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论教学案例

音乐课程论教学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志宏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课程
  • 音乐教学
  • 教学案例
  • 课程论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学方法
  • 音乐教育
  • 教学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睿图书
出版社: 知识产权
ISBN:9787513054867
商品编码:29799457500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音乐课程论教学案例
  • 作者:编者:任志宏
  • 定价:59
  • 出版社:知识产权
  • ISBN号:978751305486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3-01
  • 印刷时间:2018-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0

《现代音乐史学:二十世纪的流变与重构》 本书简介 《现代音乐史学:二十世纪的流变与重构》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思想、理论建构与历史叙事演变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传记式或风格罗列式的音乐史撰写模式,聚焦于“音乐史”这一概念本身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技术革新和哲学转向中被重新定义、批判与实践。它旨在为研究者和有志于深入理解现当代音乐文化脉络的读者提供一个更为精微、多维度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二十世纪的音乐史学家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他们如何处理宏大叙事(如进步主义、民族主义)的瓦解?以及,在音乐本体论不断受到挑战的背景下,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如流行音乐、非西方音乐影响、技术媒介)是如何被纳入历史考察视野的。 第一部分:现代性挑战与史学转向的开端 (1900-1945) 本部分追溯了二十世纪初,在尼采哲学思潮、民族主义兴起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传统德奥中心主义音乐史观所遭受的首次重大冲击。 “新史学”的萌芽: 探讨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对“风格”研究的精细化,特别是形式分析方法在历史语境中的应用与局限。重点分析了维也纳学派对音乐的客观化尝试,以及如何试图将主观情感从历史叙事中剥离。 民族音乐学与身份政治的交织: 深入考察了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早期发展。分析了其在构建国家文化认同中的双重作用——既是保护边缘音乐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详细探讨了早期田野调查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早期学者在面对“他者”音乐时所预设的文化等级。 对位法与结构主义的先声: 考察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间,结构主义思维如何渗透到音乐分析领域。探讨了如何从音乐作品的“内部逻辑”去重构历史,而非仅仅依赖于作曲家生平。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为战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史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战后重构、批判与理论反思 (1945-1970) 二战的创伤和冷战的格局深刻地重塑了知识分子对“进步”和“历史必然性”的信念。音乐史学也进入了深刻的反思期。 “决裂”与“延续”的辩论: 详细分析了战后以达姆施塔特夏令营为代表的前卫音乐运动,以及音乐史学家如何处理从十二音体系到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的急剧转向。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二十世纪音乐是连续的还是彻底断裂的”这一核心争论,并展示了不同流派史学家如何通过选择性叙事来为自己的美学立场辩护。 社会学视角的介入: 深入研究了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和“非自律性”音乐的批判性理论。本书着重分析了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如何挑战了任何试图将音乐史视为纯粹技术发展或审美进化的观点,强调了音乐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内在张力。 档案与文献学的复兴: 探讨了战后对早期音乐文献、手稿的重新发掘与整理工作。分析了这些“新发现”如何迫使原有的音乐编年史和风格划分必须进行调整,突显了史料的局限性在重构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后现代转向与多中心史学的兴起 (1970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讨论了后结构主义哲学、文化研究的兴起对音乐史学领域的颠覆性影响,标志着“音乐史”开始向“音乐文化研究”转型。 叙事的瓦解与主体性的转移: 分析了“大叙事”的衰落如何使得音乐史学家开始关注被边缘化的声音。这包括对女性作曲家、少数族裔音乐家、以及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音乐实践(如即兴音乐、口头传统)的重新考察。重点讨论了后殖民理论对西方音乐史中心地位的挑战。 媒介、技术与听觉文化: 考察了录音技术、广播和唱片工业如何改变了音乐的生产、消费和“历史化”过程。本书认为,二十世纪末的音乐史研究必须将声音媒介本身视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而非仅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探讨了媒介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中的潜力。 新音乐史学的工具箱: 本部分总结了当前音乐史学前沿使用的多元化方法论,包括文化唯物主义、符号学分析、性别研究、接受美学等。强调了当代音乐史学不再追求单一的“真相”,而是致力于构建多个、相互竞争的、但同样具有洞察力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现代音乐史学:二十世纪的流变与重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在讲述二十世纪的音乐本身,而是在解剖二十世纪的音乐史家是如何讲述这些音乐的。它详细梳理了每一次理论危机、每一次范式转移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动机。本书要求读者跳出对具体作品的审美评判,转而关注知识生产的机制,从而为理解当代音乐学研究的复杂性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它是一部关于“如何书写音乐历史”的、严谨而富于批判精神的学术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气质。我特地观察了纸张的质感,它选用了一种偏哑光的高克重纸张,翻页时有一种厚实且舒适的手感,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行距适中,字体大小清晰易读,使得复杂的理论内容在视觉上减轻了不少压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图片和乐谱片段的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很好,细节清晰可见,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学术品味。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外在的制作工艺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期待着内容能像其外表一样,带给我深刻的启发与享受。

评分

在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似乎将视角从具体的课堂拉回到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了信息技术对未来音乐教育形态的重塑与挑战。这里的论述风格变得尤为审慎和具有前瞻性,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预估和谨慎的乐观。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任何单一的技术工具,而是将重点放在探讨如何保持技术应用中的“人本核心”——即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增强而非取代师生间微妙的情感连接与即时互动。他提出了一个关于“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重定义的”模型框架,这个框架结构复杂,逻辑链条环环相扣,需要读者反复研读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总而言之,这本书展现出极强的综合性:从哲学思辨到具体操作,从历史回顾到未来展望,它似乎试图为整个音乐教育领域搭建一个全景式的思考平台。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惊喜地发现它呈现出一种非常务实且高度聚焦的特点。不同于开篇的宏大叙事,这里的章节似乎更像是深入到一线教学情境中的“田野报告”。作者极其细致地描绘了若干个典型的课堂场景——从针对初学者的节奏感培养,到对高阶学生和声分析的突破困境,每一步骤都辅以详尽的步骤分解和即时的反馈机制说明。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即兴创作障碍”的章节,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结构化自由练习法”,通过预设的模块限制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强调“放手去做”。这种具体到操作层面的指导,对于正在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效率的从业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文字表达上,此处多采用陈述句和并列结构,逻辑清晰,没有冗余的修饰词,直接指向问题与解决方案,体现了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似乎采用了非常宏大且具有哲学思辨性的语调来引入主题。它没有急于切入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技术细节,而是从人类音乐情感的本质溯源讲起,探讨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教育意义。这种叙事手法,初读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略显“慢热”,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雄心。例如,作者引用了康德的美学理论来佐证其对“审美体验先行”的教学理念的坚持,随后又巧妙地过渡到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教育思潮的转向。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将不同流派的观点并置,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这种高屋建瓴的论述方式,无疑为后续的实践案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间跳跃性极大,这反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节奏。有一段关于“听觉训练与情绪识别”的论述,其文风变得极其抒情和富有画面感,仿佛作者正在用文字描绘一幅声音的流动画卷。他使用的比喻非常大胆和新颖,比如将复杂的复调音乐比作“一座透明的水晶迷宫”,将听觉疲劳描述为“被过度饱和的色彩所掩盖”。这种感性的描述方式,显然是为了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音乐的原始热爱和直觉感知力,试图在冰冷的理论和刻板的练习之外,留存住音乐教育的“灵魂”。这种风格的转换,有效地避免了全书陷入枯燥的学术腔调,确保了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的魅力所吸引,感受到音乐教育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