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EMC)設計與測試之移動通信産品

電磁兼容(EMC)設計與測試之移動通信産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立輝 著
圖書標籤:
  • 電磁兼容
  • EMC
  • 移動通信
  • 産品設計
  • 測試
  • 射頻
  • 信號完整性
  • 電路設計
  • 無綫通信
  • 電子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17579
商品編碼:2972919783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電磁兼容(EMC)設計與測試之移動通信産品

定價:49.80元

作者:陳立輝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212175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般的電磁兼容測試書都是針對所有測試産品編寫的,而本書考慮到産品設計、測試人員的實際需求,針對不同類彆産品進行專門介紹,並有相應實例講解,讀者可藉鑒並舉一反三,特彆適閤初學EMC的工程師參考。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本關於移動通信産品電磁兼容測量與設計介紹的入門級工具書,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圖文並茂的方式,摒棄煩瑣公式和理論,深入淺齣,對電磁兼容基礎知識進行瞭簡要介紹,重點針對移動通信産品的電磁兼容測量標準及電磁騷擾和電磁抗擾度的測量原理、測量設備、試驗布置試驗方法及結果評價等內容進行瞭詳細介紹,並針對容易齣現電磁兼容問題的PCB設計、射頻輻射發射設計、靜電防護設計、浪湧(雷擊)防護設計等方麵分析産生問題的原因並提齣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再通過大量的實例進行瞭詳細的講解,讓普通的讀者對電磁兼容的概念、測量和設計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認識,也為大傢進一步深入研究電磁兼容技術打下基礎。

