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
定价:78.00元
作者:洪涤怀,李方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12938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洪涤怀、李方明*的《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 涤怀文献及其阐释)(精)》收录了洪涤怀*述的吴式 太极拳理论、拳架、功法、歌诀、书信等珍贵的历史 文献资料,配以其入室掌门弟子李方明的完整拳架和 阐释,是一部有史料价值的太极拳研究档案,有 武学造诣者可以借此深造,也可以作为洪传吴式太极 拳的系统教程,供各层次学者按图索骥,自修进入太 极之门。
目录
**部分 洪传吴式太极拳动作图解、用法及歌诀
**章 洪涤怀传吴式太极拳八十四式详解(歌诀与李方明功架图示)
第二章 吴式太极拳三十六式拳式歌诀及解释
第二部分 洪涤怀拳论、歌诀与书信
第三章 洪涤怀拳论
**节 漫谈吴氏太极拳的演变及特点
第二节 论太极十三势与八门五步
第三节 习练吴氏太极拳的初步知识
第四节 怎样习练吴式太极拳
第五节 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推动太极拳练法
第六节 吴式太极拳六大要领
第七节 吴氏太极拳的十二种行动准则
第八节 论太极拳中定劲
第九节 论太极拳的基本功
第十节 论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第十一节 吴式太极拳练松柔的方法及关节运动
第十二节 吴式太极推手练法
第十三节 论太极推手的辩证作用
第十四节 论推手的格物致知
第十五节 与弟子谈推手
第十六节 谈太极推手的不丢顶
第十七节 论柔化与不丢不顶
第十八节 默识揣摩渐悟听劲诀窍
第十九节 吴式太极拳练法结论
第二十节 柔化太极与延年益寿
第四章 洪涤怀太极拳歌诀
第五章 洪涤怀书信
第三部分 李方明对洪涤怀拳学的诠释
第六章 李方明对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思考
**节 拳为入道之阶、德乃做人之本
第二节 什么是太极功夫,怎样得到太极功夫
第三节 练太极功夫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四节 洪传吴式太极拳“八字”要点
第五节 拳与内劲练习的见解
第六节 浅谈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第七节 浅谈太极拳的进退
第八节 太极柔化功夫随想录
第九节 太极拳部分理论体系释解
第十节 如何得到太极功夫“轻松”“柔”
第十一节 吴式太极拳腰劲的练习
第十二节 怎样修炼吴式“太极腰”
第十三节 吴式太极拳与眼神的配合
第十四节 脚对太极拳的作用
第十五节 吴式太极拳单式练习
第十六节 自我矫正太极拳架
第十七节 提高太极功夫质量的要点
第七章 李方明太极推手与技击经验思考
**节 浅谈太极拳的中正与中定
第二节 谈推手的力从人借
第三节 怎样练习“听劲”
第四节 浅谈太极推手
第五节 太极拳理论《打手歌修正》
第六节 浅谈太极拳不丢不顶的由来
第七节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之见解
第八节 柔化太极阴阳相济之妙
第九节 太极精华在于稳
第十节 太极拳的借力与地吸引力
第十一节 太极拳招与劲浅谈
第十二节 如何提高太极推手功夫
第八章 李方明杂文、诗歌
**节 洪涤怀宗师太极拳特点
第二节 什么是练太极拳的人
第三节 浅谈古今太极拳人群类型
第四节 阻碍练太极功夫的主要“敌人”
第五节 学太极拳难,练太极功夫更难
第六节 练太极功夫为何这么难
第七节 浅淡练太极拳易偏八条想法
第八节 练太极功夫六忌
第九节 怎样评价太极拳
第十节 “知我之短,知人之长”
第十一节 太极人生七重要
第十二节 柔拳:不能不武
第十三节 念恩师
第十四节 诗歌与口诀
附录:临海鉴泉太极拳社选编太极拳经典文献
附录一:吴式太极拳经典文献选粹
附录二:临海鉴泉太极拳社选编历代太极拳经论
作者介绍
洪涤怀,字宇刚,号小寒山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入室弟子,浙江临海市人,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湖南长沙结缘吴氏兄弟(吴公仪、吴公藻),就此踏入吴门,痴迷勤练,潜心研究,太极功夫日臻深厚。后经吴氏兄弟引荐,拜其父吴鉴泉为师,深得吴式太极之精髓,使其功夫日新月异。此时,在长沙武术界与师兄马子良享有“洪鬃烈马”盛誉。20世纪40年代末,回乡临海寻业之际,仍“朝练太极,夜习拳论”,并撰写《吴式太极精要》,门生云集。同时,潜心创办吴式太极拳培训班,为吴式太极拳在台州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屡受省、地、市体委表彰。荣获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浙江武坛三老、浙江健康老人等称号。宗师的精深拳术与崇高武德广为时人传颂,誉为武功武德两相高。 李方明,男,出生于1955年,洪涤怀(字宇刚)入室弟子,浙江省临海市人。浙江医科大学毕业,临海市政协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曾任农工民主党临海市委会副主委,临海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台州地区武术散打、推手队领队。20世纪70年代在杭州读书期间,跟在六公园练拳陈松汉老师学杨式太极拳。1977年毕业回临海,跟随吴鉴泉入室弟子洪涤怀练吴式太极拳及推手等吴门功法。曾得到马岳梁、吴英华及马岳梁入室弟子钱超群师兄、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大新师兄(吴鉴泉孙)的指点。在跟随师傅二十多年期间里,除了学功夫以外,有空帮助师傅整理太极拳资料,并抄写师傅太极拳文章及诗词等。