核心。 2. 曆代名傢注疏匯編: 匯集瞭曆代儒學大傢對《中庸》的經典注解,如硃熹的《集注》、程頤的《注》、張載的《橫渠易說》中關於《中庸》的論述,以及其他重要學者的解讀。通過對比不同學者的觀點,讀者可以領略《中庸》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脈絡與多元解讀,從而更全麵地理解其深邃內涵。 3. 現代視角解讀: 邀請當代資深學者,結閤現代社會語境,對《中庸》的核心思想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他們將《中庸》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學習相聯係,闡釋如何在當代社會實踐“中庸之道”,如何用《中庸》的智慧解決現代人麵臨的睏惑。 4. 專題研究與應用: 針對《中庸》中的重要概念,如“誠”、“時中”、“君子之道”、“天人閤一”等,進行專題性深入探討,分析其哲學意義、倫理價值和社會功能。並提供將《中庸》智慧應用於個人修養、人際關係、事業發展、教育實踐等方麵的具體方法與建議。 5. 圖文並茂,版式精美: 為瞭提升閱讀體驗,本書在版式設計上力求典雅、舒適,並適當配以精美的插圖、圖錶,將抽象的哲學思想具象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與吸收。 6. 附錄精選: 可能包含與《中庸》相關的其他重要文獻,如《大學》的淵源關係,曆代《中庸》研究的經典論文選摘,以及《中庸》的翻譯版本對比等,為深度研究者提供參考。 四、誰適閤閱讀本書? 傳統文化愛好者: 想要深入瞭解儒傢經典,探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讀者。 哲學思辨者: 對人生哲學、形而上學、倫理道德等問題感興趣,渴望獲得深刻啓示的讀者。 追求個人成長者: 緻力於提升個人品德、修養心性、完善人格,實現人生價值的讀者。 管理者與教育者: 希望學習和藉鑒《中庸》中的智慧,以更好地管理團隊、教育後代,達到和諧共贏的專業人士。 對人生感到迷茫者: 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尋求內心平靜、行為準則與人生方嚮的讀者。 五、結語 “夫中庸也,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並非聖人獨享的秘籍,而是人人皆可企及的人生智慧。《中庸》全編,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次直抵人心的靈魂洗禮。翻開本書,您將開啓一段與智慧同行、與真理對話的非凡旅程。讓《中庸》的智慧,如甘霖般滋養您的心靈,如明燈般照亮您的人生道路,助您在紛繁世界中,找到那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自在與圓滿。這部典藏之作,必將成為您書架上璀璨的珍寶,為您帶來永恒的精神滋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非常棒,不是那種廉價的紙張,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典藏版。特彆是內頁的排版,疏密得當,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個人對於書籍的實體感觸很深,畢竟在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一本紙質書的溫度和厚重感是無法替代的。從封麵設計上就能看齣齣版方對於“典藏”二字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風景。當然,內容本身的價值纔是核心,但好的載體無疑能提升閱讀的儀式感和享受程度。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我對後續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感覺自己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這種對傳統的尊重和現代印刷技術的完美結閤,是很多當代齣版物所缺乏的,也正因如此,我纔願意花時間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

評分

我一直緻力於尋找那些能真正觸及內心深處、引導人生思考的經典著作,而這套書係給我的感覺就是找到瞭那一脈相承的智慧源泉。它的文字如同清泉一般,洗滌著我心中那些浮躁與迷茫。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每一個段落都值得反復咀嚼、細細迴味。它不像某些心靈雞湯那樣提供快速、膚淺的慰藉,而是提供瞭一種更深層次的自我審視和構建的框架。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是極其持久的,它不像一陣風,吹過就散瞭,而是像一棵根係發達的樹,讓你在生活的風暴中依然能找到堅實的立足點。那些看似簡單的哲理,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去解讀,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和感悟,這種曆久彌新的魅力,正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根本原因。我甚至願意在某些重要的人生抉擇前,再次翻開它,尋求那種古老而恒定的指引。

評分

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必須要強調,這套書的導讀和注釋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有效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讀者的橋梁。我以前接觸過一些古代典籍,往往因為晦澀的文言和缺乏背景知識而望而卻步,讀起來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毛玻璃。然而,這本典藏書係在這方麵投入瞭極大的精力,譯注者的功力深厚,他們的注解不是簡單地解釋字麵意思,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文化語境和社會背景,讓那些沉睡的智慧得以蘇醒,變得鮮活起來。這種細緻入微的關懷,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即便是像我這樣並非專業學者齣身的普通讀者,也能較為順暢地領略到原著的精髓。這套書成功地做到瞭“傳承”與“普及”的平衡,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大眾的可讀性,這一點非常難得,值得所有對傳統文化抱有好奇心的人士信賴。

評分

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我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很多書籍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暫,很快就會被新的版本或電子格式所取代。但對於這種具有核心價值的經典係列,特彆是采用瞭這種高標準製作的典藏版本,其價值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凸顯。它不僅是精神食糧,更是一種具有物質和文化雙重屬性的資産。我甚至想象著若乾年後,當我將它傳給下一代時,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印刷的油墨和紙張,更是我們傢族對知識傳承的重視。這種跨越時間的連接感,是任何短期消費品都無法提供的。購買它,買的不僅是當下的閱讀體驗,更是對未來文化價值的錨定,是追求長久品質生活的一種體現。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所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嚴謹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它不是零散的知識點集閤,而是一套完整的、可以指導個人修身、齊傢、乃至治國的體係。我特彆欣賞它邏輯的推演過程,每一步論證都建立在前一步堅實的基礎上,層層遞進,邏輯鏈條清晰無比,讓人心悅誠服。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太容易接受那些沒有經過檢驗的觀點,而這本書提供瞭一種久經考驗的、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它教會我的,與其說是“應該做什麼”,不如說是“應該如何思考”。這種思維模式的訓練,對我在日常工作和人際交往中處理復雜問題時,都起到瞭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一把萬能鑰匙,能夠開啓理解世界運轉規律的大門,這種係統的認知提升是任何速成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