目錄


篇 電磁兼容基礎篇
章 電磁兼容基礎知識 (3)
1.1 電磁兼容的定義及研究領域 (3)
1.1.1 電磁兼容的定義 (3)
1.1.2 電磁兼容的研究領域 (5)
1.2 電磁乾擾的危害 (10)
1.2.1 強電磁場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10)
1.2.2 弱電磁場可能導緻的危害 (11)
1.3 電磁兼容測量常用的單位 (12)
1.3.1 功率 (13)
1.3.2 電壓 (14)
1.3.3 電流 (15)
1.3.4 磁場強度與電場強度 (15)
1.3.5 功率密度 (17)
第2章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兼容測量場地及測量設備 (19)
2.1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兼容測量場地 (19)
2.1.1 開闊式試驗場 (19)
2.1.2 電波暗室 (21)
2.1.3 屏蔽室 (31)
2.2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騷擾測量設備 (33)
2.2.1 測量接收機 (33)
2.2.2 頻譜分析儀 (34)
2.2.3 人工電源網絡 (35)
2.2.4 阻抗穩定網絡 (38)
2.2.5 接收天綫 (40)
2.2.6 預選放大器、衰減器和脈衝限幅器 (44)
2.2.7 電流探頭 (46)
2.2.8 電壓探頭和示波器 (48)
2.2.9 諧波電流、電壓波動和閃爍測量係統 (49)
2.2.10 帶阻濾波器或點阻濾波器 (52)
2.3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抗擾度測量設備 (53)
2.3.1 靜電放電發生器 (53)
2.3.2 信號發生器 (55)
2.3.3 功率放大器 (57)
2.3.4 定嚮耦閤器 (59)
2.3.5 功率計 (60)
2.3.6 發射天綫 (61)
2.3.7 場強測量儀 (61)
2.3.8 電快速瞬變脈衝群發生器及耦閤/去耦閤裝置 (63)
2.3.9 浪湧組閤波發生器及耦閤/去耦閤裝置 (66)
2.3.10 用於傳導騷擾抗擾度測量的耦閤/去耦閤裝置 (70)
2.3.11 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試驗信號發生器 (73)
2.3.12 工頻磁場試驗發生器及感應綫圈 (75)
2.3.13 車載環境抗擾性測試的試驗脈衝發生器 (78)
第3章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兼容測量原理及方法 (80)
3.1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騷擾測量原理及方法 (80)
3.1.1 騷擾限值的含義 (80)
3.1.2 被測樣品(EUT)工作狀態的選擇 (81)
3.1.3 被測樣品(EUT)的配置 (83)
3.1.4 傳導騷擾電壓測量 (83)
3.1.5 輻射騷擾場強測量 (88)
3.1.6 傳導雜散騷擾測量 (93)
3.1.7 輻射雜散騷擾測量 (96)
3.2 移動通信産品電磁抗擾度測量原理及方法 (97)
3.2.1 性能降低客觀評價方法 (97)
3.2.2 性能降低主觀評價方法 (98)
3.2.3 限值測量法 (98)
3.2.4 抗擾度性能降低分類及試驗結果判彆 (98)
第二篇 電磁兼容測量篇
第4章 標準介紹 (103)
4.1 國內標準介紹 (103)
4.1.1 我國的標準化組織 (103)
4.1.2 移動通信設備無綫電騷擾標準 (107)
4.1.3 移動通信設備無綫電抗擾度標準 (109)
4.2 國外標準介紹 (110)
4.2.1 國際電磁兼容標準化組織 (110)
4.2.2 移動通信設備無綫電騷擾標準 (118)
4.2.3 移動通信設備無綫電抗擾度標準 (118)
4.3 國內外標準的關係和差異 (119)
4.3.1 與國際標準的關係 (119)
4.3.2 與國內標準的關係 (120)
4.3.3 與國際標準的差異 (121)
第5章 移動通信産品騷擾測量 (123)
5.1 概述 (123)
5.1.1 移動通信産品介紹 (125)
5.1.2 EUT工作狀態 (126)
5.1.3 EUT測試條件和配置 (129)
5.2 移動通信産品傳導連續騷擾 (130)
5.2.1 限值應用 (132)
5.2.2 試驗設備 (134)
5.2.3 試驗布置 (135)
5.2.4 試驗方法 (137)
5.2.5 測試結果錶達 (139)
5.3 移動通信産品輻射連續騷擾(30~1000MHz) (139)
5.3.1 限值應用 (140)
5.3.2 試驗設備 (142)
5.3.3 試驗布置 (143)
5.3.4 試驗方法 (144)
5.3.5 測試結果錶達 (145)
5.4 移動通信産品輻射連續騷擾(1GHz以上) (145)
5.4.1 限值應用 (146)
5.4.2 試驗設備 (146)
5.4.3 試驗布置 (147)
5.4.4 試驗方法 (147)
5.4.5 測試結果錶達 (148)
5.5 移動通信輻射雜散騷擾 (149)
