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生視閾中的治理
定價:40.00元
作者:謝慶奎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12194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公共管理論叢:民生視閾中的治理》雖然是一部集閤瞭22篇學術論文的文集,但經過編者和編輯的整閤,儼然是一部主題鮮明、內容充實、邏輯清晰、寫作規範的學術專著。全書共分四章五個部分。緒論認為,由民生而民主,由民主而民生,民生與民主的相互促進與相互依賴,在歐美發達國傢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亞洲一些新興國傢,民生與民主的關係卻大不相同,政治企圖以改善民生來消解民主要求,使民主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不能同步。這雖然能緩解於一時,但終將麵臨巨大的挑戰和風險。這種分析和論述全書。章是治理的理論思考,分彆從治理的模式、與市場的邏輯、執政黨的閤法性基礎、製度化與協商民主的視角,探討瞭治理的民生指嚮以及民主與民生的關係。第二章是民生發展與民主建設,不僅討論瞭民主視閾中的民生發展和民生建設,而且比較瞭中國和韓國民主與民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特點,展現瞭民生與民主關係的不同錶現。第三章是民生視閾中的治理,論述瞭以民主的治理來實現普惠的社會民生的途徑和目標。第四章是民生發展與治理的績效案例,以實證和經驗分析來佐證理論思考,驗證民生發展與民主建設的績效。通過這些分析和驗證,說明民生建設與民主發展存在著相互關係,民生視閾中的治理應該是民主的,民主視閾中的治理應該惠及民生,民主發展與民生建設應該同步。
目錄
緒論:從民生到民主
章 治理的理論思考
節 變化中的中國治理
第二節 與市場的邏輯
第三節 執政黨的閤法性基礎轉型
第四節 中國的新執政戰略與機製:製度化
第五節 韓國福利國傢的政治製度基礎
第六節 協商民主、知識利用與政策製定
第二章 民生發展與民主建設
節 “中國式民主”的另一種解釋:韓國的視角
第二節 “中國式民主”的理念及實踐
第三節 資本與民主的矛盾統
第四節 神話的正義觀的崩潰與韓國民主主義的未來
第五節 韓國民主化運動與民主主義60年
第六節 人權視域中的民生
第三章 民生視閾中的治理
節 以治理民主實現社會民生——中國行政信訪製度解析
第二節 中國新型農民閤作經濟組織與鄉村治理
第三節 民生視閾下村民自治的定位與走嚮
第四節 資本市場的動力學和韓國福利資本主義的爭議
第五節 中國勞動管理危機和工會改革
第四章 民生發展與治理的績效案例
節 中國公務員的政治意識與現代行政官僚製的形成——“治理研究課題調查問捲”結果分析
第二節 國傢與社會“正當妥協”的憲政地方性知識——以深圳市“華強北商會”閤法化為例
第三節 服務型與民生發展——2010中國民生發展指數解讀
第四節 民生政治參與的一個初步經驗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溫度感”。盡管它探討的是嚴肅的社會治理議題,但字裏行間卻透露著對普通民眾生活境遇的深切關懷。作者在論證理論模型時,總是不忘將聚光燈打迴到那些最基礎、最微小的社會單元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敘事時的那種敘事節奏感,它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在宏大的社會背景和個體的命運之間進行著流暢的切換。這種切換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既有理論上的震撼,又有情感上的共鳴。它不是那種讀完後會立刻忘記的“快餐式”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時間去消化、去反復咀嚼的“思想佳釀”。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治理,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人的尊嚴和幸福感上,這纔是衡量一切進步的最終標尺。
評分這部書的論述視角,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種老生常談的學術著作,一上來就給你一堆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社會觀察傢,帶著我們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常常被忽視的治理現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隱藏在政策背後的微小細節,比如一個社區服務窗口的流程調整,或者一次基層乾部的入戶走訪,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在他的梳理下,立刻展現齣瞭深刻的社會意義。尤其是在探討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或者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如何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時,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都極具啓發性。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所謂的“治理有效性”究竟該如何衡量,是冰冷的GDP數字重要,還是那些潤物細無聲的社會福祉更值得關注?那種將宏大敘事解構,還原到具體生活場景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思想的穿透力,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和一位智者在日常的茶餘飯後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文風,對於我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擺脫瞭學術圈內常見的晦澀術語和過度引用的習慣,語言流暢、邏輯清晰,讀起來酣暢淋灕。更重要的是,它在批判性思維的維度上做得非常到位。作者並非一味地唱衰或贊美現有的治理體係,而是用一種近乎於解剖手術般冷靜的目光,去剖析體製運行的內在邏輯和潛在的斷裂點。例如,在分析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政策的最終落地效果時,書中對信息流動的路徑進行瞭係統性的描繪,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揭示瞭許多自上而下的報告中常常被掩蓋的“黑箱”操作。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拓展,它不斷地挑戰我原有的認知邊界,促使我反思,我們賴以運轉的社會契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麵臨著怎樣的挑戰。這本書不是提供答案的,它是提供更優質問題的。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參與到瞭那些復雜的社會議題的博弈之中。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采取傳統的按時間或地域劃分的方式,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價值衝突點展開,比如“權力下放與責任追溯的張力”,或者“技術賦能與人情溫度的平衡”。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關係時,大量引用瞭第一手的訪談資料和田野調查的記錄,這使得書中的觀點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真實的社會土壤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兩難睏境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剋製,他從不急於給齣非黑即白的結論,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不同利益相關方的立場和動機。這種深入骨髓的同理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研究,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社會復雜人際關係的“社會生態圖譜”。它讓我看到瞭治理決策背後的艱辛權衡,也讓我對那些站在前綫的工作者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我原以為它會停留在對宏觀政策的錶麵解讀,但它卻深入到瞭“治理”這個概念最底層的哲學含義。作者似乎在不斷追問: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如何組織其內部的資源分配與衝突解決機製?書中對地方性知識的強調尤其令我觸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常常習慣於用一套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地方的治理績效,但這本書通過鮮活的個案展示,說明瞭“地方性智慧”在應對特定挑戰時的不可替代性。這種將普世理論與具體情境深度融閤的寫作技巧,讓觀點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煙火氣。每一次翻閱,我都能從中汲取到一種看待世界的新工具,幫助我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結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