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跨文化对话 34辑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乐黛云,钱林森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08054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乐黛云、李比雄主编的《跨文化对话(34辑)》由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院与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并列入法国夏尔-雷奥波·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面向未来的文化间文库,本期主题——纪念汤一介先生专刊,通过汤先生生前的七次讲话和诸多学者的回忆文章,凸显汤先生的学术价值和人格魅力。本期还有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庆典系列文章,对汉语言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做一深入的回顾与反思。沿着当前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空前发展的思路,本期第二次特别推出在跨文化研究方法论方面卓有贡献的“侨易学圆桌笔谈”。另外,“与城邦”的专题文章和对古文化的探源等多是开新之作,值得阅读。
卷首语
沉痛悼念本刊创始人之一——汤一介先生
汤一介先生后的七次讲话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与时代精神 
汤一介先生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竞德业·顺自然·除无明
汤一介先生墓前讲话
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庆典
主持人语
在庆祝南京大学文学院成立1 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南京大学文学院建院1 0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中西与古今:一个中文系教师的零星思考
向面对世界的自绝者脱帽致敬
圆桌笔谈:侨易学讨论(II)
主持人语
侨易学的开创与中国学术的主体自觉
世界文学的侨易格局
精神的政治经济社会史
侨易学与国际政治
侨易学视角下的近代在华传教士
关于侨易辩证关系的断想
与城邦
主持人语
拜伦《唐璜》中的与城邦 
父慈的艰辛与动人:论曾国藩的《教子书》
清民变局中的政治儒生与国运情怀
“竹林内外”的个人与国家想象 
对话与访谈
莫迪亚诺:巴黎德占时期“记忆”艺术及其现代书写意义
莫迪亚诺:写作就是无休止的开始
古文化探源
象太一之容——从吠陀典探华夏上古宗教源流
说东道西
师生之间:解释学与读书人的虚心切己之道
“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实践
要籍时评
天之律——朱载堉与《律历融通》思想初探
信息窗
本刊主编乐黛云教授、执行主编钱林森教授获
“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 
作者简介
赠书鸣谢
《跨文化对话 34辑》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对它浓厚的兴趣。在如今这个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必然趋势,而如何在这种碰撞中求同存异,实现真正的理解与对话,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跨文化对话的深层奥秘。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沟通习惯的差异?又或者,它会提供一些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来帮助我们跨越文化鸿沟,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沟通桥梁?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触及本质,给予读者更具启发性的思考。 我也对作者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充满了好奇。是会以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还是会聚焦于微观的个体经验?是会以严谨的学术笔触展开,还是会以生动的故事性来吸引读者?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风格,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知识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 此外,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伴随着误解和冲突。《跨文化对话 34辑》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误解的根源,并提供化解冲突的思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如何更巧妙地处理那些棘手的文化差异,从而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合作关系和人际交往。 总而言之,《跨文化对话 34辑》在我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我渴望它能成为我探索多元文化世界的一把钥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评分刚拿到《跨文化对话 34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它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让人一看就心生好感。书页的触感也很舒适,印刷清晰,文字大小适中,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其“对话”这个关键词。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真正的对话并非易事,它需要双方的耐心、尊重和开放的心态。我希望这本《跨文化对话 34辑》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跨文化对话的深刻见解和指导。 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场“对话”的。是通过采访、案例分析,还是理论梳理?它是否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的文化,还是聚焦于某几个具体的文化领域?我希望它能够展示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及在对话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另外,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很多时候,文化误解并非源于恶意,而是缺乏对差异的认知。我希望通过阅读《跨文化对话 34辑》,我能够学会如何识别和理解那些潜在的文化信号,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我对《跨文化对话 34辑》充满了期待。它给我一种能够拓展视野、深化理解的感觉,相信它能够成为我在探索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评分这本《跨文化对话 34辑》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就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而又现代的韵味扑面而来,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书香萦绕鼻尖,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沉静的阅读氛围。 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深感兴趣,总觉得每一次深入的理解,都是一次自我边界的拓展。而这本书,从书名上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期待。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流于表面地罗列文化差异,而是似乎要深入到对话的本质,去探究那些塑造我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层根源。 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的。跨文化交流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那种不带偏见、尊重差异的姿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一些作者独到的观察视角,来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同一个世界,又是如何通过沟通来弥合分歧,甚至激发出新的灵感。 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毕竟,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也只是纸上谈兵。《跨文化对话 34辑》是否能教会我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团队协作,甚至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交流时,更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是否能提供一些沟通技巧,或者一些避免文化冲突的策略?这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方面。 总而言之,对于《跨文化对话 34辑》,我的期望值很高。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理解更多元的视角。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让我对“世界公民”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拿到《跨文化对话 34辑》的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思想碰撞的火花。它的设计风格简洁而又不失力量,散发出一种内敛的智慧感。书本拿在手中,有着恰到好处的分量,预示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理解源于深入的对话,而跨文化的对话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心灵的沟通,是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我非常期待《跨文化对话 34辑》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不同文化的大门,让我能够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处理文化中的微妙之处。那些看不见的习俗、不易察觉的肢体语言、以及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达背后的文化密码,往往是造成误解的根源。我希望作者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深入探索这些细节,并给出一些令人豁然开朗的解读。 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无论是在工作场合与国际同事沟通,还是在旅行中与当地人交流,抑或是仅仅在网络上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互动,《跨文化对话 34辑》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锦囊妙计”,让我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跨文化场景? 从书名来看,《跨文化对话 34辑》似乎暗示着一种持续的、不断深入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提供一种静态的文化知识,更能激发我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跨文化对话 34辑》这本书,刚一入手就给我一种别样的感觉。它的封面设计独具匠心,色彩搭配既有冲击力又不失和谐,仿佛在诉说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书本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可靠而充实的感觉。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是否能够真正引领我进入“对话”的核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关于不同文化的介绍,但真正理解和建立有效的对话,却是一门更深的学问。我希望《跨文化对话 34辑》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跳出刻板印象,去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 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这场“对话”的。是通过深入的访谈,还是通过精妙的案例分析?它是否会涉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历史渊源,还是会聚焦于当今世界格局下的文化互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与挑战。 再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培养我更加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很多时候,文化差异并非显而易见,而是潜藏在细微之处。《跨文化对话 34辑》是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捕捉这些信号,如何去理解那些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建立起更加真诚的连接? 总而言之,我对《跨文化对话 34辑》抱有很高的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化世界,去与那些曾经遥远的面孔进行心灵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