5.5.1 限值應用 (149)
5.5.2 試驗設備 (150)
5.5.3 試驗布置 (150)
5.5.4 試驗方法 (151)
5.5.5 測試結果錶達 (153)
第6章 移動通信産品抗擾度測量 (154)
6.1 概述 (154)
6.1.1 測試基本原理 (155)
6.1.2 電磁危害和抗擾度的關係 (157)
6.1.3 一般測量方法 (157)
6.1.4 性能降低評價方法 (158)
6.2 移動通信産品傳導抗擾度 (160)
6.2.1 試驗原理 (160)
6.2.2 性能判據 (161)
6.2.3 項目適用性 (162)
6.2.4 試驗設備 (162)
6.2.5 試驗方法 (163)
6.2.6 試驗布置 (164)
6.3 移動通信産品輻射抗擾度 (165)
6.3.1 試驗原理 (166)
6.3.2 性能判據 (166)
6.3.3 項目適用性 (167)
6.3.4 試驗設備 (168)
6.3.5 試驗方法 (168)
6.3.6 試驗布置 (169)
6.4 移動通信産品靜電放電抗擾度 (171)
6.4.1 試驗原理 (171)
6.4.2 性能判據 (172)
6.4.3 項目適用性 (172)
6.4.4 試驗設備 (172)
6.4.5 試驗方法 (173)
6.4.6 試驗布置 (174)
6.5 移動通信産品電快速脈衝群抗擾度 (175)
6.5.1 試驗原理 (175)
6.5.2 性能判據 (176)
6.5.3 項目適用性 (176)
6.5.4 試驗設備 (177)
6.5.5 試驗方法 (177)
6.5.6 試驗布置 (177)
6.6 移動通信産品浪湧(雷擊)抗擾度 (178)
6.6.1 試驗原理 (179)
6.6.2 性能判據 (180)
6.6.3 項目適用性 (180)
6.6.4 試驗設備 (180)
6.6.5 試驗方法 (181)
6.6.6 試驗布置 (182)
6.7 移動通信産品電壓暫降、短時中斷抗擾度 (183)
6.7.1 試驗原理 (183)
6.7.2 性能判據 (184)
6.7.3 項目適用性 (185)
6.7.4 試驗設備 (185)
6.7.5 試驗方法 (185)
6.7.6 試驗布置 (187)
6.8 移動通信産品瞬變和浪湧抗擾度試驗(車載環境) (187)
6.8.1 試驗原理 (188)
6.8.2 性能判據 (189)
6.8.3 項目適用性 (190)
6.8.4 試驗設備 (190)
6.8.5 試驗方法 (191)
6.8.6 試驗布置 (192)
第三篇 電磁兼容設計與對策篇
第7章 移動通信設備的PCB設計要點 (195)
7.1 PCB設計對移動通信設備EMC性能的重要性 (195)
7.1.1 移動通信設備PCB設計的特殊性 (195)
7.1.2 移動通信設備EMC性能的決定因素分析 (196)
7.1.3 移動通信設備中的共模乾擾信號 (197)
7.1.4 鏡像平麵在移動通信設備PCB設計中的重要性 (198)
7.2 移動通信設備的PCB布局 (199)
7.2.1 選擇多層闆 (199)
7.2.2 移動通信設備中特殊器件和敏感電路的布局 (200)
7.2.3 多功能的移動通信設備主電路功能模塊的布局 (202)
7.2.4 移動通信設備的I/O口及互聯端口的布局 (203)
7.2.5 移動通信設備PCB設計中地平麵的規劃 (205)
7.2.6 案例:環路引起的乾擾 (206)
7.3 移動通信設備的PCB布綫 (207)
7.3.1 地綫的敷設對移動通信設備EMC性能的重要性 (207)
7.3.2 電源綫的敷設在移動通信設備PCB布綫中的作用 (208)
7.3.3 移動通信設備中信號綫的敷設 (209)
7.3.4 移動通信設備如何防止串擾的産生 (210)
7.3.5 移動通信設備中使用3W原則的價值和意義 (210)
第8章 移動通信設備的射頻輻射發射 (212)
8.1 移動通信設備的輻射從哪裏來 (212)
8.1.1 電磁兼容三要素 (212)
8.1.2 移動通信設備內的輻射騷擾源 (215)
8.1.3 窄帶與寬帶的概念在移動通信設備EMC問題解決中的運用 (215)
8.2 移動通信設備的輻射發射機理 (217)
8.2.1 寄生參數對於移動通信設備EMC性能的影響 (217)
8.2.2 如何減小移動通信設備中電磁騷擾的傳輸路徑阻抗 (219)
8.2.3 移動通信設備模騷擾信號的傳輸路徑 (220)
8.2.4 常見的發射天綫模型可以幫助你認識移動通信設備的EMC輻射發射問題 (221)
8.2.5 從三要素角度看移動通信設備的EMC輻射發射問題 (222)
8.3 移動通信設備EMC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對策 (223)
第9章 移動通信設備的靜電防護 (225)
9.1 移動通信設備靜電放電(ESD)的發生 (225)
9.1.1 靜電荷的産生和纍積 (225)
9.1.2 靜電放電中電荷的泄放 (226)
9.1.3 靜電放電的頻譜 (227)
9.1.4 靜電放電影響設備工作的乾擾模式 (228)
9.1.5 靜電放電對移動通信設備的特殊意義 (229)
9.2 移動通信設備的靜電放電防護 (230)
9.2.1 設置低阻抗路徑 (230)
9.2.2 避開敏感電路 (231)
9.2.3 采用絕緣材料 (232)
9.2.4 加裝防護元件 (232)

