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琛文库 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
定价:48.00元
作者:周云龙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42643452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方的“中国崛起论”重构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语境。不了解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深层含义,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啊下中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在一种文化批判的知识立场上、在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纵深中,从历史根源和古老的话语传统上对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意义结构及其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中的衍生方式展开深度解析;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对现当代中国文化实践中的“本真性”诉求进行症候性阅读。《宝琛文库·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通过对《江南style》MV的实践逻辑、《金陵十三钗》的性别意象、章子怡所属的符号体系、“写意”戏剧观、西方的“中国崛起论”等个案的精彩解读,反思“中国崛起”脉络中再铭写本真性的幻象,及其暗隐的伦理困境与思想陷阱问题。
目录
致谢
对话:中国问题·中国形象·跨文化研究(代序)
I 本真性伦理
一 图像及其标靶:艺术资本,文化权力,与“本真性”的跨文化视觉再现
从“图像即标靶”到“图像及其标靶”
全球商品、艺术资本与文化权力
为标靶规定的图像:《江南style》MV的实践逻辑
再铭写“本真性”,或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
结语:牛仔裤的“破洞”之外
二 中西戏剧交流的误区与困境:“国剧运动”及其文化民族主义悖论
问题:“中华文化的国家主义”
“写实”与“写意”的文化转喻
“国剧”作为理论激情
“国剧运动”的衍生性
回到“往昔”?或发明传统
形式的难题
三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场域的“写意”戏剧观
“写意”戏剧的谱系
“写意”戏剧观:西方的脉络
中国戏曲:珠玉抑或泥沙
西方主义
四 《木乃伊3》的中国显影及其跨国消费
中国显影
魔域桃源之外
五 构建的消逝。或当代华语电影的“纯真年代”
窥视主义与“真实的激情”
表演主义与错置的乡愁:《金陵十三钗》
奥德赛的无望归程:《色,戒》、《梅兰芳》与《一代宗师》
结语:乡关何处?
II 中国论述的跨文化政治
六 表演“中国”:美国舞台上的中国戏剧与中国形象
剧场:他乡中的故乡
戏曲作为意识形态反叛的美学资源l
主体的眼睛: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七 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
“文学”的浮现
从舞台表演到文字符号:脉络与意义lll
双重拯救或双重暴力
话剧史叙事的政治
八 视觉与认同:《太太万岁》的时空转译及其文化政治
“跨文化性”:前提与问题
时空转译与现代性体验
与主流话语的共享基点
九 赶超“当下”:“十七年”史剧论争的时代命题及历史根源
“(反)历史主义”
“历史的面目”?
时空的置换逻辑
十 《色。戒》的戏中戏、中年危机与文化记忆
从小说到电影
舞台空间与身份(体)表演
“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北望家山
III 崛起的氛围
十一 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访美演出
同一演出,两般效应
梅兰芳作为文化镜像
东方文艺复兴思潮中的“梅兰芳”
十二 西方的“中国崛起论”:话语传统与表述脉络
基本问题与知识立场
西方“中国崛起论”的历史节点与时间架构
西方“中国崛起论”的意义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今天的我们如何阅读“谦逊”的欧洲?
