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动控制原理(附光盘)
:36.80元
售价:25.0元,便宜11.8元,折扣67
作者:吴怀宇,廖家平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609416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全书从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讨论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着重加强对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阐述。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系统的校正方法;离散控制系统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
全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控制理论的发展,重要内容的分析、推证都比较详细。在每章的后,引入了用Matlah进行控制理论相关问题和方法的计算机仿真分析、计算和绘图。本书还附有教学光盘供课堂教学和自学使用。本书可作为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设计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1 绪论
1.1 自动控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5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6 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小结
习题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方框图及其变换
2.5 信号流图及其应用
2.6 控制系统的典型传递函数
2.7 用Matlab处理系统数学模型
本章小结
习题
3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典型输入信号
3.2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与性能指标
3.3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4 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5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3.7 系统的稳态误差
3.8 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4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概念
4.2 根轨迹方程
4.3 常规根轨迹及其绘制
4.4 广义根轨迹及其绘制
4.5 用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
4.6 用Matlab绘制根轨迹
本章小结
习题
5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5 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6 闭环系统频率特性
5.7 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
5.8 用Matlab进行频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6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
6.2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6.3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
7 非线性控制系统
8 离散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我接触控制理论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从早期的经典控制到现代控制理论,各种教材看了不少,但说实话,能把“鲁棒性”和“最优控制”这些高阶概念讲得如此深入浅出、且富有工程实践指导意义的,实属罕见。这本书在处理复杂动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时,没有仅仅停留在李雅普诺夫函数那一层的理论证明,而是巧妙地引入了频域分析的直观理解,让那些抽象的数学语言变得有迹可循。比如在讲解H无穷控制设计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矩阵不等式求解过程,而是先用一个经典的伺服机构实例,层层剥茧地展示了性能指标与约束条件之间的博弈关系,这种从问题到方法的递进逻辑,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项技术在真实工业场景中的巨大能量和应用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配套的辅导材料。市面上很多教材光盘内容都是一些过时的PPT或者难以运行的演示软件,但这里的资源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仿真案例部分。作者团队显然是深谙现代仿真工具(如MATLAB/Simulink)的精髓。他们提供的M文件和Simulink模型结构清晰,注释详尽,不仅复现了书本上的经典案例(比如二阶系统的参数整定),更重要的是,还增加了几个高阶的、贴近现代制造业的案例,比如具有摩擦补偿的机械臂控制,或者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状态观测器设计。我直接将光盘内容导入后,稍微修改了几个关键参数,就能立即看到系统响应的剧烈变化,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方式,比单纯地在纸上推导公式要有效率得多,真正实现了理论与仿真的无缝对接,极大地巩固了对控制算法的直观感受。
评分坦白讲,我是一个对数学推导环节极其挑剔的读者。很多教科书在引入新概念时,会跳过一些关键的数学推导步骤,美其名曰“留给读者思考”,但实际上往往让读者在关键节点卡住。然而,这部教材的详尽程度令人称赞。对于拉普拉斯变换在传递函数推导中的应用、矩阵指数的计算方法,乃至状态空间表示法的等价转换,作者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解和演算。特别是对线性系统理论中那些涉及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讨论,不仅给出了定理的精确表述,还配上了简短的几何意义解释,让人明白为什么这些代数运算能够对应到系统的动态特性上。这种对基础严谨性的坚守,确保了即便是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非线性或自适应控制时,读者也能迅速找到坚实的数学基础作为支撑,不会感到底气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材质,触感温润细腻,中央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透着一股老牌教材特有的沉稳与专业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事张扬的学院气质,不像某些新潮教材那样花里胡哨,完全是直奔主题。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这预示着内容的扎实程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不是那种反光严重的亮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环保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排版上,公式和文字的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控制系统框图,也能清晰地呈现,没有丝毫拥挤感。特别是那些关键定理的定义和推导过程,都被特意加粗或用不同字号突出显示,学习起来脉络分明,效率极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导师,用最规范、最严谨的方式引导你进入自动控制的宏大世界。初翻阅时,我就被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折服,这才是真正沉淀下来的知识应有的模样。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平衡性。它既没有陷入过度数学化的泥潭,导致工程直觉丧失,也没有为了追求工程实用性而牺牲理论的深度和严谨性。例如,在讲解PID控制器的经典整定时,它不仅用根轨迹法给出了定性的分析,还非常慷慨地加入了Ziegler-Nichols(齐格勒-尼科尔斯)经验公式的推导背景,解释了该经验公式背后的动态响应预期。更妙的是,它在全书的最后几章,对当前控制技术的前沿趋势——如智能控制、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控制的基础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展望,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就像一座稳固的桥梁,连接了经典的控制理论基础与未来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想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