0章 移動通信設備的浪湧(雷擊)防護 (235)
10.1 移動通信設備浪湧(雷擊)的發生 (235)
10.1.1 移動通信設備的電磁環境 (235)
10.1.2 浪湧(雷擊)産生的原因 (236)
10.1.3 浪湧(雷擊)對移動通信設備帶來的危害 (239)
10.1.4 移動通信設備防護浪湧(雷擊)的特殊性 (240)
10.2 移動通信設備的浪湧(雷擊)防護 (241)
10.2.1 常見的防護器件 (241)
10.2.2 大能量脈衝的防護思路 (243)
10.2.3 移動通信設備中使用的防護器件選型指南 (245)
10.2.4 移動通信設備推薦使用的防護電路 (248)
參考文獻 (251)

作者介紹


陳立輝:工信部電子五所副所長,實驗室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國傢實驗室認可委員會電氣技術分委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産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兼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産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信息技術類産品檢驗方法專業工作一組組長,長期從事電子産品、信息技術産品檢測認證和技術研究工作,參與多項國傢標準、行業標準的起草和修訂。

文摘


序言



《嵌入式係統中的電磁兼容設計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現代嵌入式係統設計流程中,如何係統性地、前瞻性地實現電磁兼容(EMC)。不同於僅側重於最終産品測試的傳統方法,本書將EMC的設計理念貫穿於硬件選型、電路布局、PCB設計、信號完整性、電源完整性,直至軟件協同設計等各個關鍵環節,旨在從源頭上預防電磁乾擾(EMI)的産生,並提高係統抗電磁乾擾(EMS)的能力。 核心內容概覽: 第一部分:嵌入式係統EMC設計基礎與原理 嵌入式係統EMC概述: 詳細闡述瞭嵌入式係統在各類應用場景(如工業控製、醫療設備、物聯網節點、汽車電子等)中麵臨的EMC挑戰,以及EMC法規的重要性。分析瞭嵌入式係統中常見的EMI輻射源(如高速數字信號、開關電源、射頻模塊)和敏感區域,並介紹瞭EMS對係統可靠性的潛在威脅。 EMC基本理論迴顧: 重新梳理瞭電磁場理論、電磁波傳播特性、耦閤機製(傳導耦閤、輻射耦閤、容性耦閤、感性耦閤)等核心概念。重點解析瞭EMI産生和傳播的物理過程,以及EMC測試標準(如CISPR、FCC、IEC係列)的基本要求和測試方法。 係統級EMC設計思維: 提齣將EMC視為係統整體性能的一部分,強調“設計即EMC,EMC即設計”的理念。介紹瞭“從原理到實現,從硬件到軟件,從單元到係統”的EMC設計流程,以及如何利用仿真工具輔助設計決策。 第二部分:硬件層麵EMC設計關鍵技術 器件選型與EMC考量: 深入分析瞭嵌入式係統中常用電子元器件(如微處理器、FPGA、存儲器、接口芯片、電源管理IC、傳感器、連接器等)的EMC特性。指導讀者如何選擇低EMI輻射的器件,並關注器件的ESD(靜電放電)防護能力。討論瞭對特定器件(如高速ADC/DAC、射頻前端)的EMC設計要求。 PCB布局布綫與EMC優化: 這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詳細講解瞭PCB布局的關鍵原則,包括元器件的閤理分區(數字、模擬、電源、射頻)、關鍵信號與敏感信號的隔離、高頻器件的緊湊布局。在布綫方麵,重點闡述瞭信號完整性與EMC的關係,如差分信號的完整性、單端信號的迴流路徑控製、地綫的設計(單點接地、多點接地、混閤接地策略)、電源分配網絡(PDN)的設計(去耦電容的選型、布局、容值計算、寄生參數的影響)、高速信號的阻抗匹配、串擾抑製技術(如間距、屏蔽)、時鍾信號的優化布綫。 電源係統的EMC設計: 詳細探討瞭開關電源(SMPS)和綫性電源的EMI産生機製,以及如何通過濾波、屏蔽、軟啓動、時序控製等技術來抑製其輻射和傳導。講解瞭DC-DC轉換器、LDO、AC-DC適配器等常見電源模塊的EMC設計要點。特彆關注多電源係統中的接地和隔離問題。 連接器與綫纜的EMC防護: 分析瞭連接器和綫纜作為EMI的潛在泄露點和耦閤途徑。介紹瞭屏蔽連接器、濾波連接器、EMI抑製件(如磁珠、共模扼流圈)的應用。指導讀者如何正確選擇和安裝綫纜,以及屏蔽層接地策略。 外殼與屏蔽設計: 講解瞭金屬外殼、塑料外殼的屏蔽效能,以及如何通過電磁屏蔽材料、導電塗層、EMI襯墊、濾波窗口等來增強係統的EMI防護能力。討論瞭屏蔽體完整性、縫隙輻射、接地連接對屏蔽效能的影響。 ESD防護設計: 詳細闡述瞭ESD的産生機理及其對嵌入式係統的危害。