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
定价:168.00元
售价:117.6元,便宜50.4元,折扣70
作者:李琰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30458056
字数:
页码:5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并在其基础之上提炼出个性特征、形式多样且文化内涵丰富的“门”与“窗”为核心撰写而成的。书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门窗的演进、分类、基本结构及封建礼制文化等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也展示出传统民居的材料应用、制作工艺、图案内涵、色彩运用、风俗习惯和审美价值等诸多信息。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人文、艺术和民俗等多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适合用于爱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以及居住民俗文化的人士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希望此书能引起全社会和更多仁人志士的关注,并积极地参与保护先祖们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
李琰君,男,汉族,1962年6月生,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人。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2011年毕业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现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担任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陕南传统民居考察》《中国户县农民画史略》《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李琰君色彩写生画集》等7部专著,其中部分书籍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陕西省图书馆等收藏。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3篇,专业学术论文集收录5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获得陕西省人民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等。
前言
导论
章 陕西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人文概况与传统民居门窗沿革
节 自然环境与人文概况
第二节 传统民居与门窗基本形制
第三节 传统民居门窗的释义与沿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的类型与结构
节 门窗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门窗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门窗的材质应用
第四节 门窗构件与装饰营造
第五节 门窗与建筑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制作工艺与技术
节 门窗制作技术、标准与常规工具
第二节 门窗雕刻的工艺与流程
第三节 门窗受力结构与安装规范
第四节 影响民居门窗形式的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与内涵的体现
节 门的文化内涵体现
第二节 窗的文化内涵体现
第三节 门窗图案形式与题材内容的体现
第四节 门窗的审美价值体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区域性文化特色分析
节 区域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差异
第二节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与省外相邻地区的异同性比较
第三节 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门窗形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环境营造与文化活动
节 传统民居中非物质文化现象及其作用
第二节 区域性传统民居营造习俗
第三节 区域性民居审美观念与特色体现
第四节 传统民居内环境与地域文化现象
第五节 居住环境中非物质文化活动列举
第六节 衣食住行、劳作工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院落空间与门窗形态关系的实例列举
节 大型院落空间与门窗形制
第二节 中小型院落空间与门窗形制
第三节 窑洞型院落空间与门窗形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遗存现状调查及传承保护的价值意义
节 传统民居文化遗存现状调查
第二节 民居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措施
第三节 民居文化遗存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第四节 民居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意义
第五节 具有典型性的传承案例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成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次翻开这本关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的著作,我便被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看似朴素的建筑构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书中详尽的图文资料,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关中庭院之中。我惊叹于门窗上那些精美的雕刻,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族荣耀的铭记,以及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那些龙凤、祥云、花草纹样,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诉说着古人对天地人和谐共处的追求。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等级民居门窗风格的细致区分,也让我对关中地区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平原地区的门窗更显大气开阔,而山区则更加注重实用和防御。这种对比分析,让知识变得鲜活立体,而非枯燥的理论堆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门窗演变过程的梳理,它勾勒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脉络,展现了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创新。那些关于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肃然起敬。整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评分捧读这本关于关中传统民居门窗的专著,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木石构建的、充满了故事与情感的地下宝藏。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腻,将门窗从简单的建筑构件提升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门窗的类型学划分,严谨而系统,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门窗雕刻题材的深入解读,那些承载着吉祥寓意、历史典故、甚至神话传说的图案,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载体。作者通过对这些纹饰的考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无论是对“福”字的变体运用,还是对花鸟鱼虫的精妙描绘,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象征主义传统。此外,本书对于门窗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新春时节的窗花剪纸,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婚礼上的喜庆门饰,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祝福。这些细节之处,都反映了门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书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充满了生活气息,它让我在仰望这些古老建筑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跳动着的、鲜活的生命脉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关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的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彻底颠覆了我对“门窗”这一概念的认知。在此之前,我只认为它们是建筑的附属品,是采光通风的工具。然而,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才意识到,门窗在关中传统民居中扮演着更为核心的角色,它们是家庭的“脸面”,是社区的“纽带”,更是文化传承的“信物”。作者对于门窗材质、色彩、造型与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之间关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厚重的木质门窗既能抵御寒冬,又能带来温润的质感,而简洁的窗棂则巧妙地引入光线,同时又不失私密性。书中对不同地区门窗细微差异的对比,如秦岭北麓与渭河平原的差异,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研究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关于门窗所承载的家族伦理、邻里关系、甚至民间信仰的论述,都极富洞察力。那些关于“门当户对”的习俗,以及窗户大小与家庭成员数量的关系,都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学术深度又不乏人文关怀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传统建筑中蕴藏的无穷魅力。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关中民居门窗文化的书,仿佛踏上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文化寻根之旅。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建筑细节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却触及了如此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作者通过对门窗这一载体的深入剖析,巧妙地串联起了居住者的人生轨迹、家族的兴衰变迁,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书中对门窗不同形制所蕴含的等级观念、礼仪规范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例如,不同官阶、不同身份的家庭,在门窗的尺寸、材质、装饰上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这是一种无声的社会语言。同时,作者还结合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地方志文献,使得研究充满了人情味。那些关于门窗与节庆习俗、婚丧嫁娶、神话传说之间关联的描述,让冰冷的建筑元素瞬间有了温度。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门神”和“窗花”的章节,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人们祈求平安、驱邪避凶的信仰载体。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解读,我仿佛能听到古人低语的祈愿,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关中传统民居的物质形态,更挖掘了其背后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关于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的著作。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探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门窗在不同社会阶层中象征意义的区分。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优劣,更是关于身份、地位和品味的体现。那些精雕细琢、材质考究的门窗,无疑是显赫家族的标志,而朴实无华的木质门窗,则勾勒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图景。书中对于门窗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联系,也让我深受启发。例如,对“阴阳”概念在门窗设计中的体现,对“天人合一”思想在装饰纹样上的流露,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不同地区门窗在采光、通风、采暖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这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体现,更是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深刻适应。这些细节的阐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生命力,以及它们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门窗,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的重要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