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詩經本義注譯 | 作者 | 張衍華,劉化民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颱海齣版社 |
| ISBN | 9787516810057 | 齣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詩經》是我國很早的詩歌總集,先秦稱為《詩》;漢時被尊為儒傢經典,始稱《詩經》。它共收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的民歌、宴樂和朝廟樂章三百十一篇,內《小雅》載笙詩六篇,有目無詩,實存三百零五篇。全書分為風、小雅、大雅、頌四體。漢代傳詩者有四傢:齊人轅固生所傳稱齊詩,燕人韓嬰所傳稱韓詩,魯人申培公所傳稱魯詩;後又有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稱毛詩。齊詩、魯詩先後亡於魏和西晉,韓詩僅存外傳;毛詩晚齣,獨傳至今。今稱《詩經》者,皆指毛詩。 《詩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中的一顆璀燦明珠。其年代之久遠,其內容之豐富,其體裁之完備,其影響之巨大深遠,是任何一部詩作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孔子說:“誦詩三百”,古代學者無不習詩,古文典憲中無不散發著詩的乳香;而今的學生課本也仍在選學《詩經》的篇章;就連研究漢學的外國朋友,也沒有一個不看重、不喜愛《詩經》的。《詩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詩經》將韆鞦萬代流傳下去,永放光芒。今天知道《詩經》這一書名而想讀讀《詩經》的人雖然很多很多,但由於古今語言差異而形成的隔閡,真正通讀過《詩經》的人卻很少很少。這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我們是中學教師,早在工作崗位上便萌發蚍蜉之誌,決心把《詩經》通讀一遍並注譯齣來,以饗廣大的中等文化水平的讀者。但由於教學工作繁忙,每天隻能抽時間一點點整理,離退休前,始終未能如願齣版。我們離退休後,有瞭充沛的時間,曆經近二十個寒暑,總算把《詩經本義注譯》(大眾讀本)編輯成冊,瞭結瞭一樁心願。 |
| 作者簡介 | |
| 張衍華(1933-2016),河南清豐縣人,1959年甘肅師範大學(今西北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在某高級中學任教至退休。
二人在多年的任教過程中,總結瞭多年對詩經《詩經》等古典文學教學經驗,對《詩經》進行瞭長時間的研究,對《詩經》中所錶達的情感有瞭深刻的認識。發現現今流傳的注譯版本中多摻雜有儒傢對封建統治者的歌功頌德成分,於是二人以還原《詩經》的原本麵貌為目的,創作此書。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帶有濃濃鄉土氣息的《詩經》譯注版本,在眾多詩經譯本之中獨樹一幟。兩位教師總結一生教育經驗所著的“純粹”的《詩經》注譯。以質樸的語言,傳達詩經純粹的情感。讓讀者在閱讀之時,獲得真摯美好的情感體驗。 |
| 文摘 | |
| 序言 | |
第一段:初識經典,意猶未盡 這本書初次捧在手裏時,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我一直對《詩經》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古代漢語的晦澀和文化背景的缺失,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市麵上相關的解讀版本不少,但大多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則流於淺嘗輒止,未能深入挖掘文本的精髓。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恰逢其時。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羅列,更像是一部精心構建的橋梁,將我們這些現代讀者與三韆年前的先民世界連接起來。作者的注釋詳實而不冗餘,譯文流暢且注重傳神,尤其對那些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禮儀風俗的篇章,做瞭細緻入微的闡釋。讀完前幾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周王朝的田間地頭,與那時的采薇者、勞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質樸而深沉的情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其他讀本難以給予的。我尤其欣賞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沒有犧牲閱讀的樂趣,讓經典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觸手可及的溫柔。
評分第四段:排版與裝幀的審美體驗 如果說內容是書籍的靈魂,那麼裝幀和排版就是它的軀殼,而這本書在這方麵也做得極為齣色,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從裝幀上看,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既有足夠的韌性,又能很好地承載油墨,閱讀時手感舒適,久翻不纍。最值得稱贊的是其版式設計。它采用瞭清晰的雙欄或錯落有 সমী的布局,使得原文、注釋和譯文之間界限分明,互不乾擾,極大地便利瞭對照閱讀。許多學術性強的版本為瞭塞入更多內容,往往排版擁擠,讓人閱讀起來倍感壓力,但這本顯然在這方麵做瞭大量的優化,留白得當,字體大小適中,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易疲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考量,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嚴肅對待的態度,使得這本注譯本不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書籍藝術品。
評分第三段:時代的迴響與情感的共鳴 閱讀《詩經》,本質上是在與古人的靈魂對話。我發現,這本書的譯注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捕捉到瞭那些穿越時空的共通情感。無論是《關雎》中對美好愛情的嚮往,還是《黍離》裏對故國興亡的慨嘆,抑或是徵夫之妻對遠方親人的思念,都如同昨日重現。作者在翻譯時,非常注意將古語中的情感張力轉化為現代人能夠共鳴的語言,比如處理“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時,譯文沒有落入平庸的直譯,而是通過對心理狀態的精準描摹,將那種夜不能寐的煎熬感刻畫得淋灕盡緻。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獲取,而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禮。每讀完一篇,我都會停下來,感受那種淳樸的生命力,體會到在自然麵前,在命運麵前,古人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溫柔。它提醒著我,盡管時代更迭,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愛、失落、希望、勞作——從未改變。
評分第二段:細節之處見匠心,學術與人文的完美平衡 真正讓我對這本注譯本産生敬佩之情的,在於其對細節的把握和處理的獨到之處。在某些被普遍認為是“意象模糊”的詩篇中,此書並沒有簡單地套用前人的定論,而是結閤瞭考古發現、曆史地理以及文學比較的視角,提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例如,對於《摽有梅》中關於婚嫁習俗的探討,作者引用瞭多處禮記中的旁證,將詩歌置於更宏大的文化框架下進行審視,使得詩中蘊含的青春的焦慮與等待,展現齣更立體的曆史厚度。更難能可貴的是,其對音韻格律的分析也頗為到位,雖然沒有過多涉及純粹的音韻學理論,但恰到好處地指齣瞭特定句式和疊詞在營造節奏感和情感張力上的作用。這使得讀者在誦讀時,不僅能理解字麵意思,更能體味到古人言說時的韻律美感。這種深入骨髓的考究,體現瞭作者對《詩經》研究的深厚功力和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評分第五段:作為學習工具的實用性分析 對於希望係統學習《詩經》的讀者,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權威的文本解讀,更構建瞭一個完整而係統的學習框架。每一篇的注釋部分,通常會包含字詞的音、義、本義的演變,以及可能的引申義,這對於文學研究者或古漢語學習者來說,是極為寶貴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它對一些關鍵概念,例如“風”、“雅”、“頌”的特點,以及不同篇章背後的社會背景(如王化、諸侯朝聘、民間歌謠等),都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和介紹,幫助讀者快速建立起對《詩經》整體結構的認知。此外,書中對一些爭議性較大的觀點,也往往會呈現齣幾種主要的學術看法,並給齣作者的傾嚮性判斷,這種開放且辯證的態度,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單一結論。總而言之,它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值得反復研讀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