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出版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新书资料
南朝文坛的代表作
原点校本全新升级版本
一、基本信息
书名:《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装帧:纸面布脊精装(硬精)
作者:〔梁〕沈约撰 王仲荦点校 丁福林主持修订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书号:978-7-101-10701-2
开本:32开 定价:480元
二、上架建议
历史,传统文化,古籍整理
三、内容简介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南朝梁沈约撰。记述了自东晋后期刘裕兴起、刘宋立国至灭亡前后七十多年的历史。
刘宋是南北朝时期个南朝政权。晋安帝元兴二年(四〇三),桓玄代晋称帝,国号楚。次年,北府兵将领刘裕等率众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和广陵(今江苏扬州)两地起兵,攻灭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晋恭帝元熙二年(四二〇),刘裕受禅建宋(历史上又称刘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凡八帝,历时六十年,至宋顺帝昇明三年(四七九),萧齐代宋,刘宋政权灭亡。刘宋之初,西有汉中,东与北魏夹黄河相对,后期疆域退缩至淮河、秦岭一线,与同时期统治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沈约(四四一—五一三),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梁书》卷一三、《南史》卷五七有传。《宋书》卷一〇〇《自序》,详叙其家世及撰史经过。沈约出身于世族之家,其祖沈林子,为刘宋开国功臣,仕至辅国将军,留心文义,颇有著述。其父沈璞,曾官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四五三),以奉迎武陵王刘骏(即位后为孝武帝)不及时而被诛。其时沈约十三岁,“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梁书》卷一三《沈约传》)。沈约历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入齐后历官著作郎、中书郎、尚书左丞、五兵尚书、国子祭酒。齐梁易代之际,沈约力劝萧衍受禅称帝,梁朝建立,封建昌县侯,历官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职。梁天监十二年(五一三)卒于官,年七十三,谥曰隐。
沈约自幼“博通群籍,能属文”。南齐时,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亲遇,出入东宫,参与四部图书的校定。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沈约为府中嘉宾,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同在“竟陵八友”之列。史称其“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梁书》卷一三《沈约传》),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诗人和文坛。沈约一生著述甚丰,除《宋书》一百卷外,尚有《晋书》一百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今仅《宋书》存世,余皆亡佚,明人辑其文集九卷。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傅璇琮先生编辑整理,一九七四年十月出版。点校本《宋书》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 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互校,择善而从。纪传部分,通校了《南史》《建康实录》《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及《考异》等书的有关内容。志的部分,参校了《晋书》《通典》等书的有关内容。对于前人的校勘成果,利用了张元济、张森楷的两种《宋书校勘记》稿本,参考了成孺《宋州郡志校勘记》、李慈铭《宋书札记》、孙虨《宋书考论》,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
《宋书》点校工作的成绩,完整保存于王仲荦《宋书校勘记长编》中。《长编》作为当年点校工作的原始记录,多达九千一百余条,其中既有对前人所提问题的案断,也有许多独到见解和发现。点校本《宋书》校勘精审,考证详核,标点准确,分段精当,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为通行的《宋书》整理本。
点校本《宋书》的修订,按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在原点校本基础上,遵循适度、适当修订和完善的原则,统一体例,弥补不足。
本次修订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递修本(简称三朝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简称汲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简称殿本)、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为通校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递修本(存三十七卷)为参校本,重新校勘。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我们还全面检核了点校本以“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原则对原书所作的改动,并根据修订本的校勘要求,作相应调整。凡原点校本已经厘定及改正、校勘记准确无误者,悉予保留,并依照修订总则要求,适当统一体例。原校勘记或可补充材料及论证者,酌情增补;原校勘记有失误或欠妥者,予以删除或改写。原点校本失校者,新撰校勘记。对点校本标点和分段明显欠妥者,加以更正,其余皆依从原点校本的处理。点校本《宋书》出版以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不少校勘或标点方面的意见,或见诸专书,或散在报刊,近年又有多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涉及点校本《宋书》的标点校勘,此次修订都尽可能搜求参考,并列入主要参考文献。
四、编辑
1.一部较为完整流传至今的关于刘宋王朝的史书。
2.南朝文学名家沈约所撰,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3.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宋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4.限量精装本,每套均有收藏纪念号,附藏书票!