作者介绍
周云龙,文学博上,1979年生,执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致力于戏剧、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戏剧、文学、火众文化、比较文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多篇。主要著述有:《中美文学交流史》(合著)、《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编选)、《大陆的神话:元地理学批判》(合泽)。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研究的读者,我看到《宝琛文库 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的书名时,便立刻被其深刻性所吸引。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各种叙事来呈现自身形象,并在此过程中,揭示出“本真”与“幻象”之间的微妙界限。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中国论述”的分析,是否会触及到不同主体(如官方、媒体、学者、民间)在构建和传播中国故事时的异同?他们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的?而“崛起的氛围”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氛围是自发形成的,还是被刻意营造的?它又如何影响着中国自身以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实际的论述过程中,是如何产生“本真的幻象”的。例如,在涉及某一重大事件时,中国官方的解释与国际媒体的报道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被公众理解和接受。书中是否会探讨,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原本就存在的“本真”的面向,是否会被放大,或者被扭曲,最终呈现出一种“幻象”般的图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论调。
评分《宝琛文库 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这个名字,就足以激起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我理解的“本真”是一种核心的、不变的内在特质,而“幻象”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易变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东西。那么,这本书到底是在探讨,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如何试图展现其“本真”,但却在传播中,不自觉地产生了“幻象”?还是说,这种“崛起的氛围”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本真的幻象”,即我们以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但实际上只是被某种精心编织的表象所吸引?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中国论述”的生成机制,不仅是内容本身,更包括其背后的逻辑、策略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崛起的氛围”这个语境下,我尤其关注那些微妙的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伴随着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提升,这种“氛围”会如何影响我们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判断?书中是否会提及,在某些时候,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崛起的氛围”,一些“本真”的面向可能会被刻意强调,而另一些则可能被淡化,从而形成一种“本真的幻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究竟有多少是“本真”,又有多少是“幻象”。
评分拿到《宝琛文库 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这本书,我内心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审慎。期待的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能有一部作品深入剖析“中国论述”这一复杂议题,并将其与“崛起”这一宏大叙事巧妙连接。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本真”的,以及这个“本真”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说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某种“本真”的特质被彰显出来,还是反过来,崛起的过程本身塑造了一种新的“本真”?书中对于“幻象”的探讨也让我颇感好奇。我们通常谈论幻象,多是指虚假的、不真实的。那么,在这里,“本真的幻象”究竟指向什么?是一种对真实性的误读,还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看似真实但实则带有某种虚假的表象?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反思,在中国崛起的光环之下,是否存在一些被忽略的、或者被刻意淡化的面向,而这些面向,恰恰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当下乃至未来走向的关键。尤其是在“论述”这个词上,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不同声音、不同叙事方式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张力与冲突,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我们对中国崛起的主流认知,又如何在国际社会引发不同的解读和反应。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和反思的窗口。
评分我之所以对《宝琛文库 本真的幻象: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这本书抱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一直关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变化,以及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话语权争夺。作者如何界定“本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核心问题。我理解的“本真”可能更多地指向一种内在的、不加修饰的、最真实的自我。那么,中国的“本真”又是什么?它是否在崛起过程中有所改变?或者说,崛起本身就是对这种“本真”的一种检验和重塑?“幻象”这个词,在本书中似乎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虚假,而是与“本真”纠缠不清。我设想,作者可能在探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便是最真诚的论述,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被不同解读,或者被赋予了某种并非本意的色彩,从而形成一种“本真的幻象”。换句话说,真实的东西,也可能因为被观看、被理解的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一种“幻象”般的特质。在“中国论述与崛起的氛围”这一主题下,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关于中国的论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存在一种“集体想象”,使得我们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被某种“氛围”所笼罩?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崛起背后的复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厚厚的书页,精美的纸张,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用心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本真的幻象”究竟是如何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我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论述”的生成逻辑。在全球化语境下,一个国家的形象和话语体系是如何被塑造、传播和接收的?《宝琛文库 本真的幻象》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中国在国际上自我表述的策略,以及这些论述在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差异化效应,那将极具价值。我希望作者能超越简单的宏大叙事,去挖掘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文化产品乃至民间交流中,是如何构建和传播关于中国的观点的。特别是“崛起的氛围”这一概念,它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自信,一种自信的表达。这种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它又会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事件、某个政策、某项文化输出,是如何被解读和定性的?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鲜活的例证,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本真的幻象”这一抽象概念。同时,我也很好奇,书中对于“幻象”的分析,是倾向于批判还是辩护?它是在揭示被掩盖的真相,还是在承认某种程度上的策略性模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