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及网络
定价:30.00元
作者:孙强, 周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030319227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孙强、周虚编著的《光纤通信系统及网络》从光纤通信系统及网络角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注重物理概念和理论的阐述,力求新颖性和实用性。书中尽可能地收集外的有关成果,对光纤通信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做了系统而较完整的介绍,使读者对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内容提要
孙强、周虚编著的《光纤通信系统及网络》从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光网络及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光纤和光缆、激光器与探测器、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光互联网络技术、以太网无源光网络、光网络器件等。本书在内容取材上强调系统性、先进性,注重物理概念的阐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实用性强。
《光纤通信系统及网络》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处理标准和协议交叉引用方面显得异常庞杂,初学者很容易被各种缩写和版本号搞得晕头转向。它似乎追求的是对所有相关标准的全面覆盖,但却牺牲了清晰的层级结构。例如,在讨论某个特定速率的光信号传输时,书中会同时引用ITU-T、IEEE以及某些行业联盟的不同规范,并且详细对比了它们在具体参数上的微小差异。虽然这对于资深专家来说是必要的严谨性,但对于希望建立清晰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面面俱到的叙述方式反而造成了信息过载。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而是在阅读一份极其详尽但缺乏重点的规范汇编。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显得突兀,没有足够的前置铺垫,例如,在深入探讨了某种调制格式后,才突然提及它对光纤色散容忍度的提升,这种倒置的逻辑让初学者难以构建起“技术为什么这样发展”的因果链条。
评分说实话,阅读体验并不算轻松愉快。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保守,几乎没有采用任何现代技术书籍中常见的图文并茂的解释方式,更多的依赖于文字描述和大量的公式推导。我尝试寻找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城市的光缆铺设实践或者某个大型运营商的网络升级过程,希望能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世界产生连接,但这种期望基本落空了。它更像是将历年来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标准文档进行了一次系统化的汇编,逻辑严谨是毋庸置疑的,但缺乏叙事性和引导性。每当遇到一个新技术概念,比如某些新型的相干检测技术,作者往往直接抛出其数学模型,然后迅速转入对特定参数敏感性的讨论,中间缺少了一个“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的过渡。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庞大的知识迷宫里穿梭,虽然知道出口就在前方,但四周的墙壁都是由复杂的数学符号构成的,让人很难找到一个轻松的切入点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应用和工程实践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在“可读性”和“趣味性”上做得略显不足,更像是一本供研究者查阅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厚重的砖头,拿到手里就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那种深蓝配着一些电路图的线条,让人瞬间感觉进入了某种高精尖的研究领域。我本是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翻开它的,希望它能像一本详尽的教科书那样,把光纤通信的原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技术手册的合订本,内容详实到令人发指,每一个器件的参数、每一个协议的帧结构,都被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出来。比如,书中对特定型号光放大器的非线性效应分析,简直就是一篇博士论文的节选,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和仿真模型,初学者光是啃下那些公式就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说我期待的是能快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那么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张极其细密的、甚至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的微观地图。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电磁场和通信原理基础,直接一头扎进了光纤的模式耦合、色散补偿这些硬骨头里。对于那些希望快速了解“光纤通信是干嘛的”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未免太高,它更像是为那些打算深入设计、优化现有系统的工程师准备的案头参考书,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待攻克的堡垒,让人在敬佩其深度的同时,也感到一丝望而生畏。
评分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网络架构的描述部分,篇幅相对有限,而且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现如今,SDN/NFV(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已经深入影响了光网络的设计与管理,许多前沿的架构都强调了灵活调度和云化部署。然而,当我翻到涉及网络层面的章节时,感觉时间仿佛停在了十年前。那些关于WDM(波分复用)网络规划的章节,虽然详细阐述了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案,但在如何利用软件来动态调整光层资源、实现快速业务部署这方面,介绍得相对滞后和笼统。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OTN(光传送网)与IP层融合的深度讨论,特别是在如何优化跨层资源调度、提升端到端服务质量(QoS)的实践方法。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光物理层和较低的传输层技术细节,而对于支撑这些物理层技术的“智能控制平面”着墨不多,这使得整本书在描述一个现代、全方位的光通信系统时,留下了一个明显的“智能鸿沟”,无法满足我对前沿网络运营模式的认知需求。
评分整体来看,这本书的份量和深度无疑是惊人的,但它更像是一部垂直领域的百科全书,而非一本引导性的入门教材。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从中学到如何“构建”或“排错”一个实际的光通信链路,但它提供的更多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是正确的”的理论证明,而非“遇到A故障时应该检查B和C参数”的实战经验。书中的图示也多是概念性的框图或数学模型图,极少见到实际设备(如光模块、光缆接头)的实物照片,或者关键性能指标(KPIs)的实际测试曲线图。如果说优秀的工程书籍应该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那么这本书明显偏向了前者,并且将“深度”建立在极其密集的理论推导之上。因此,对于那些在实际工程一线工作,需要快速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可能不如那些专注于故障诊断和测试规范的专业手册来得直接有效。它更适合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撑库,而不是工程人员的日常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