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产品装接工艺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范泽良,龙立钦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3021879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电子产品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电子技术; 另一方面取决于电子产品的装接工艺。本书从基础的工艺知识入手,结合当前广泛应用的装接工艺,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电子产品的工艺技术,由此来提高读者对电子产品装接工艺的实际应用能力。全书共12章,内容不仅包括电子产品装接工艺的基础知识,装接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造,装配的准备工艺,电子产品的装联、焊接、装配、组装技术,调试工艺以及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等,还设置了万用表装调实例,帮助读者对全书主要内容进行巩固。另外,书中的部分章节配有相应的实训项目,供读者选用。
本书没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主要侧重于工艺过程的详细讲解,读者只需具备基本的电路理论和电子技术知识就可以轻松阅读。本书适合作为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和“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对新兴制造趋势的把握和前瞻性探讨。在当前电子产品不断小型化、柔性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工艺正面临挑战。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刚性PCB领域,而是深入探讨了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中的关键挑战,例如聚合物基板的热稳定性、异形连接器的粘接技术以及3D堆叠封装中的散热路径设计。它甚至涉及到了增材制造(3D打印)在定制化夹具和治具开发中的应用,这表明作者的视野超越了当下的主流生产线,而是着眼于未来十年行业可能的发展方向。阅读这些章节,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技术演进保持敏锐洞察力的启发。它鼓励读者不仅要掌握现有的工艺,更要思考如何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未来制造中必然会出现的难题,这种引导式的思考方式,实属难得。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可靠性”这个核心概念的执着。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是教人如何快速组装一个能亮灯的Demo板,而是如何确保产品在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稳定运行。书中关于应力释放、防潮处理、以及不同连接点疲劳寿命的分析部分,尤其令人印象出乎乎料。它详细对比了波峰焊、回流焊和手工选择性焊接在应对不同PCB复杂度时的优劣势,并提供了详细的失效模式分析。特别是关于BGA和CSP封装的X射线检测标准和缺陷识别,介绍得非常细致,远超我预期的广度。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仅对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有益,对于产品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可制造性和可维修性的结构工程师来说,也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宝典。书中强调的“设计为制造服务”的理念,贯穿始终,非常具有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工业美学的典范。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印象。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廉价纸,而是带有细腻纹理的哑光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图文排版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元件布局图,都被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块,线条干净利落,注释也标注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装接步骤,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特写镜头,配上精细的标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标准的洁净间,亲手操作一般。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反映出作者对工艺流程的深刻理解,绝非纸上谈兵。而且,全书的逻辑结构极其流畅,从基础工具的介绍,到焊接技巧的进阶,再到最终的成品检验,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享受精密操作的愉悦感。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和精准,完全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行话堆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工艺标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实践指导。举例来说,在描述如何进行精密元器件的贴装时,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温度和时间的参数,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要用特定的回流焊曲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在整个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支撑与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与热力学在电子制造中的应用”的微型教材。我过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经验主义”的难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沉淀。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即便是作为参考资料,也比很多官方文档更具可读性和指导性。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简直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层递进,高潮迭起。它的开篇部分并没有急于展示最先进的技术,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来梳理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对各种焊剂活性、助焊剂残留物的化学分析方法,这为后续更复杂的工艺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随后的章节则像瀑布般倾泻而下,从通孔器件(THT)的传统工艺,迅速过渡到表面贴装技术(SMT)的自动化流水线布局优化。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工艺窗口”的定义和控制策略的论述。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良率波动背后的统计学原理,并且给出了如何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来实时监控和调整生产参数的具体案例。这使得整本书的理论重量和实战价值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工程的实用性,绝不是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