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解元器件识别、检测与应用
定价:39.80元
售价:27.9元,便宜11.9元,折扣70
作者:王学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212082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看图学技能大讲堂系列图书之一,内容新颖,知识点较多,语言通俗易懂。“图解形式”的讲解方式使读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愉快,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上手。基本上避免了烦琐的理论讲述,对于需要学习和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工具型、资料型图书。
章 电阻的识别与检测 1
1.1 电阻的分类 1
1.1.1 通孔电阻的外形及特点 2
1.1.2 贴片电阻的外形及特点 7
1.1.3 电阻的外形、特点及电路符号 9
1.2 电阻的识别 10
1.2.1 通孔电阻的识别 10
1.2.2 贴片电阻的识别 24
1.3 电阻的检测 28
1.3.1 通孔电阻的检测 28
1.3.2 贴片电阻的检测 33
第2章 电容的识别与检测 34
2.1 电容的分类 34
2.1.1 通孔电容的分类 35
2.1.2 贴片电容的分类 38
2.2 电容的识别 39
2.2.1 通孔电容的识别 39
2.2.2 贴片电容的识别 44
2.3 电容的检测 48
2.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电容 48
2.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电容 50
第3章 电感的识别与检测 51
3.1 电感的分类 51
3.1.1 通孔电感的分类 52
3.1.2 贴片电感的分类 57
3.2 电感的识别 58
3.2.1 通孔电感的识别 58
3.2.2 贴片电感的识别 62
3.3 电感的检测 65
3.3.1 通孔电感的检测 65
3.3.2 变压器的检测 66
第4章 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69
4.1 二极管的分类 69
4.1.1 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70
4.1.2 贴片二极管 76
4.2 二极管的识别 79
4.2.1 国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 80
4.2.2 日本产晶体管的型号命名 81
4.2.3 美国产晶体管的型号命名 83
4.2.4 国际电子联合会半导体器件的型号命名 83
4.2.5 二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 84
4.2.6 二极管的识别 85
4.3 二极管的检测 91
4.3.1 普通二极管的检测 91
4.3.2 特殊二极管的检测 92
第5章 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98
5.1 三极管的分类 98
5.1.1 通孔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98
5.1.2 贴片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99
5.1.3 几种特殊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100
5.2 三极管的识别 102
5.2.1 国产三极管的型号命名 102
5.2.2 国外三极管的型号命名 103
5.2.3 三极管的封装形式及引脚识别 104
5.2.4 三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 111
5.3 三极管的检测 112
5.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 112
5.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 114
5.3.3 三极管几个参数的检测 116
第6章 场效应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 117
6.1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 117
6.1.1 场效应管的分类 117
6.1.2 场效应管的型号命名 118
6.1.3 场效应管的识别 118
6.1.4 场效应管的检测 119
6.1.5 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 120
6.2 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 120
6.2.1 晶闸管的分类 120
6.2.2 晶闸管的型号命名 123
6.2.3 晶闸管的识别 124
6.2.4 晶闸管的检测 124
6.3 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 127
6.3.1 单结晶体管的结构、外形及特点 127
6.3.2 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命名 127
6.3.3 单结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28
6.3.4 单结晶体管的检测 128
第7章 常用集成电路的识读与检测 129
7.1 集成电路的分类 129
7.2 集成稳压器 130
7.2.1 集成稳压器的分类 130
7.2.2 集成稳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34
7.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134
7.4 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135
7.5 集成电路的识别 136
7.5.1 国产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 136
7.5.2 国外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 137
7.5.3 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 140
7.5.4 集成电路的引脚识别 143
7.6 集成电路的检测 145
7.6.1 直流电阻检测法 146
7.6.2 总电流测量法 147
7.6.3 对地交、直流电压测量法 147
7.6.4 集成电路质量好坏的判断方法 148
第8章 机电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50
8.1 开关的识别与检测 150
8.1.1 开关的分类 150
8.1.2 开关的主要技术指标 156
8.1.3 开关的电路符号 157
8.1.4 开关的检测 157
8.2 连接器 158
8.2.1 连接器的分类 158
8.2.2 连接器的检测 163
第9章 电-声换能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65
9.1 扬声器 165
9.1.1 扬声器的分类 165
9.1.2 扬声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特征 168
9.1.3 电-声器件的型号命名 169
9.1.4 扬声器的检测 170
9.2 耳机 172
9.2.1 耳机的分类 173
9.2.2 耳机的型号命名和参数 175
9.2.3 耳机的检测 176
9.3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 177
9.3.1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分类 177
9.3.2 YYS12系列音乐声蜂鸣器 178
9.3.3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检测 179
9.4 话筒 180
9.4.1 话筒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180
9.4.2 话筒的型号命名 182
9.4.3 话筒的主要技术指标 182
9.4.4 话筒的检测 183
0章 LED显示器件 186
10.1 数码管 186
10.1.1 数码管的分类 186
10.1.2 数码管的型号命名 187
10.1.3 数码管的内部连接方式 187
10.1.4 数码管的主要参数 189
10.1.5 数码管的检测 189
10.2 点阵 191
10.2.1 点阵的外形结构及特点 191
10.2.2 点阵的型号命名 193
10.2.3 点阵的检测 193
1章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识别与检测 196
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 196
1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 196
