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撰李轨、柳宗元注的《扬子法言/钦定四库 全书》十卷,汉扬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录 在卷后,景佑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谓始于唐仲 友,非也。自秦焚书之后,孔子之学不*如线,雄独 起而任之,故韩愈以其与孟、荀并称。而司马光尤好 雄学,且谓:"孟子好《诗》、《书》,荀子好《礼》 ,扬子好《易》。孟文直而显,荀文富而丽,扬文简 而奥。惟简而奥,故难知。"其与雄者,至矣!是《法 言》者,为拟《论语》而作。
正文
我很少对一本古典著作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扬子法言》做到了。我过去总觉得古代的智慧,总隔着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难以触及内心。但扬雄的笔法,就像是站在一座高山上,俯瞰着人间的百态,他的话语充满了穿透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大部头的理论汇编,而是通过一系列短小精悍的篇章,像散落的珍珠,各自独立又相互串联。每次翻开,都能随机捕捉到一句触动我的话语。比如对“察微”的强调,告诉我们不要忽略那些细微之处,因为大错往往起源于微小的疏忽。这种关注细节的哲学,在如今追求效率和宏大叙事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从最微小的细节处着手,去构建一个坚固的内在世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的力量。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定义所裹挟,迷失了自我航向。《扬子法言》就像一盏古老的灯笼,虽然光芒不似现代灯具般耀眼,却能稳定地照亮脚下的路。它没有激进的口号,没有浮夸的论断,有的只是对人性深层结构的细致描摹和对理想人格的温柔塑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知止”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教导我们在拥有一定成就后,如何适可而止,如何保持谦逊和警惕。这与现代社会无休止的“增长至上”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减负”,卸下了不必要的包袱,让人能够更轻盈、更清晰地面对日常生活的复杂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读出新意的宝典。
评分我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扬子法言》的,当时正为一篇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论文焦头烂额,急需一些不同于主流的声音来拓宽思路。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首先是其结构,看似是弟子问、老师答,实则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像一场层层递进的辩论,逻辑严密却不失人情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时”与“势”的把握,扬雄似乎对历史的周期性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他讨论的许多问题,比如如何应对变革、如何保持内在的定力,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士的“法度”论述也相当精彩,没有一概而论,而是因材施教,显示出一种极高的包容性和现实关怀。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搭建了一遍,不再拘泥于表象,而是开始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本逻辑。
评分这本《扬子法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种故作高深的古籍,反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智慧的口吻,娓娓道来。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又一本老生常谈的“君子之道”,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扬雄的洞察力远超我的想象。他不像其他先贤那样一味地推崇“德”,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法”与“德”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的许多对话,像是与一位老学者的私下交流,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世事人情的深刻理解。比如他对“学”的阐述,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强调知行合一,学问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这对沉迷于空谈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尤其是他对语言和文字力量的探讨,至今读来都觉得振聋发聩,深感文字的重量,绝非等闲之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不断地激发你去思考,去辨析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开《扬子法言》的,毕竟“钦定四库全书”的名头自带一种压迫感,担心会是那种堆砌辞藻、佶屈聱牙的古文。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其实非常凝练,有一种古朴的韵味,但绝不晦涩。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探讨的核心议题——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是永恒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慎独”的论述,它没有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人在独处时,如何约束自己的内心,如何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这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爆炸、随时暴露在公共视野下的时代,简直是量身定制的箴言。它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小宇宙”,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读此书,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话与校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