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小窗幽记 | 作者 | 陈继儒,夏华 等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44803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页码 | 338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问世四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魅力,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等篇章,共十二卷,告诉人们涵养心性的方法及处世之道,表现隐逸文人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的向往,文字清雅,格调超群,论事析理,深中肯綮,促人警醒,是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为了使得读者阅读方便,《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对原作进行精心加工,配以详尽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的古代版画,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绮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小窗幽记(典藏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原文 抱影寒窗,霜夜不寐,徘徊松竹下。四山月白露坠,冰柯相与,咏李白《静夜思》,便觉冷然寒风。就寝复坐,从松端看月,煮茗佐谈,竞此夜乐。 译文 抱膝对影,独坐窗下,秋霜之夜让人无法入眠,起来在松树、竹林下徘徊。青山环绕、白月皎洁,露水下坠,处处透出冰凉之感,吟咏李白的《静夜思》,顿觉一股冷气寒风。就寝后又端坐在上,透过松树的树梢望月,烹煮香茶为闲谈来助兴,通宵达旦,沉浸其中。 原文 云晴叆叆①,石楚流滋②,狂飙忽卷,珠雨淋漓。黄昏孤灯明灭,山房清旷,意自悠然。夜半松涛惊飓,蕉园鸣琅,裒坎之声,疏密问发,愁乐交集。足写幽怀。 注释 ①叆叆:云彩遮住太阳的模样。 ②石楚流滋:柱子下的石槽潮湿欲滴,这是即将下雨的征兆。 译文 天虽然已放晴,但云彩仍然遮住太阳,石杵依旧潮湿欲滴,狂风突起,大雨淋漓。黄昏时分的孤灯忽明忽暗,山房中极为清旷,悠然惬意。夜半时分,听松涛阵阵,声音很大,雨打芭蕉之声,犹如雨滴到玉石上一般,时而密集,时而稀疏,忧愁与快乐彼此交集,足以书写幽寂的情怀。 原文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①,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②;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⑧。飞霰人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注释 ①絮起风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当中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子瞻之壁:赤壁。苏轼,字子瞻,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词句。 ③原宪:孔子弟子,安贫乐道。 译文 四周的树林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风中起舞的柳絮般,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白玉,寒鸦在城角里翻飞,山中万壑都被铺上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有花瓣飘舞,片片犹如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加装点,散落的粉点点犹如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而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酒、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吃山芋,美美地吃个饱,随后画出一幅雪景图,寄给名僧品评。 原文 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征鸿回渚①,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穴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颠,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嘹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 注释 ①渚:水里的小洲。 译文 孤帆沐浴在夕阳的余晖当中,两岸的青山交相呼应,鸿雁从远处飞回,落到水中的小洲上,争抢着栖息处和食物,在水上夜宿在云间不断呜叫,声音犹如夜晚的月亮般凄凉,秋风萧瑟,听到这种声音让人黯然伤神,于是一夜的西风,寒意顿生,有白露降临。万山深处,一泓清泉,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岩间有凿出的石磴,树木郁郁葱葱,山顶猿猴居住在洞穴当中,古松弯曲有致,高耸人云,仙鹤飞来就栖息于其。每当天色初晴与降霜之晨,林间寒冷,水涧肃杀,高猿长啸,啼声凄厉,狂风大作,仙鹤呜叫,凄凉的声音惊彻寒霜,听了让人感觉无比凄凉。 …… |
| 序言 | |
这本书对传统文化的引述和化用,显得格外自然得体,毫无堆砌之感。它不是那种生硬地把古籍名句拿来堆砌的“文化大杂烩”,而是将那些经典的智慧和审美趣味,如同盐融于水一般,渗透到了日常的叙述之中。无论是对园林造景的精到点评,还是对文人雅士情趣的描摹,都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韵味。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中国古典审美体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对“简、雅、淡、远”的追求,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切地体现在字里行间,成为了可以被感知、被效仿的生活态度。它像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去创造出无限的精神丰饶。这种由内而外的气质熏陶,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价值所在。
评分初读这本选集,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词语,勾勒出那些转瞬即逝的、常人容易忽略的生活片段。比如描绘一次雨后初晴的景象,他不会用宏大的辞藻去渲染“天光乍破”,而是会着墨于苔藓上晶莹的水珠如何折射出斑驳的阳光,或是檐下滴水声的节奏变化。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观察入微的功力。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望向窗外,试图在自己的周遭环境中去印证那种被放大的、充满诗意的细节。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像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小令,每一句都值得反复咀嚼。这种风格,使得阅读的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默契对谈,我们都在共同欣赏那些被时间冲淡却未曾消逝的美好。它教导我们要慢下来,去真正“看”这个世界,而不是仅仅“扫过”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不迎合现代人追求效率的阅读习惯。它需要你放下手机,关掉各种通知,把自己完全沉浸进去,去体会那种慢工出细活的文字魅力。初次接触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那些典故和情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妙处。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与那些愿意沉下心来、追求精神深度共鸣的知音对话。因此,我不会推荐给所有的人,而是会把它郑重地推荐给那些在浮躁生活中感到疲惫,渴望寻回内心宁静,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耐心的朋友。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老友的私房话,需要你用同样真诚和专注的态度去倾听,而一旦进入状态,收获的将是无比丰厚的精神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乍一看似乎松散随意,但细读之下,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一套高妙的内在逻辑。它不像传统的论著那样有着严丝合缝的章节递进,而是更像是一位性情中人随手拾起的几块美玉,散落却又彼此呼应。有时,前一则文字中一个不经意的意象,会在后来的某一篇中以全新的角度被重新审视和展开,形成一种微妙的回响。这种跳跃式的联想和穿插,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不同篇目间来回翻阅,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去探寻作者思想脉络的隐秘走向。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也使得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因为读者的心境不同,对那些模糊的、留白处的理解也会随之改变。这种“不求甚解”背后的深意,恰恰考验着读者的心性与悟性,让人沉醉于这种迷宫般的探索乐趣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透着雅致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仿佛能感受到纸张的温度和文字的重量。拿到手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很符合它名字里那种“幽”的意境,不是那种张扬的、咄咄逼人的设计,而是像一扇半掩的窗,引人探寻。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留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的起首用了那种非常复古的装饰性花边,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种慢节奏的、需要细细品味的旧时光里。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就着柔和的光线,慢慢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传统的致敬,让人在喧嚣的时代里,寻得一处可以安放精神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