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 2006

中国文化遗产 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化遗产
  • 历史
  • 文物
  • 古迹
  • 民俗
  • 艺术
  • 中国
  • 2006
  • 图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9403
商品编码:2972941606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遗产 2006

:320.00元

售价:217.6元,便宜102.4元,折扣68

作者:《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010194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1.92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我国“文化遗产日”掀起保护文化遗产宣传热潮之际,我国部《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的编辑出版,旨在分阶段地展示我国多元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的全貌,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和社会各界在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巨大成就,唤起全社会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珍惜,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是对过去一年中,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和重要活动的比较全面的纪录,也是对截止到2005年我国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资料汇集。

目录

国家主席胡致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贺辞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摘录)


篇 总论
章 综述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中国文化遗产
第二章 世界遗产组织与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中国世界遗产事业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体制概述
第三章 政策法规
年国务院相关文件摘编
人讲话摘编
政策法规
相关国际公约
第四章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回顾
第五章 中国文化遗产工作地方报告
福建省泉州市文化遗产报告
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报告
第二篇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序)
章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第二章 中国文化遗产
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人物纪略
第三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序)
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第二章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华
第三章 中国传统节日
汉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节日
第四篇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序)
章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建设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长江三峡工程考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
《西安宣言》——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新准则
历史文化名城:如何面对历史和文化
第二章 博物馆事业
综合性博物馆
专题博物馆
第三章 文化遗产学术动态
文化遗产学术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点
文化遗产著作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第四章 文化遗产机构与宣传
文化遗产机构
文化遗产宣传
第五章 中国文化遗产纪录片解说词
肇建紫禁城(节选)
隋唐山水画(节选)
承德避暑山庄
中华民族的摇篮(节选)
陶器伊始(节选)
神奇的天门山
第五篇 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与保护
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与保护(序)
章 香港文化遗产与保护
香港文化遗产
香港文化遗产保护
香港博物馆
第二章 澳门文化遗产与保护
澳门文化遗产
澳门文化遗产保护
澳门博物馆
第三章 台湾文化遗产与保护
台湾文化资产
台湾文化资产保护
台湾博物馆
第六篇 中国文化遗产大事记
附 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的识别和申报程序
世界遗产名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范本
索引
青少年阅读索引
分类索引
关键词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文化遗产 2006:一部视觉与文字交织的时代画卷 《中国文化遗产 2006》是一部精心编撰、图文并茂的专题性图书,旨在全面记录并深入解读2006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辉煌成就、重大事件以及深远意义。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清单,而是力求通过精美的摄影作品、详实的史料考证、独到的专家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时代画卷,勾勒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一、 视觉盛宴:定格历史瞬间,诉说千年故事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视觉呈现。大量高品质的摄影作品贯穿全书,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捕捉到文化遗产最动人、最真实的一面。从巍峨壮丽的长城,到神秘莫测的故宫,从宁静古朴的江南水乡,到苍凉壮阔的戈壁遗址,从精湛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到古老智慧的传统民俗活动,本书的图片库覆盖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各类珍贵遗产。 摄影师们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不仅仅拍摄了文物的静美,更捕捉到了它们背后的生命力。例如,在描绘古建筑的篇章中,可能出现的不仅仅是宏伟的鸟瞰图,还会有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的斑驳光影,或是老匠人指尖在木雕上游走的细腻纹理。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则可能捕捉到艺人在传承技艺时专注的神情,或是观众在欣赏表演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画面,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让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度与脉搏。 同时,本书在视觉呈现上注重整体的艺术美感和叙事性。通过合理的版式设计和色彩搭配,图片与文字相互辉映,共同构建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每一页都如同一个微型的展览,让读者在指尖翻阅中,完成一次跨越地域与时代的文化巡礼。 二、 内容深度:事件梳理,专家解读,多角度透视 《中国文化遗产 2006》的核心内容,在于对2006年度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深入的解读。这包括但不限于: 重大遗产发现与发掘: 2006年,中国在考古发掘领域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书中将详细介绍新发现的重要遗址、墓葬、器物,并邀请考古学家对其价值、年代、文化内涵进行权威解读,揭示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遗产保护的政策与实践: 2006年,中国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出台了哪些新的政策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又有哪些创新性的保护措施得到推广?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政策的背景、目标以及在各地的具体实践案例,分析其对文化遗产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 世界遗产申报与动态: 2006年,中国有哪些新的世界遗产项目被成功申报?或是哪些已有的世界遗产项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书将回顾这些过程,介绍申报项目的独特价值,并展望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06年,在抢救、整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哪些重要的进展?书中可能聚焦于某些代表性的项目,如传统戏曲、民间工艺、传统医药等,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这些活态遗产的生命力与创新发展。 文化遗产的公众参与与教育: 2006年,在推动文化遗产的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活动和项目?本书将介绍相关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以及媒体在传播文化遗产价值方面的作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 挑战与未来展望: 任何发展都伴随着挑战。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面临哪些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本书将不回避这些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与探讨。 为了保证内容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本书邀请了众多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这些专家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史、文物保护学等多个学科。他们的文章,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相关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信息。 三、 深度思考:传承与创新,连接过去与未来 《中国文化遗产 2006》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性的图书,更是一次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度思考。它引导读者去理解: 文化遗产的本质意义: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历史智慧、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更是塑造民族认同、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石。 “保护”的内涵与外延: 保护并非简单的“封存”或“修复”,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着科学的修复技术、合理的利用开发、有效的传承传播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保护”的多重维度。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书中会探讨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理念与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生机,让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功能与价值。 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与推广,能够增进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读者价值:一部触手可及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中国文化遗产 2006》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读物。 增长知识: 本书提供了丰富而权威的文化遗产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以及当代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 拓展视野: 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深入的解读,读者可以“亲临”祖国各地,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激发情感: 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与珍贵文化遗产,能够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启发思考: 书中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探讨,能够引发读者对文化、历史、时代发展的思考,理解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实用价值: 对于对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历史、旅游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本书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研究线索。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遗产 2006》是一部集艺术性、学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重量级图书。它以2006年为坐标,串联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用影像与文字的力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它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国文化、热爱中华文明的读者珍藏与品读的传世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饱满,细节丰富,每一张都能让人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建筑细节的特写,比如斗拱的结构、屋檐的雕饰,这些看似微小的部分,却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文字部分同样精彩,它并非冗长的学术论文,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代生活方式的描写,从衣食住行到节日习俗,都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生动而真实的想象。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它让我们看到,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评分

