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一)
定价:198.00元
作者:王志德,张兴伟,王元英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16334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志德、张兴伟、王元英、刘艳华主编的《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1)》共分6部分,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的起源和传播,进化和分类,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情况;第2部分是种质资源目录;第3部分是种质资源品质鉴定,包括原烟外观质量鉴定、化学成分鉴定和香吃味评吸鉴定;第4部分是种质资源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包括黑胫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赤星病、病毒病、白粉病和烟蚜的抗性鉴定;第5部分是种质资源产量鉴定;第6部分是附录,包括各类种质资源索引、优异种质名录、种质资源调查记载标准,*后并附全书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编写说明绪论
作者介绍
王元英,男,1963年2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行业遗传育种方向学科带头人,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增香减害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遗传育种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行业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专卖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主编等。
文摘
序言
出于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好奇,我购入了《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一)》。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吃惊,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一看,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确实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专著。虽然我的专业背景并非农学,但对国家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所做的努力一直非常关注。这本书详细地列出了各个地区、各个作物类别的种质资源信息,包括其来源、数量、特性描述等,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我国农业的“家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的介绍很感兴趣,它们往往蕴含着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田野,看到了无数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奇迹。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对自身种质资源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利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信息的罗列,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科学精神和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启示。
评分这次在“满58包邮”的促销活动中,我非常幸运地淘到了这本《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一)》。拿到手后,这本书的厚实和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不已。它所涵盖的中国种质资源信息量巨大,从主粮到蔬菜,从经济作物到特色乡土品种,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资源的详细描述,包括其分类、来源、性状特征、保存单位等,这些信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农业遗传多样性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基因宝库,看到了无数经过岁月沉淀的、具有独特价值的遗传材料。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这些本土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它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生命力的史诗。我计划将这本书作为我的长期研究参考,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关于提升农作物品质和抗逆性的灵感。
评分最近手痒,在网上闲逛的时候发现这本《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一)》,当时就觉得这名字听起来挺“硬核”的,没想到拿到手后,才发现它的内容简直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现代,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但并不显得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条目的描述方式,既有严谨的科学数据,又有对该资源历史、文化和应用价值的简要介绍,这种结合让我觉得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丝人文关怀。书中的一些数据统计和图表,虽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但通过它们的呈现方式,我能大致了解到中国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这让我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看到一些濒危或者已经消失的品种的记录时,我感到一丝惋惜,但也更加坚定了保护现有种质资源的决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目录,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中国农业发展史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我打算把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翻阅一下,提醒自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着多么丰富而珍贵的生命。
评分这次在“满58包邮”的活动里淘到了一本《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一)》,不得不说,这书的内容虽然厚重,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农业和生物多样性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首先,这本书的编纂非常严谨,条理清晰,每一个条目都详细记录了相关种质资源的名称、分类、来源地、数量、保存状况以及一些基础的特性描述。当我翻到关于某个地区特有作物品种的部分时,我能感受到编纂者们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田间地头,一点一滴地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基因财富”的。书中的一些插图和表格也非常有价值,它们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农业的根基和未来发展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这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祖先留下的不仅仅是土地和耕作技术,更有那些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种子,它们是未来应对挑战的关键。我还会继续深入研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为这些宝贵的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在“满58包邮”的活动中偶然发现了《中国种质资源目录(续编一)》。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想的还要丰富和精彩。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目录,更像是一部详尽的中国农业基因图谱,记录了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从不同地域收集和保存的珍贵种质资源。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传统农作物和地方特色品种的记载,这些信息不仅具有科研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许多曾经在我们餐桌上消失或濒临消失的优良品种,它们曾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今天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本书的编纂严谨,逻辑清晰,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种质资源,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我打算将这本书作为我乡土文化研究的参考资料,从中发掘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宝贵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