五、作者简介
原点校者:
王仲荦(1913—1986),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太炎文学院、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专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持“南朝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的点校整理工作。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
修订主持人:
丁福林,男,江苏丹徒县人,1947年7月生,1979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学者段熙仲先生,攻读中文系两汉魏晋六朝文学研究生。1982年硕士毕业,任江苏镇江师专教师,1995年任教授。2001年转入盐城师范学院,2013年退休。主要从事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宋书校议》《南齐书校议》《鲍照集校注》《江文通集校注》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经费资助项目,以及多项江苏省教委科研立项课题。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以及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江海学刊》《南京师大学报》《上海师大学报》《辽宁大学学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所复印转载。出版专著和参编著作多部。
六、目录
书影彩页
整理人员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宋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宋书》修订凡例
宋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说实在的,能拥有一套权威的《宋书》点校本,对我这种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着迷的业余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中华书局的版本,向来都是质量的保证,尤其这还是“二十四史修订本”的精髓所在,意味着校勘工作是经过反复推敲和多方考证的,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无疑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我对比了手头几部早期的影印本,深感新版在文字的准确性和注释的详尽性上有了质的飞跃。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通过点校者的细致梳理和现代语言的注释,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较好地把握原著的精神内核。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印制书籍,更是对历史文本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活化”工程,功德无量。
评分对于我这种喜欢将历史书搬到书桌上随时翻阅的人来说,这八册的重量和尺寸,说实话,出门携带确实有点挑战性。它更适合作为案头参考书,放在书房里,需要时随时取用。不过,也正是因为它的“厚重”,才让人心生敬畏。这套书的结构划分逻辑清晰,卷数编排合理,使得查找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效率很高。虽然是全八册,但每册的厚度控制得还算适中,不像有些版本,一册厚得像砖头。我通常会把需要重点研读的部分放在最容易拿到的位置,而将那些偶尔参考的目录和索引放在靠后的册子,这种使用者习惯的“布局”也能被这套书的整体形态所包容和支持。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为“一版一次”的初版印刷,它体现出的那种出版界对精品制造的执着追求。这不仅是时间跨度上的记录,更是工艺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仔细对比过书脊的锁线情况,装订得极其牢固,不用担心翻开太多页会导致脱胶或者散页的尴尬。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往往体现了一个出版社的最高水准。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迭代、低成本复制的时代,能见到这样一套耗费心血打磨出来的、具有极高版本价值的书籍,实在是一种幸运。它不仅仅是一套史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能够跨越时代的文化载体,每一次上手都觉得沉甸甸的,压得实实的,那份踏实感是其他普通印刷品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套书的字体和排版,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我一直觉得,阅读古籍,字体选择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选用的宋体,字形端正,笔画清晰,疏密得当,即使是长篇累牍的传记和志异部分,看起来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行距和字距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圈点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试着在页边空白处做了些批注,发现墨水洇染控制得非常好,没有穿透到下一页,这对于长期使用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点。整体的版式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古籍的典雅韵味,又充分考虑了现代阅读习惯的舒适度,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高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出色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精装本的厚实感让人立刻感受到它的分量。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触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滑感,显然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可以比拟的。尤其是那个金色烫印的书名和出版社标志,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又不失庄重的光泽,即便是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也自成一道风景。我特别喜欢它附带的那个藏书票,设计得古朴典雅,印上了中华书局的字样,为这套书增添了一份收藏的仪式感。每次翻开它,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和纸张的陈旧气味混合在一起的独特芬芳,这简直是老派阅读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体验。可以说,从外到内,从触感到视觉,这套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文献应有的敬意和匠心,绝对是值得拥有一辈子的典藏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