这本《中国文化遗产 2006》简直是一部关于“守护”的史诗。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是“遗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感到震撼。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那些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都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最有力的记录和展现。我看到了老艺人脸上饱经风霜的痕迹,听到了他们讲述传承中的艰辛与执着。书中对一些考古发掘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在艰苦条件下,考古学家们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发掘、修复、保存文物的,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遗产并非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死物,它们是鲜活的、是流动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珍视、去传承的。它传递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评分

翻阅这本书,总会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你讲述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从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古代遗址,到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品,这本书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文化奇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科技的部分,那些看似朴素的设计,背后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比如水利工程、天文观测等等,都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同时,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文化特点的细致区分,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历经千年演变,融合了各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陈列知识,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那些深厚的文化信息。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视觉盛宴,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那精美的排版和高清的图片深深吸引。我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文字描述总是显得有些空洞和抽象,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个时光的窗口,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一一呈现在眼前。无论是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还是巧夺天工的玉器石雕,亦或是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古代文献,书中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进行了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丝绸之路的部分,那些古老的商队、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不同文明的交融,仿佛触手可及。书中的文字并不枯燥,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它们如同画龙点睛一般,为那些冰冷的文物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渴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书。它所展现的中国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我尤其为书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部分感到震撼。那些传世的经典,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书中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当代的视角,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欣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并非早已凝固,而是在不断地流变和发展中,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留给后代,更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找到文化的根脉。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