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曾子 子思子 譯注
定價:42.00元
作者:(春鞦)曾子,(戰國)孔伋,楊秀禮注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5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曾子》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子思子譯注》自秦代以來已亡佚,但《曾子》中的著作言論散見於《說苑》《列子傳》等書中,後人對它們加以整理、校刊;我們今天讀到的《曾子》雖然不是《曾子》的本來麵目,但它的體製完備,形式和內容上都是成係統的,我們至少可以窺見原《曾子》的精華部分。《曾子》抓住瞭儒學的中心內容,對早期儒傢中關於政治倫理的內容加以深化,適應瞭封建宗法社會的需要,作瞭係統論證。《子思子》為子思及其門徒所作。其書自秦代以來已亡佚瞭,但相關篇章散見於《闕裏誌》《韓非子》《呂氏春鞦》等典籍中。現今流傳的《子思子》有南宋汪和清代黃以周的兩種重輯本,汪重輯本因入選四庫全書而影響較大。由春鞦時期曾子和戰國時期孔伋閤著、楊秀禮譯注的《曾子子思子譯注》為儒傢學派承上啓下的經典之作,繼承並發揚孔子之思想精髓及個人修身養性的重要讀本。
目錄
前言
曾子
內篇
仲尼閑居
明明德第二
外篇
養老第三
周禮第四
有子問第五
喪服第六
晉楚第九
守業第十
三省第十一
忠恕第十二
子思子
內篇
天命
鳶魚第二
誠明第三
外篇
無憂第四
鬍母豹第五
喪服第六
魯繆公第七
任賢第八
過齊第九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深度研究者來說,這本書也許能提供必要的文本基礎,但對於我這種希望通過閱讀經典來滋養日常精神世界的普通讀者而言,它顯得過於“高冷”瞭。整本書的基調是研究性的、抽離的,缺乏一種將曾子和子思子的智慧“激活”的努力。我常常在想,他們教導的“仁”與“義”,在韆年之後,究竟意味著什麼?書中的注釋雖然標注瞭齣處,但往往止步於“這是某個學者的觀點”,而沒有進一步探討這種觀點在當代語境下的有效性或局限性。閱讀結束後,我感覺自己擁有瞭一份準確的文本副本,但關於如何將這份文本內化為指導自己行為準則的“鑰匙”,依然需要我在彆處尋找。這就像是拿到瞭一張精密的地圖,但地圖上缺少瞭指嚮“寶藏”的明確路標。
評分我是在尋找一種能夠將曾子“慎獨”的內省精神與子思子“中庸之道”的實踐智慧融會貫通的讀物時,偶然接觸到這本譯注本的。然而,閱讀體驗遠非我所期待的那樣流暢和啓發性。它更像是一份分成瞭兩部分的“檔案”,曾子的部分和子思子的部分被生硬地並置在一起,中間缺乏一種有機的聯係或闡釋者精心設計的過渡,使得讀者很難自行構建起一條完整的思想演變路徑。這種編排方式,讓我想起過去在圖書館翻閱的那些古籍影印本,雖然內容珍貴,但缺乏現代編輯對讀者的關懷。注釋的風格也顯得有些保守,很多地方似乎隻是對字麵意思的解釋,對於如何將這些兩韆多年前的教誨應用到現代社會的高度復雜的人際關係和道德睏境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思考支點。我希望看到的是能激發思考的“火花”,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信息。
評分這本關於曾子和子思子的書,實在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尤其是對於初涉儒學經典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我原以為能從中找到一些清晰的脈絡,瞭解這兩位先賢思想的交織與碰撞,但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轉瞭一圈,雖然看到瞭不少精美的壁畫(也就是那些注釋),但整體的結構和走嚮依然有些模糊。首先,譯注的形式本身就帶來瞭一種疏離感,原文的古樸和注釋的現代語言之間存在著一道無形的鴻溝,有時候注釋過於詳盡,反而遮蔽瞭原文的意境,讓人很難體會到孔孟之間思想傳承的微妙之處。比如對某些特定曆史背景下用詞的考據,雖然嚴謹,但對於理解核心倫理觀的構建似乎幫助不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更具對話性的解讀,而不是簡單的“是這樣,就是那樣”的陳述。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極其詳盡的學術參考資料,而非一本能引導人入心的入門讀物,讀完後感覺像是完成瞭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不是獲得瞭一次精神上的滋養。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初看起來是相當正式和嚴肅的,符閤其內容的重要性。但是,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卻充滿瞭技術性的挑戰。譯注的轉換有時過於機械化,使得原本在古文中那種微妙的情感起伏和語氣的轉摺完全喪失瞭。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涉及禮儀規範和德行修養的段落時,譯文顯得乾癟無味,就像是把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用黑白打印機復印瞭一遍。我嘗試帶著一種虔誠的心態去閱讀,希望能夠感受到古人的諄諄教誨,但最終更多感受到的是閱讀的“阻力”。這份阻力來自於注釋中時不時冒齣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解釋,它們並沒有起到“開山引路”的作用,反而像是給本已崎嶇的小路又增添瞭許多尖銳的石塊。我更期待的是一種能讓人自然而然地進入情境的翻譯。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曆史愛好者,我對先秦思想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上。因此,我特彆關注曾子和子思子作為孔子弟子中承上啓下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思想如何承接和發展瞭孔子的學說。這本書的結構,讓我感到稍稍有些失望,因為它更像是一個對文本進行的“解剖”,而不是一次“重構”。注釋者似乎過於專注於文本的準確性和考據的嚴謹性,卻忽略瞭思想的“生命力”。我翻閱時,時常需要暫停下來,自行去腦補這兩位聖賢對話的情景,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的緊迫感。如果譯注者能在關鍵的倫理概念上,加入一些更具時代穿透力的論述,哪怕隻是作為一種引導性的旁白,這本書的價值都會大大提升。目前的版本,讀起來像是聽一位極其博學但略顯刻闆的學者在宣讀一份詳盡的報告,缺乏激情和感染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