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洋画报
  • 图说乐人事
  • 中国近现代音乐
  • 图像史
  • 音乐史
  • 文化史
  • 历史
  • 老照片
  • 民国
  • 上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
ISBN:9787556601899
商品编码:2973408151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 作者:编者:张静蔚|总主编:洛秦
  • 定价:88
  •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55660189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7

内容提要

张静蔚编注的《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是以《 北洋画报》上发表的图片为素材,选取与音乐有关的 500多幅图片编辑而成的。《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 7日在天津创刊,至1937年7月29日停止出版,先后出 版了1587期。本书所选其中所刊登的音乐图片,交织 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音乐画卷。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的音乐活动,提供了丰富而真实 材料,有充分的史料价值。
    

目录

代序:音乐图像研究作为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个新视角
前言
**辑 音乐教育与艺术活动(中、小、幼)
第二辑 音乐教育与艺术活动(大、专)
第三辑 “明月”
第四辑 音乐歌舞表演
第五辑 民族音乐
第六辑 音乐家
第七辑 其他图片和音乐短论
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图景:从民乐复兴到先锋探索 本书旨在勾勒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在社会剧变、文化碰撞与技术革新下的多元面貌与深刻转型。我们避开对某一特定出版物或图像资料的直接解读,而是从宏观的历史进程和艺术思潮出发,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音乐图景。 第一部分:西风东渐与新音乐的萌芽(约1900-1937)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与“救亡图存”思潮下,西方音乐观念与体系如何冲击并逐渐渗透中国传统音乐结构。重点分析了“新乐”的兴起,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的建立、军乐在国家构建中的角色,以及合唱运动的初步发展。 教育体系的重塑: 详细考察了蔡元培、萧友梅等先驱者如何在教育领域推行五线谱、和声学等西方音乐理论,以及这种引入如何服务于“国民乐”的构建目标。我们关注早期音乐学者的田野调查,他们试图在记录传统音乐的同时,用新的框架去理解和整理它们。 民族主义的旋律: 探讨了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音乐如何被赋予强烈的政治使命。从早期的爱国歌曲到新兴的左翼音乐思潮,音乐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是成为凝聚人心、传播思想的强大工具。例如,对早期合唱作品中使用的民间素材与西方和声技法的结合方式进行分析。 传统音乐的焦虑与应对: 分析了在“废乐”思潮和西方音乐强势进入的双重压力下,传统戏曲、说唱等音乐形式所经历的阵痛与自我革新。我们审视了江南丝竹、昆曲等流派在这一时期的记录与流变,以及部分音乐家试图用西方记谱法抢救和记录濒危曲目的努力。 第二部分:战争年代与革命叙事的主导(约1937-1949)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音乐进入了一个高度政治化、叙事化的阶段。本部分将集中展现音乐如何成为宣传、鼓舞士气和记录时代苦难的直接载体。 延安文艺的灯塔效应: 深入剖析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在音乐创作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了秧歌剧的成熟,它如何将传统民歌形式与革命主题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贴近民众又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音乐剧形式。对《黄河大合唱》等里程碑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语言及其社会反响进行细致梳理,分析其如何确立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典范。 城市音乐的暗流: 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内的音乐生态也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商业流行音乐(如“时代曲”)在市民阶层中依然流行,反映了都市人群对日常情感和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地下音乐工作者在严酷环境下进行的音乐活动,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设与“十七年”的规划(约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事业被纳入国家建设的宏大规划之中。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苏联模式的影响、民族音乐的“集成创新”以及音乐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作用。 学习与移植: 详细考察了苏联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对中国音乐教育和创作的深远影响。重点分析了如何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应用于音乐,以及由此催生出的交响乐、大型声乐套曲等体裁的发展。 “民族化”的探索与实践: 在确立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同时,中央对“民族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节讨论了作曲家们如何从各地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并使用西方复调、配器技术将其“提炼”和“加工”。例如,对一些广为流传的“新民歌”的创作手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平衡策略。 歌剧的开端与本土化尝试: 分析了中国第一批大型民族歌剧的诞生,如《白毛女》等作品,它们如何借鉴了西方歌剧的结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和民歌元素,试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道路。 第四部分:文化阵痛与音乐的沉寂与复苏(约1966-1978及以后)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和交流受到严重限制,但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样板戏”的极简主义与符号学: 集中分析了“样板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如何通过高度凝练的音乐语言、程式化的表演和对传统元素的极端简化与符号化使用,达到政治宣传的最大效力。这不仅是音乐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也体现了特定时期对音乐表现力范围的压缩。 