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文房四宝
定价:25.00元
售价:13.0元,便宜12.0元,折扣52
作者:石雨祺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854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文房四宝很早就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尤其是造纸术还传播到阿拉伯和欧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石雨祺编著的《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分别介绍纸、墨、笔、砚四种文房主要用品的历史发展和生产技艺。除纸、墨、笔、砚外,我国古代其他文房用品还有很多,如笔筒、笔洗、笔搁、笔挂、笔掭、砚匣、砚床、砚山、砚滴、墨匣、墨床、镇纸和臂搁等等,制作技艺涉及玉石雕、竹木雕、陶瓷烧制等许多方面,本书也加以简单介绍。
目录
章 文房四宝溯源
节 文房四宝的起源
毛笔的雏形
墨的滥觞
纸张的出现
砚台的早期历史
第二节 文房四宝的材料构成
毛笔的构造
制墨原料及烧制
纸张的用料
砚台的构成与形制
第二章 意在“笔”先
节 毛笔的发展历程
两汉时期造笔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毛笔制造的发展
唐宋时期制笔业的繁荣
元明清毛笔的稳定发展
第二节 毛笔的种类与鉴定
毛笔的分类
宣毫笔的流行
湖笔的兴盛
毛笔的鉴定
第三节 毛笔的制作工艺
古代的三种制笔方法
宣笔的制作
湖笔的制作
第三章 金壶“墨”汁
节 古墨的历史
两汉的人造墨
魏晋南北朝制墨的发展
隋唐五代制墨水平的提高
两宋制墨业的繁荣
明清时期墨业的鼎盛
第二节 古墨的品类与鉴定
古墨的品类
古墨的制式
墨模的出现与发展
古墨的鉴定
第三节 古墨的制作工艺与制墨名家
古墨的制作
墨汁的制作
魏晋至两宋的制墨名家
徽墨独秀
第四章 洛阳“纸”贵
节 纸张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造纸术的发展
隋唐造纸业的繁荣
宋元的造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造纸
第二节 纸张的种类和制作
纸张的品类
宣纸的加工工艺
竹纸的制作
纸张的鉴定
第五章 文业“砚”田
节 砚台的变迁
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
唐代四大名砚的涌现
两宋砚台的普及
明清时期砚台的转变
第二节 砚台种类、鉴定与砚雕流派
群砚之首——端砚
砚中精品——歙砚
鲁砚、洮河砚及澄泥砚
砚台的鉴定
三大砚雕技术流派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中国风,藏在那些最朴素、最日常的角落里,而石雨祺的《中国古代文房四宝》,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房四宝超越了工具本身的意义,它们是文人的精神寄托,是艺术创作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审美情趣的缩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墨”的研究,作者不仅列举了历代名墨,还探讨了不同墨锭的配方、制作工艺以及其对书法、绘画风格的影响,让我对“墨分五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纸”,那承载着千言万语、万般色彩的载体,书中对宣纸、皮纸、麻纸等不同种类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演变,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读到关于“砚”的部分,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极致的匠人精神,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雕琢,竟能成为文人案头的挚爱,其间的工艺和美学价值,书中都阐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房四宝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传统之美。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棒了!当我翻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本书时,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东方世界。作者石雨祺笔下的民俗文化,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跃然纸上的生动画卷。从春节的爆竹声声、元宵的灯火阑珊,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月满情浓,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婚嫁习俗的描写,那些繁复的礼仪、喜庆的仪式,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传承的重视。作者对各地特色民俗的深入挖掘,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西南地区的苗族芦笙舞,那种原始而热烈的生命力,仿佛能够透过文字传达过来。书中对传统手工艺的介绍也十分细致,从剪纸的精巧,到刺绣的细腻,再到陶瓷的温润,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民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
评分石雨祺这个名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我的阅读星空中闪耀。而他的这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更是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的内容,犹如一幅幅细腻的水墨画,缓缓展开。我惊叹于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无论是某个地方的节庆习俗,还是某种手工艺的传承,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是什么”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的背后逻辑。比如,为什么某些习俗会代代相传,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这些都得到了深刻的剖析。我从书中读到了关于“敬天法祖”、“和谐共处”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理念渗透在每一个民俗的细节之中,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妙趣横生。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
评分我最近读了石雨祺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民俗仅仅视为陈列的展品,而是将其置于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去展现。作者笔下的民俗,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比如,书中对民间节日庆祝活动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罗列,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们在这些节日中的情感交流、家庭团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读来让人倍感温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传统婚俗的章节,作者将繁复的礼仪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婚姻的神圣和对新生活的憧憬。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地域的民俗时,也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象征意义,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习俗的价值。书中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描述也极具感染力,那些精美的刺绣、巧妙的剪纸,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拥有了生命,诉说着传承千年的匠心。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更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它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中国古代文房四宝》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充满了向往,而文房四宝,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石雨祺先生的这部作品,将这四件看似简单的器物,写出了万千气象。对于“笔”,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毛笔的种类、制作工艺,更深入探讨了不同笔锋对书画创作的影响,读来令人茅塞顿开。而“墨”,那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如何在纸上留下千古墨迹,书中的阐述更是精准而富有诗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纸”的研究,宣纸的柔韧、竹纸的古朴,以及不同纸质在书写和绘画中的独特表现力,都写得细致入微,让我对每一张承载着思想的纸张都多了一份敬意。当然,最让我着迷的还是“砚”。那温润的石质,那精巧的纹理,那为磨墨而生的实用与审美结合,书中娓娓道来,仿佛能闻到墨香,感受到古人在案前研墨时的那份宁静与专注。这本书让我不仅了解了文房四宝的材质和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传统文人情怀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