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明堂制度:源流考
定价:20.00元
作者:张一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0100605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明堂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为重要的制度之一。作者着眼于中国的“明堂制度”,在吸取学界有关研究成果和整合自己多年研究收获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掌握手文献资料,将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资料相结合,从前明堂形态、周代明堂制度、秦汉明堂制度、魏晋南北朝明堂制度、隋唐五代明堂制度、宋代与明代明堂制度六大阶段,分别对我国历代明堂制度的产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全过程进行考察、梳理与分析,特别是围绕明堂礼的施行与明堂形制的变化这两条在明堂制度史上的主要线索来展现其流变,既解答了诸如明堂制度的来源、明堂制度史各阶段的划分、明堂制度史各阶段的特征等关键问题,又提出了“前礼制形态”、“前明堂形态”以及“准明堂形态”等重要的新命题,从而勾勒和厘清了我国古代明堂制度流变的发展脉络。
目录
序
导论
节 礼义之邦与礼制的起源
第二节 前人对明堂制度史的研究
第三节 方法与材料
章 前明堂形态
节 释“明堂”
第二节 明堂形态的来源(酝酿期)
一、观念的来源
二、形制的来源——祭神之坛(土单)
第三节 神农、黄帝、尧舜“明堂”形态
一、神农“明堂”形态
二、黄帝“明堂”形态
三、尧舜“明堂”形态
第四节 夏、商“明堂”形态
一、夏后世室说
二、商人“重屋”说
第二章 周代明堂制度
节 西周初创期
一、先周明堂
……
第二节 春秋萧条期
第三节 战国失落期
第三章 秦汉明堂制度
节 春代重整期
第二节 西汉复兴期
第三节 东汉繁荣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明堂制度(维持期)
节 曹魏明堂——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两晋明堂
第三节 南朝明堂
第四节 北朝明堂
第五章 隋唐五代明堂制度
节 隋代关于明堂制度的讨论及明堂礼
第二节 唐太宗时有关明堂制度的讨论
第三节 高宗、武后时对明堂制度的讨论
第四节 玄宗以后明堂制度的衰落
第六章 宋代、明代明堂制度(调整与衰败期)
节 宋代明堂制度
第二节 明代明堂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一兵,1953年生于哈尔滨。先后获得黑龙江大学文学学士、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等学位。现为深圳市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以及古建筑研究和保护。1982-1984年,为黑龙江革命博物馆馆员;1987-1992年,在北京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古代礼制和空间结构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读那些看似固化不变的古代空间布局背后蕴含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心理。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总能从一些细微之处切入,引申出宏大的制度变革。例如,书中对特定建筑群落的朝向、尺度以及功能划分的探讨,细致到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细节无声地诉说着古代统治者对天、对地、对臣民的看法。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象征性”意义,即制度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载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古代的场景,仿佛能看到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特定的仪式空间中,是如何被制度所规训和定位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历史的“语法”,让那些陈旧的史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那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分析能力。作者似乎完全屏蔽了后世的价值判断,而是力图还原历史现场的决策逻辑和环境约束。它没有试图将古代的制度“现代化”或“道德化”,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剖析,探讨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制度变迁速度与阻力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案例,展示了结构性力量在推动或阻碍变革中的作用,这种宏观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辩证思维,对任何单一因果关系的解释都持保留态度,倾向于多因素的交叉影响。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吸收信息的,而是用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分析能力的“训练手册”。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加宽广、更加复杂的历史视角去看待人世间的组织形态与权力运作。合上书本时,感觉思维的格局又被拓宽了不止一个维度。
评分这本书,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封面时,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它并非那种轻描淡写、走马观花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沉下去,钻进历史肌理里的深度研究。作者的考证功夫令人叹服,每一个论断似乎都建立在坚实的新旧史料对比之上,文献的梳理细致入微,仿佛亲手触摸到了那些尘封的档案。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制度演变的关键节点和复杂逻辑。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者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宫廷运作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库。它没有过多地渲染故事性,而是专注于揭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内在驱动力,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当前的出版市场中已属难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记载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克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及其论据,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交流方式。整本书的行文脉络清晰,尽管主题深奥,但组织得当,保证了即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专注力。
评分读完这本厚厚的论著,我的感受是复杂且深刻的,它更像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学术报告,而非大众普及读物。这本书的笔调非常冷静、客观,几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或情感色彩的渲染,完全聚焦于对特定历史现象的剖析和梳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权力制衡与仪式化运作的部分,那里的论证逻辑链条极长,涉及多个朝代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发展轨迹。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劲头,去追溯一个概念或一个制度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赋予新的内涵,又如何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逐渐凋零或蜕变。这种深入骨髓的“考古式”研究,让读者仿佛站在一个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着古代社会运行的每一个精细齿轮是如何咬合的。虽然阅读体验不算轻松愉悦,时常需要对照着附录中的图表和注释来辅助理解,但其带来的知识密度和思维拓展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更像是放在书房里,供人在需要时随时取用和查阅的工具书,而非床头消遣的读物。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门槛设置得相当高,初次接触这个研究领域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大量使用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推导,缺乏时下流行读物中常见的生动比喻和口语化的解释。这无疑保证了其学术的纯粹性和严谨性,但也意味着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持续的智力投入。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史料的“重访”与“重构”,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结论,而是对既有观念提出了系统性的挑战和修正。每一次阅读似乎都是一次思维的“硬仗”,你需要时刻准备好质疑、验证和吸收。它成功地将原本零散、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的信息点,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通风的知识网络。对于渴望深入理解历史肌理,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严肃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