2005年创立临海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单指纸张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载的知识和历史的厚重。我特别关注的是“文献”部分,我希望这里能收录一些珍贵的、未曾广泛流传的洪涤怀先生的手稿、笔记或者口述记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他当时的真实想法和技法。如果仅仅是流传已久的版本,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阐释”部分,我希望它是由对洪涤怀先生的太极拳造诣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或传人来完成,他们的阐释应该基于对原文的细致解读,避免加入过多的个人发挥,而是能够准确地解释洪涤怀先生的意图和精妙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武术的“考古学”著作,带领我一起去挖掘和理解一段失落的武术传承。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是比较高的,毕竟标题里有“洪涤怀”和“吴式太极拳”这些重量级词汇。拿到书后,我翻阅了一下,感觉它的内容组织得很有条理。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在练习吴式太极拳时遇到的困惑。比如,在一些动作的细节处理上,我常常会感到模棱两可,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加细致的指导,能够帮助我克服这些练习中的瓶颈,让我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它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惑,并且能让我对吴式太极拳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那这本书就非常有价值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心情还是挺期待的。一直对吴式太极拳抱有浓厚的兴趣,也听闻过洪涤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所以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他的思想和传承的重要途径。翻开目录,看到“文献及其阐释”几个字,就觉得这本书的深度应该不一般。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真实地展现洪涤怀先生的太极拳理念,而不是被后人的理解和演绎所覆盖。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最纯粹的洪氏吴式太极精髓,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和养生智慧。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太极拳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语言能够通俗易懂,即使是对太极拳初学者也能有所启发,而不是过于艰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好书。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这本书,感觉它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太极拳研究著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介绍拳架,而是深入到拳理的层面。我一直觉得太极拳的精髓在于“理”,而不是单纯的招式。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通过解读洪涤怀先生的文献,让我看到了他对“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松静自然”、“内外相合”等等,都能够联系到具体的拳法实践,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可操作。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文献和阐释结合,使得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入的解读,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地帮助我巩固了对吴式太极拳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我通常对那种浮夸的武术宣传不感兴趣,我更看重的是武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洪涤怀先生的名字在吴式太极拳界响当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展现他作为一位宗师级人物的思考深度和对太极拳的独特见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体现出吴式太极拳那种“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精髓,以及它在养生方面的独特价值。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拳法,更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对话,一次对身心修养的探索。如果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感受,那我将非常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