11.1.2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等效电路与识别 197
11.1.3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型号命名 197
11.1.4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主要参数 198
11.1.5 晶振的检测 199
11.2 陶瓷谐振元件 200
11.2.1 陶瓷谐振元件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201
11.2.2 陶瓷谐振元件的型号命名 202
11.2.3 陶瓷滤波器的检测 202
2章 控制及自动控制元件 204
12.1 继电器 204
12.1.1 继电器的分类 204
12.1.2 继电器的型号命名 207
12.1.3 电磁继电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09
12.1.4 继电器的检测 209
12.2 熔断器 213
12.2.1 普通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3
12.2.2 热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3
12.2.3 自恢复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5
12.2.4 熔断器的检测 216
12.3 温控器 217
12.3.1 温控器的分类及特点 217
12.3.2 温控器的检测 220
附录 221
附录A 万用表简介及使用方法 221
附录B 常用半导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26
附录C 常用1N系列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8
附录D 常用稳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8
附录E 常用元器件封装图 229
参考文献 233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图解”性质的技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彩色的印刷使得区分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的元器件变得非常直观,特别是在识别不同封装(如SOP、QFN)以及区分不同颜色代码(如色环电阻)时,清晰的图像质量是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装帧上也非常便于查阅,内容组织逻辑清晰,每一章都有明确的知识点索引。我尤其欣赏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实践挑战”或“常见误区解析”,这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的习题,而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错误进行的反思和总结,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物料盘点或电路调试中去。这种兼顾美观、易读性和实用性的设计,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常备在工作台上的良师益友。它的厚度适中,内容密度高,既不失深度,又保持了较好的便携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和亲切,仿佛是一位资深技术专家在跟你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它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生活化或者形象的比喻,使得那些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触手可及。举个例子,它在解释半导体PN结的特性时,用到了类似“单行道”的比喻来描述单向导电性,这立刻就让我抓住了核心概念。在结构组织上,内容的递进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从最基础的电阻、电容、电感,到复杂的集成电路,每一步的衔接都显得非常自然,读者不会有突然冒出新概念而感到迷茫的情况。而且,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参数的区分也做了详尽的辨析,比如电容的ESR和ESL,这些参数在高速电路设计中至关重要,但往往在初级读物中被一带而过,这本书却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检测方法,体现了作者对电子技术深层次的理解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
评分说实话,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在“应用”层面给出的指导,这一点上,它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入门手册”范畴。很多元器件手册只是罗列参数,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比如在讲解运放的使用时,它没有止步于介绍符号和基本公式,而是通过几个典型的应用电路——从简单的滤波到复杂的信号调理——来展示不同参数的运放如何影响最终电路的性能。这种通过实例反推参数选择的方法,对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非常有益。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方式,比如在选择继电器或光耦时,除了常规的电压电流要求外,还提到了关于隔离性、寿命衰减等更深层次的考虑因素。这使得我对“选型”这件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根据数据表来凑数,而是真正理解了元器件在特定应用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希望提升到工程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非常宝贵的,它培养的是一种系统的、考虑周全的设计习惯。
评分这本《图解元器件识别、检测与应用》真是把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得相当到位。我作为一个电子工程领域的初学者,常常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元器件时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那些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电阻、电容,靠文字描述根本无法建立直观印象。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的“图解”部分,简直是救星!清晰的实物照片配合详细的引脚定义和标记说明,让我终于能快速区分不同封装的元器件,不再把贴片电阻和普通电阻搞混。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只是教你“认识”,还深入讲解了如何进行初步的检测。它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经验技巧,比如如何通过万用表的档位快速判断一个元器件的大致功能和好坏,这些都是书本上很少会详细提及的“江湖经验”。特别是针对一些容易损坏的元器件,比如电解电容的漏液迹象、晶体管的极性判断,都有配图说明,读起来非常踏实,感觉就像身边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教一样。我对其中关于故障排查那几章印象深刻,它不是孤立地介绍元器件,而是将检测方法融入到实际电路分析的场景中,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电路故障分析的信心和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偏向数字电路和嵌入式系统的学习者,我一度认为模拟元器件的知识对我来说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在讲解电源管理芯片(如LDO和DC-DC转换器)的那几章,让我意识到,再强大的数字逻辑,也离不开稳定可靠的模拟前端供电。书中对这些电源元器件的噪声抑制能力、瞬态响应的图示分析,清晰地展示了电源设计中的陷阱。特别是针对纹波和噪声的检测部分,它不仅给出了理论值,还展示了在示波器上如何捕捉到这些肉眼不可见的信号失真,并提供了优化的电路结构建议。这对我后续设计微控制器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以前我总以为只要选对了主芯片就万事大吉,现在才明白,系统的可靠性往往取决于那些最不起眼的基础元器件和它们的正确应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数字和模拟之间的壁垒,强调了整体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