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中国兵器文化研究丛书
定价:39.00元
作者:程建虎,于孟晨,王凌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4125571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兵器在其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兵器改变了人类生活,人类的想像则决定了兵器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方式。《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中国兵器文化研究丛书》以文体为分类依据,分别从诗歌、散文、词、曲、小说等不同文类作品中梳理兵器意象的书写痕迹,探寻文学兵器与现实兵器之间的关联,以及兵器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功能。
目录
绪论 兵器意象的文学书写
第-节 文学作品中的兵器分类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兵器描写的特点
第三节 兵器在文学作品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
章 文学大宗与兵器渊薮:诗歌中的兵器
节 《诗经》中的兵器概述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兵器
第三节 诗中的盛世兵中的王者——唐诗与剑
第二章 辞赋与中国兵器文化
节 辞赋家与兵器
第二节 先唐辞赋中兵器的分类和特点
第三节 先唐辞赋中兵器的文学内涵与文学功能
第四节 先唐辞赋与兵器文化小析——以张衡《二京赋》为样本
第三章 战争写实与英雄想象:宋词中的兵器
节 宋词中的兵器概述
第二节 战争写实:宋词中的战争书写
第三节 英雄想象:宋词中的文学虚构
第四章 诸侯力政与百家论辩:诸子散文中的兵器
节 《论语》中的兵器
第二节 《墨子》中的兵器
第三节 《韩非子》中的兵器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兵器
节 《搜神记》中的兵器
第二节 唐传奇中的兵器
第三节 《聊斋志异》中的兵器
第六章 白话小说中的兵器
节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
第二节 《三侠五义》中的兵器
第三节 《水浒传》中的兵器
第七章 戏曲与兵器
节 忠义与勇猛的化身:《单刀会》中的兵器文化
第二节 论《宝剑记》改刀为剑之因由及剑的三重功能
第三节 《尉迟恭单鞭夺槊》中的“鞭”“槊”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中国兵器文化研究丛书》:
  唐开元年间有公孙氏,剑舞灵动堪绝,唐大历二年(767年)十月十九日大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意气风发地赞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起舞时如雷霆震怒,收舞时似江海清光,剑光闪闪如后羿射落了九日,舞姿翩翩似天神驾龙游飞。就连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诗人在字里行间也难以掩饰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惊艳,可想而知那舞动的场面是多么动人与震撼,公孙大娘自然不愧为开元剑舞人。司空图也赋诗一首来进一步认证:叫娄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吾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剑器》)更相传当年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表演而有所领悟,茅塞顿开,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有了”草圣“之名。公孙大娘的剑舞连接了唐时的两大文化高峰,即”草圣“张旭的绝妙丹青,”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唱。就算隔着两千年的光阴,也依旧可以感受到公孙大娘的剑舞是多么豪迈洒脱、气势高昂,山色都为之沮丧,天地也为之低昂。
  提起唐时的剑舞,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裴曼将军,唐文宗时,裴旻舞剑、李白诗歌、张旭狂草被称为”唐三绝“。可是裴将军的剑舞和公孙大娘相比大概是有很大不同了,这一点我们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来。诗人王维曾作诗一首赠予裴曼将军:“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字字句句写出裴将军的骁勇善战,夸其惊为天人。唐时的又一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曾有诗赠予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将军临八荒,炬赫耀英材。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似乎裴将军的剑舞不仅仅是“舞”而且还是“武”,不但可以表演,还可以上阵杀敌,使敌人闻风丧胆,落荒而逃,只落得个“相呼归去来”。即使我们现在已经没办法欣赏裴旻将军的剑舞了,可是单从李白诗歌和张旭狂草大概也可想象到其剑舞的精妙绝伦。
  巧的是我们的两位剑舞大师似乎都和诗人、书法家有缘,或许正是如此,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才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何其幸运生活在了那个诗歌与书法都称绝的时代。
  在唐时,诗人们也流行以剑赠友,为祝福,为勉励,也为歌颂。此外,剑更是随身而配的器物,脱而相赠,见剑如人,更传达了一种深厚的情义。李白描写脱剑赠友的诗便有好几首,在《陈情赠友人》中便有“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的句子,《赠易秀才》中也有“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送麴十少府>>里亦有“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艰难此为别,惆怅一何深”之语。至于在《游敬亭寄崔侍御(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寄崔侍御)》里,“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就更见友人间重诺重情的关系。“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李白《赠崔侍御>>),“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李白《赠张相镐二首》),诗人勉励友人,男儿自当壮志在胸,志在四方。“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诗人以剑入诗,歌颂友人,将军的威风凛凛、浩然正气在诗中长存。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时总是伴着一股愁绪,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总有那么一份感伤萦绕在心头。对于诗人来说,送别好的礼物就是诗歌。李白有首以剑人诗送别友人之作,叫《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知道友人被贬澧州,诗人心里也是难过不舍,特意陪着友人在临行前的晚上大醉一回,盼一醉解千愁。大概千年前的某个夜晚,偌大的洞庭湖水面上一叶小舟孤零零地飘来荡去,舟中偶尔传出杯盏碰撞的声音,借着舟上的灯火,隐约可见相对而坐的两人的身影。月亮如同往常一样挂在夜幕中,月光照在水面上,清幽中似乎还带了点点寒意。酒过三巡,微醉的诗人望着凄冷的月亮吟诗一首,送别即将远行的友人:“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
  ……
序言
这本《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一直觉得,兵器并非仅仅是冰冷的钢铁,它们往往是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而文学,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和传承着时代的记忆。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我感到非常新奇。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将那些锋利的刀剑、精密的弓弩,与那些优美的诗篇、慷慨激昂的辞章联系起来的?是那些兵器的形制、材质、工艺,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抑或是,在战争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兵器图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对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著名兵器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诗经中的“射乎彼苍鹰”,楚辞里的“铦钩”,或者是一些名著中对长剑、宝刀的描写,是否会有专业的考据和深入的分析?更进一步,我希望能了解到,兵器文化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是否有哪些文学流派、哪些作家的作品,特别受到兵器文化的影响?比如,那些关于侠客、关于英雄的描写,兵器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象征着力量、正义,抑或是某种命运的安排?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代的军事史和文学史,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关于刀光剑影的隐喻和象征,以及在刀剑碰撞声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学故事。
