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漢語新詞詞典(2005-2010)
: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王均熙
齣版社: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主要收錄2006年至2010年7月産生的新詞新義,少數條目産生於2005年,考慮到語文工具書的實用性,本書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詞目後附書證,以滿足讀者查閱的需要,也便於其他辭書在修訂時考慮補收。本書共收條目約2000條。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後記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漢語專業。多年來從事辭書編募工作及現代漢語,方言等語言研究,曾參與中國重點科研項目《漢語大詞典》的撰稿與編輯工作。主要專著有《漢語新詞詞典》《簡明漢語新詞詞典》《新世紀漢語新詞詞典》等。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詞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畢竟詞典的編纂是個浩大的工程,要涵蓋五年間的變遷,難度極大。但當我真正開始使用後,那種被擊中的感覺非常強烈。它最大的特點,在我看來,在於其專業性與包容性的完美平衡。它沒有陷入對一些純粹的網絡低俗詞匯的過度追捧,而是審慎地挑選瞭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結構性新詞。例如,對於一些帶有政治或經濟改革色彩的新詞匯,它的解釋非常審慎和嚴謹,絕非敷衍瞭事。我曾對照著查閱過好幾個專業領域的名詞,發現它的引證和例句都相當得體,沒有齣現“生硬嫁接”的尷尬。這種嚴謹的態度,讓這本書遠超瞭一般的“網絡熱詞匯編”,更像是一部嚴肅的語言學研究參考書。對於需要進行當代漢語研究的年輕學生來說,這本工具書的參考價值幾乎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瞭一個可信賴的基準綫。
評分對於一個深度沉浸在內容創作領域的人來說,語言的準確性是我的生命綫。在使用《漢語新詞詞典(2005-2010)》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對詞義的“細微差彆”的把握。很多新詞的含義是流動的,一個詞在2005年和2010年的側重點可能完全不同。這本書似乎捕捉到瞭這種動態的演變過程。比如,一些與“綠色”、“環保”相關的詞匯,在初期可能隻是一個口號式的錶達,但到瞭後期,詞義中逐漸融入瞭更多的政策細節和行業標準。詞典中對這些細微差彆的標注,幫我避免瞭在寫作中齣現“詞不達意”的窘境。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外來語的音譯和意譯的規範性梳理。在那個時期,大量源自英文的專業術語湧入,如何使用最恰當的中文錶達,一直是業界爭論的焦點。這本書提供的參考框架,極大地簡化瞭我的工作流程,讓我能夠更專注於內容本身,而不是為詞語的準確性而糾結。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偶爾也會感到一絲對當下語言發展的“脫節感”,但這恰恰證明瞭這本書的時效性和曆史定格的價值。它的價值在於精確地切斷瞭時間軸,聚焦於那五年。與現在層齣不窮的“網絡熱詞月度報告”不同,這本書的篇幅和深度,提供瞭結構性的理解,而非碎片化的信息堆砌。我對它在處理那些具有明顯時代烙印的俚語時的態度非常贊賞——既不迴避,也不濫用。例如,一些關於新型工作模式或新興消費群體的錶達,詞典都給予瞭恰如其分的描述,既保留瞭當時的語感,又保持瞭學術的客觀性。這本書就像一個精準的“快照”,完美凍結瞭2005到2010年間漢語的活力脈搏,對於想理解當代中國發展軌跡的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且不可替代的語言學入口。
評分這部《漢語新詞詞典(2005-2010)》的齣版,簡直是為我這樣熱衷於追趕語言潮流的人士量身定做的一份珍貴禮物。我記得那幾年,互聯網爆炸式發展,各種網絡熱詞、社會新現象層齣不窮,很多詞匯冒齣來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在用,但我自己卻常常抓瞎,不知道它們的準確含義和使用語境。去查閱傳統的詞典,那些陳舊的解釋根本跟不上時代的速度。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盞明燈,及時地照亮瞭那個特定時期的語言圖景。我尤其欣賞它對那些技術術語的收錄和精準定義。比如,像“微博”、“團購”這些在當時迅速普及的詞匯,它不僅給齣瞭清晰的釋義,還往往會附帶上這個詞匯的社會文化背景,讓我明白這些詞匯是如何從一個小圈子的行話,一躍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它不僅是詞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那個五年間社會變遷的語言側影。每次翻閱,都能喚起我對那個時代深刻的記憶,那份鮮活感和煙火氣,是任何靜態的曆史資料都無法比擬的。我強烈推薦給所有關心當代漢語動態發展的學者和普通愛好者。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時間膠囊”般的體驗。當我翻開它,仿佛被直接拉迴瞭那個充滿變革與不確定性的年代。那五年,社會結構、消費模式、人際交往方式都在經曆劇烈的重塑,而語言正是這一切變化的晴雨錶。這本書收錄的詞匯,與其說是新詞,不如說是那個時代社會心理和集體記憶的切片。我記得當時某類特定群體流行的黑話或簡稱,在其他任何正規齣版物中都無處尋覓,但在這本詞典裏,它們被清晰地記錄下來,並配上瞭適度的解釋,沒有過度渲染其獵奇性,而是將其置於社會語境中進行考察。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記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說什麼”,更記錄瞭“為什麼這麼說”。對於曆史學傢或社會學研究者而言,它無疑是一份珍貴且極具生命力的第一手語料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