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一五”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食品类)——食品分析与检验
定价:35.00元
作者:高向阳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02624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十六章,介绍了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食品的感官检验和评定方法,食品的物理检验法,食品中水分、灰分、酸度、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食品添加剂以及部分限量元素的测定。为了加强食品安全性的检测,书中还同时介绍了食品掺伪分析,转基因食品快速检测以及农药、兽药与霉菌素残留量的测定等内容。全书各章后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书后还附有一些实用的附表。尤其注意了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并严格按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进行有关阐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商品检验等专业食品分析、食品理化检验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食品质量监督、食品卫生检验、食品产品研发和食品企业等有关单位科技人员的参考或培训用书。
目录
绪论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章 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节 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第二节 样品的预处理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简介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节 食品分析的误差
第二节 有限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三节 控制和消除误差的方法
第四节 误差的检验
第五节 分析质量控制和分析质量保证
第六节 有效数字及其应用
第七节 分析结果的报告及结论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食品的感官检验和评定方法
节 食品感官评定基础
第二节 食品感官评定的方法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食品的物理检验法
节 比重法
第二节 折光法
第三节 旋光法
第四节 热分析技术
第五节 色度和颜色分析
第六节 黏度和质构测定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水分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 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节 灰分的测定
第二节 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酸度的测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酸度的测定
第三节 食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脂类的测定
节 概述
第二节 脂类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食用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节 概述
……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第十一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第十三章 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
第十四章 农药、兽药与霉菌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第十五章 食品掺伪分析方法简介
第十六章 转基因食品快速检测技术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实际操作的“工具书”。在介绍完理论之后,每一个关键的分析方法都配有详尽的“操作指南”部分。这些指南不仅包括了标准步骤,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出现A情况应该怎么办”的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环节。这才是真正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因为在实际的食品检测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非标准情况。作者显然是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预设了许多学生和初级技术人员会遇到的“陷阱”。这种前瞻性的指导,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更是在培养读者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未来进入行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实战准备。
评分书中配图和表格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注意到,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理论塔板数变化,或者光谱图的峰形分析,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文字的描述,而是配上了大量高质量的示意图。这些图表设计精美,信息密度高但又条理分明,每一个箭头、每一个标注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讲解的目的。特别是那些流程图,简直是分析实验的“导航地图”,详细标示了关键的控制点和可能出现的偏差环节。此外,表格的排布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数据的对比和参照一目了然,这对于进行实验数据比对和质量控制的环节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沉稳的米黄色调搭配着简洁的宋体字,一看就知道是出自正规出版社的手笔。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可靠。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光滑而不失韧性,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标题的排版,字号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阅读起来非常顺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编者对知识传授的认真态度。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踏实感,不像有些教材,看着厚却内容空泛。无论是作为案头工具书还是课堂教材使用,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与教材打交道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极其清晰,完全符合学习科学规律的渐进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的完整知识体系。初学者拿到手,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因为每一个新的概念介绍都建立在前面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过渡自然得像是水到渠成。比如,它在讲解某种分析方法的原理时,会先从化学基础说起,然后逐步深入到仪器分析的具体步骤,最后再拓展到结果的解读和误差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结构性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避免了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碎片化”困扰。对于我个人而言,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让复杂的分析流程变得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内化。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很多专业教材的通病是语言过于晦涩,充满了生僻的术语堆砌,读起来像是啃石头。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他们在保证专业术语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力求用最直白、最精准的中文来阐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仪器工作原理。我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些高级分析技术时,书中的阐述也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寥寥数语便能点破迷津。这种清晰的行文风格,极大地提高了自学效率。它不像某些翻译腔过重的书籍,拗口难懂,而是带着一种本土化的、流畅的书面语习惯,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