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聊斋志异 | 作者 | 清 蒲松龄 |
| 定价 | 380.00元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ISBN | 9787546144009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线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 |
| 作者简介 | |
|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
| 目录 | |
| 册一 卷一 考城隍 瞳人语 画壁 王六郎 劳山道士 狐嫁女 娇娜 叶生 成仙 王成 青凤 画皮 卷二 董生 陆判 婴宁 聂小倩 侠女 莲香 阿宝 九山王 张诚 巧娘 红玉 卷三 鲁公女 黄九郎 连琐 夜叉国 连城 小二 庚娘 宫梦弼 狐妾 赌符 阿霞 翩翩 卷四 公孙九娘 田七郎 …… 册二 册三 册四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说实话,第一次接触这类文集,我还有些担心会是那种枯燥的、纯粹的猎奇文本。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高明,时而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流畅,一下子就把你带入一个紧张的境地;时而又缓缓铺陈,细致描摹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环境的阴森氛围,让人手心冒汗。特别是那些情节反转之处,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你拍案叫绝,感叹作者构思之精巧。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表象,去折射和讽刺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贪婪和不公。每当看到那些聪慧的狐仙或正直的鬼魂,反倒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士绅清流更具人性光辉时,心中那种强烈的对比感就油然而生,让人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一绝,那种古典韵味十足的白话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失典雅。每一个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往往都有几句画龙点睛的总结陈词,既是对本段故事的收束,也留下了耐人寻思的哲理。我不是什么文学研究者,但光是从阅读的愉悦度来说,它远超我以往读过的许多名著。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荒诞离奇的设定,用一种极其写实且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讲述出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几乎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现代的沙发上,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着那个充满未知与神秘的古代世界。那些环境描写,比如月夜下的古寺、迷雾笼罩的山林,都立体得仿佛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沉浸感。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志怪”体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可能更偏向于记录民间传说或荒诞不经的稗官野史。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内涵的丰富程度远超想象。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多少精怪的异闻,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书中有许多篇目,都巧妙地探讨了“因果报应”的主题,但这种报应并非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辩证性。有时候,看似无辜的受害者,其前因可能隐藏在更深的历史迷雾中;而那些看似残忍的惩罚者,其行为动机也往往有着令人同情的苦衷。这种对人性深渊的挖掘,使得故事的层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再是简单的民间故事集,而是一部关于世间百态的寓言画卷。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初读时,可能还会被一些篇章的短小和情节的跳跃感到些许不适应,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和古典白话的语感,就会被那种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它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群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光芒和故事,但汇聚在一起,便构成了浩瀚的宇宙图景。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而是秉持着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的态度,记录下这世间万象的真实模样——包括人性的光辉,也包括潜藏的阴暗面。这种不偏不倚的叙事,反而给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持续地与书中的意象和人物进行对话。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奇遇连篇,每一次翻开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光怪陆离世界的门。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称奇,即便是描绘那些全然超乎想象的妖魔鬼怪,也能让你感受到他们身上复杂的人性纠葛。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些精怪,它们有时比人类更加重情重义,有时候又流露出令人心寒的狡诈。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人与非人之间微妙情感的刻画,那种爱恨交织、难以割舍的宿命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个独立的鬼怪故事,更像是在探讨世间的“情”与“理”究竟该如何界定。那些发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场景描绘,也为这些志怪故事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质感,让人在惊悚之余,不禁对古代社会的某些风俗人情产生更深的探究欲。读完一个故事,往往需要停下来很久,回味那份萦绕不散的余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