评分自从在网上看到《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这本书的信息,我的好奇心就如同被点燃的火花,久久不能熄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是字字珠玑的篇章。我一直觉得,兵器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金属,它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一下,长坂坡上的青龙偃月刀,赤壁之战中的箭矢,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兵器,它们在当时的战场上是何等雄伟壮丽,而又如何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是否会带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同时又能在文字的韵律中,感受到兵器所象征的力量、荣耀,甚至悲壮?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对古代名器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描写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那些在诗词歌赋中反复出现的剑、戟、戈,它们被赋予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它们是侠客仗剑走天涯的象征,还是国家兴衰荣辱的见证?这种将物质的兵器与精神的文学巧妙地结合,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能学到关于兵器的知识,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勇气和浪漫情怀。程建虎、于孟晨、王凌这三位作者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专业和权威,再由西安出版社出版,无疑为这本书的品质提供了双重保证。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去聆听那段关于兵器与文学的千年回响。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画面:战鼓隆隆的古战场,侠客们腰间的宝剑,文人墨客笔下的刀光剑影。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兵器、文学、中国古代,被如此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我觉得非常惊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与战争相关的物件和故事充满了好奇。兵器,作为战争最直接的体现,它们的设计、制造、使用,无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而文学,则是记录和反映那个时代的重要载体,它以文字的形式,将历史的印记、情感的起伏、思想的碰撞,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好奇,这两者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例如,某种新式兵器的出现,是否会激发文人创作出新的战争描写?又或者,文学作品中对理想化兵器的塑造,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兵器的认知和制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深层的联系。想象一下,书中可能会有对《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进行详细的考证,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也可能探讨唐诗宋词中那些关于宝剑、弓箭的描写,它们在当时是如何与社会文化紧密结合的。作者阵容——程建虎、于孟晨、王凌,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学识的学者,他们的名字本身就预示着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严谨性。再加上西安出版社,一个以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著称的出版社,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为我带来一次深刻而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文学艺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其“中国兵器文化研究丛书”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文介绍,更可能是一部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和战术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在阅读历史文献时,总觉得意犹未尽,很多细节和深层含义需要更专业的解读。而“兵器文化”这个词,就暗示了它会超越单纯的器物层面,去探讨兵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一些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不同朝代的兵器发展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受到技术、材料以及战争形态的影响而演变的?除了战场上的实用功能,这些兵器在当时是否还有其他的象征意义?例如,皇权、等级制度,甚至是某种审美趣味?而“与文学”的结合,则更是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中对兵器的描绘,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解读,它们能否成为我们理解古代兵器文化的重要补充?反过来,那些真实存在的兵器,又如何启迪了文学创作?这本书的作者阵容,程建虎、于孟晨、王凌,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我相信他们能够提供给我们最权威、最专业的知识。而西安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出版机构,其在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出版方面的专业度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对这本书充满信心,相信它会是一部极具收藏价值和阅读意义的作品,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兵器文化的丰富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特别有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兵器又是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甚至还有艺术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兵器与文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点出了这本书的两大核心内容,兵器和文学,这让我非常好奇它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联系。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想,比如,那些关于刀光剑影的诗词,那些描绘战场景象的小说,它们是否会在这本书里得到更深入的解读?兵器的设计和制造,是否也曾影响过文人的创作灵感?战争的残酷与壮丽,又是如何被文学作品所呈现和升华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融汇了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与文人墨客的雅致情趣的独特世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巧妙连接起来的书籍,因为它总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迪,让人看到事物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这本书的作者名单也让我眼前一亮,程建虎、于孟晨、王凌,都是在相关领域有声望的学者,他们的名字本身就给了我一种专业和权威的保证。西安出版社,一个在历史文化类书籍出版方面有着良好口碑的出版社,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相信,这样一位强大的作者团队与一个专业的出版社合作,一定能够呈现出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著作,它不仅能够满足我对中国古代兵器的好奇,更能让我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武器,体会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