介紹瞭IEC 61000-4-2標準的要求。指導讀者如何在PCB、接口、易觸及區域設計有效的ESD防護電路,如TVS二極管、ESD鉗位電路、濾波器的選用與布局。 第三部分:軟件與係統協同EMC優化 軟件對EMC的影響: 探討瞭軟件設計中的一些因素可能對EMC産生影響,例如CPU的工作頻率、數據傳輸速率、中斷處理機製、外設驅動的控製策略等。 驅動程序與實時性對EMC的影響: 分析瞭如何通過優化驅動程序,如減少不必要的總綫活動、閤理安排數據傳輸時序、降低時鍾頻率(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等,來降低EMI。 係統功耗管理與EMC: 講解瞭低功耗模式、動態功耗管理對EMI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軟件手段來優化功耗,從而間接改善EMC性能。 固件更新與EMC: 討論瞭固件更新過程中可能齣現的EMC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來避免。 第四部分:EMC測試與調試 EMC預測試與診斷: 介紹在産品開發早期進行EMC預測試的方法,如使用近場探頭進行EMI輻射定位,使用網絡分析儀進行阻抗和S參數測量,利用仿真工具進行電磁場分析。 常見EMC故障的分析與排除: 針對實際産品中齣現的EMC問題,如傳導乾擾、輻射乾擾、EMS敏感性等,提供係統性的分析方法和故障排除思路。 EMC測試流程與注意事項: 詳細介紹瞭嵌入式産品進入EMC實驗室前的準備工作,如測試樣機的選擇、測試環境的準備、測試項目的確定。強調瞭在測試過程中與測試工程師的有效溝通。 本書特色: 實踐導嚮: 強調理論聯係實際,提供大量具體的電路設計、PCB布局布綫示例和優化建議,幫助讀者在實際工作中直接應用。 係統性: 將EMC設計融入到整個嵌入式係統開發流程中,從前期設計到後期調試,提供全麵的指導。 前瞻性: 關注新一代嵌入式技術(如高速接口、物聯網通信)帶來的EMC挑戰,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工具應用: 介紹如何利用常用的EMC仿真軟件和測量儀器進行設計驗證和問題診斷。 案例分析: 結閤典型嵌入式産品(如智能傢居控製器、工業自動化模塊、便攜式醫療設備)的EMC設計案例,深入剖析問題成因及解決方案。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於嵌入式係統工程師、硬件工程師、PCB設計工程師、産品開發工程師、EMC工程師,以及對嵌入式係統EMC設計感興趣的在校學生和科研人員。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掌握嵌入式係統EMC設計的核心技術,有效規避EMC風險,縮短産品上市周期,提高産品質量和可靠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直觀,那個帶著復雜電路圖和測試設備的光影效果,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立刻讓我聯想到瞭精密、嚴謹的工作環境。我原本是抱著尋找一本能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技術手冊的期望來翻閱的,畢竟移動通信領域對電磁兼容性的要求近乎苛刻。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似乎更偏嚮於一個理論體係的構建,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種“即插即用”的故障排除指南。比如,它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闡述電磁場理論在PCB布局中的應用,雖然基礎知識紮實,對於初學者來說也許是福音,但對於一個有著數年經驗的工程師而言,其中的許多論述顯得有些過於基礎和教科書化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針對5G基站或智能手機中特定敏感模塊,例如射頻前端或電源管理單元,有哪些最新的、經過驗證的、且具有創新性的“黑科技”設計技巧。書中對測試標準的引用雖然全麵,但更多是羅列和解釋現有規範,缺乏對未來測試趨勢,比如更高頻率下的輻射機理和抑製方法的深入探討。總體來說,它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為理解EMC的“為什麼”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但在“如何快速高效地解決當下項目中的棘手問題”這一點上,給齣的實用指導略顯不足,讓我感覺在實際操作層麵還有一段距離需要跨越。

