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含光盘)
定价:149.00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97168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86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所用资料起讫时间为1977年5月至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体裁采用编年体为主,结合纪事本末体,即主要采取按年、月、日编排史实,部分事体自始至终系统记述。以记述科研学术活动(含学术交流活动)为主,适当选记其他事项。
对外学术交流记述党和人会见访问团组、学者个人,外国总统、总理来我院活动,双方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的情况。其他交流情况选择重要的记述。
五机构设置记述至研究所、相当于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和职能机构的厅、局。
干部聘用和任免记述至研究员(含相当)和正所局级以上职务的管理人员。
以文字记述为主,随文适量配图,力求文图并茂。
前纪、附录和主体部分可视作一个整体。前纪衔接主体部分,交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之前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情况,即建院的基础。附录的文献、名录和图表是主体部分的有机补充。文献表明几任院长治院的基本思路,体现和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个发展阶段;图表以鲜明的视觉效果,显示人员规模、人员结构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发展变化。
目录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代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5月25日)
前纪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附录一文献辑选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中心转移到
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大会上的报告
(1979年1月6日)
做好规划工作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982年10月6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1985年8月21日)
总结经验振奋精神为把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
坚强阵地而奋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991年12月10日)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12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汇报提纲》
(1999年6月30日)
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努力开拓我院工作新局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3年3月26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报告
(2005年3月31日)
附件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工程要点
附件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要点
附录二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届党政领导人
行政领导
党组(委)领导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咨询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的人员
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享受特殊津贴的人员
附录三 图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发展沿革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发展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结构变化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统计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奖科研成果统计表
表1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93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2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6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3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2000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4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2002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5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2004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6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2007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7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8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9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0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届(2005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第二届(2007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设置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统计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编年史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它仿佛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节奏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同于一般的流水账记录,作者明显在某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社科院的理论回应,或者“五年规划”期间的战略研究重心转移——投入了远超平均水平的笔墨,形成了清晰的波峰和波谷。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张力和吸引力。对我而言,最引人入胜的是关于“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描述。在冷战结束前后,社科院如何调整其全球视野,如何从过去单一的意识形态视角转向更加多元、更具实证性的国际关系研究,其中的学术路线的艰难抉择和最终定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专业领域内部动态的深入剖析,使得即便是对学术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知识生产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在于记录了过去三十年的行政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中国当代智库运作逻辑的“源代码”。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青年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的章节,这些内容虽然篇幅不多,却揭示了社科院如何在新世纪来临时,努力适应全球学术前沿的挑战。它没有回避体制内研究机构所面临的资源约束、创新瓶颈等现实问题,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自我审视的态度去记录这些尝试和努力。这种克制的乐观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既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家顶尖的人文社科机构,其成长史实则就是一部国家软实力和思想成熟度的缩影,是理解中国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自我定位和理论构建的关键文本。
评分初读此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就是那个在1980年代末期,坐在昏黄灯光下研读最新理论译著的研究生。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巧妙地嵌入到具体学者的日常研究之中。它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地谈论“思想路线”,而是通过讲述某个学者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专著,或者某个研究项目如何从一个不被看好的冷门方向,一步步成长为国家急需的战略研究领域,从而展现了学术生命力的勃发。这种“由微观见宏观”的写作手法,非常贴合人文社科研究自身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去查找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关键的理论期刊或内部报告,试图去重温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它成功地将“制度史”和“思想史”熔铸为一炉,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制度的变革如何直接滋养或制约了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一种时代脉搏的跳动,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近乎于文献报告的严谨和历史学家的冷静叙事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时间节点,更像是一部将“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机构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决策都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的编年史。那种对细节的打磨,比如某个重大理论会议的筹备过程,或者某份关键研究报告的起草背景,都展现出作者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读到关于“思想解放”初期,社科院内部进行的种种争鸣和理论探索时,我能真切感受到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关口所承担的复杂心路历程。书中的叙事节奏是克制而有力的,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让人在平静的文字中体会到深层次的学术张力与历史必然性。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社科院如何从一个理论高地逐步转向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阵地这一转变过程的描摹,非常到位,为理解当代中国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微观切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我以往阅读的官方历史著述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没有那种过度拔高的赞美辞藻,反而呈现出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确和客观。尤其在论及特定年份的重大科研项目或人事变动时,作者展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和对资料的近乎偏执的梳理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机构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笔墨。那段时期,社科院作为中国最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内部组织的调整往往牵动着整个学术界的神经。书中对各个研究所的定位、人才的引进与流失,乃至科研经费的分配变化,都有着详尽的记录,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智库形态的逐步成熟轨迹。它不回避困难,也不回避探索中的试错,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整部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机构纪念文集,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知识生产机制变迁的深度报告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