拨乱反正与新思潮的涌动(1970年代末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音乐界迎来了巨大的解放和变革。本部分聚焦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恢复,大量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的涌入对本土音乐人产生的巨大冲击。 先锋的萌芽: 探讨了在古典音乐领域,新一代作曲家如何开始挣脱既有的教条,大胆引入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如序列主义、噪音音乐等),试图在“中国性”与“世界性”之间开辟新的对话空间。对80年代新兴的先锋音乐团体及其探索进行概述。 流行音乐的爆炸性增长: 简要回顾了自80年代中期以来,港台流行音乐对大陆市场的冲击,以及本土流行音乐(从校园民谣到摇滚乐的兴起)如何从模仿走向自主创作,最终形塑了今日多元化的音乐格局。 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框架,展现中国近现代音乐在政治、社会、技术等多重力量作用下,所经历的挣扎、吸收、融合与突破的复杂历程。它不是对某一具体图像的描述,而是对支撑这些图像背后的音乐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人”这个核心元素的关注。尽管涉及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但贯穿全书始终的,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个体命运的刻画。那些被定格在画面中的笑脸、忧愁、期待或是迷茫,都被赋予了具体的血肉和呼吸。作者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能力,能够洞察到这些人物在按下快门那一瞬间内心的真实波动。书中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侧写,尤其令人动容,他们不再是历史长河中模糊的背景,而是成为了有名字、有故事的鲜活存在。这种对“人情味”的坚守,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温暖而富有同理心,它提醒着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生选择编织而成的,而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或抽象概念。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其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深沉所打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用宏大的理论去框架一切,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口述”的平易近人的笔调,带领读者慢悠悠地穿梭于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片段之中。这种叙事方式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将历史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将其还原成无数个鲜活的、带有烟火气的瞬间。每一个章节的转换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割裂感,仿佛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每一个故事的切入点都十分巧妙,总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引申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心态。读完一节,总会让人忍不住合上书卷,沉思片刻,回味那种意犹未尽的韵味,而不是匆匆翻到下一页去追求情节的推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扎实的质感,仿佛直接从历史的尘埃里捞出来一般。封面上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选择上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工整,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流畅感。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让人惊喜,那些跨越了百年光阴的影像,即便是细微的线条和人物的面部表情,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尤其是那些老照片的黑白灰层次过渡,处理得非常到位,没有出现常见的糊版或者墨迹扩散的现象,这对于一本侧重于“图说”的读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每张图片的注释和编排,都看得出编辑团队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考证和梳理,使得阅读体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探索。这本书的开本也设计得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方便翻阅,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非常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评分

从整体的学术价值和资料的翔实程度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被反复研读的参考宝典。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更在于其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交叉验证的严谨性。在引用和注释方面,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那些看似寻常的图片背后,都有着详尽的出处考证和文献支撑,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图像数据库,同时又以极富启发性的文字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而富有张力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特定历史时期视觉文化史脉络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高质量的切入点。它不仅解答了许多疑惑,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在图像学分析上的深度,绝对超出了我预期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图片,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精度的“图像解码”。每一张图片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解剖”,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在普通人眼中容易忽略的符号学意义——比如人物的着装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某个器物摆放的位置如何暗喻了权力关系的微妙变化,乃至是光影的运用如何烘托出特定场景的情绪张力。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细节的重建和质疑中去。这种“侦探式”的阅读过程,让一本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史料汇编,变得无比生动和引人入胜,大大拓宽了我对视觉文化研究的认知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