評分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參考書,但它似乎更像是一部“基石之作”而非“實戰手冊”。我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類似於一位建築師在研讀一本關於材料力學和結構穩定性的經典著作。它教會瞭我結構承重的基本原理和各種材料的極限,這對於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當我真正需要去指導工人澆築混凝土梁,或者快速評估一個現有結構的局部應力點時,我可能還需要翻閱一本專門的施工規範或結構診斷手冊。這本書為移動通信EMC構建瞭一個堅不可摧的理論框架,但對於快速迭代的消費電子産品而言,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在資源受限和時間壓力下做齣最佳妥協”的工程哲學和決策流程的探討。例如,麵對一個難以消除的輻射峰值,書中更傾嚮於從物理機理上找到最佳的屏蔽方案,而不是討論在産品發布日期壓力下,是否可以接受采用更廉價但效果稍遜的屏蔽罩方案,並提供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因此,它的深度令人敬佩,但其對工程實踐中“妥協的藝術”的關注度相對較低,使得其實用性在高度商業化的研發環境中被部分稀釋。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次緊迫的項目Deadline前夕找到這本書的,當時我們團隊正在為一個新型物聯網設備做最後的EMC整改,簡直焦頭爛額。我當時最需要的是那種“救命稻草”式的實戰經驗分享,最好是包含大量的失敗案例分析和“反麵教材”的總結。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太“乾淨”瞭,就像一個無菌室裏的教科書,所有理論都完美無瑕,所有公式推導都無懈可擊。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那些關於“地綫彈地”引發的串擾、特定濾波器選型失敗導緻整改不通過的真實故事,或者是在高密度集成電路中如何權衡成本與EMC性能的艱難抉擇。遺憾的是,這些鮮活的、帶著“硝煙味”的工程實踐經驗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蹤影。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個理想化的EMC世界,在那裏,設計工程師總是能預先準確計算齣所有耦閤路徑,並選用最完美的屏蔽材料。這對於建立宏觀認知有幫助,但對於我這種需要立即上生産綫解決具體噪聲源的實戰派來說,價值有限。我花瞭很大精力去試圖將書中的抽象概念映射到我們實際的BGA封裝和高速信號綫上,但這種映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二次思考和推導,效率不高。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非常高,這一點值得稱贊。那些清晰的S參數麯綫圖、以及各種耦閤路徑的示意圖,在幫助理解復雜的電磁現象時起到瞭關鍵作用。色彩和綫條的運用都顯得非常專業和剋製,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切都服務於信息的準確傳達。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共模抑製”和“差模乾擾”的區分講解,作者通過精巧的等效電路模型,將原本模糊的概念具象化瞭。但是,我發現書中對於現代移動通信産品中日益突齣的“軟件定義”和“固件”層麵的EMC問題探討得相對較少。例如,在現代SoC中,時鍾抖動、電源完整性(PI)與EMC之間的相互影響,尤其是在動態功耗切換場景下,書中給齣的分析模型似乎還停留在較為靜態或綫性的階段。現代移動設備的工作狀態是高度動態變化的,係統的EMC錶現會隨著處理器負載、內存訪問模式的劇烈變化而波動。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通過優化固件層麵的電源管理策略來主動抑製噪聲發射的案例或理論模型,而不僅僅是通過硬件布局和濾波來實現被動抑製。

評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其極強的“體係性”。它並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屏蔽、濾波、接地技術,而是試圖建立一個從物理層到係統級的、完整的EMC分析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原理時,總是習慣性地迴溯到麥剋斯韋方程組,這保證瞭理論的深度。例如,它對波導模式在腔體內的傳播特性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往往是一筆帶過的內容。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論挖掘,使得讀者在麵對一些非常規的EMC問題時,能夠具備從第一性原理齣發進行分析的能力,而不是僅僅依賴於現成的經驗公式。然而,這種優點在實際應用中也帶來瞭一些閱讀上的挑戰。對於某些章節,如果不具備紮實的電磁場基礎,閱讀起來會感到晦澀難懂,需要反復查閱參考資料來輔助理解。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定位更適閤於那些希望從事EMC算法研究、或者進行芯片級/封裝級EMC設計的新一代工程師,他們需要將理論吃透纔能在未來有所突破。對於偏重於係統集成和産品級整改的工程師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偏嚮應用和規範解讀的書籍一起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