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精) 9787312041594 -RT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精) 9787312041594 -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农学
  • 科技译著
  • 江南制造局
  • 农业科技
  • 精装
  • 9787312041594
  • 书籍
  • 译文
  • 技术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41594
商品编码:2983090619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精)

定价:730.00元

作者: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3120415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与文献价值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的诞生,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深刻的变革与探索。19世纪中叶,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中国社会各界开始思索富国强兵之道,其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成为一条不可回避的道路。江南制造局,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机构之一,肩负着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军事和民用技术的重要使命。在此过程中,科技翻译工作成为连接中西方技术知识的桥梁。 这套“农学卷分册”正是这一历史洪流中的珍贵产物。它汇集了江南制造局在近代早期引进和翻译的农学领域相关著作,涵盖了当时西方在农业生产、农作物改良、土壤科学、农具制造、畜牧养殖等方面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译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搬迁,更是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技进行初步认知和吸收的记录,是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套分册的文献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历史文献价值: 它们是研究洋务运动时期科技引进策略、翻译实践、以及当时中国对西方农学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译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对国家发展的期许。 学术研究价值: 对于农史、科技史、翻译史、近代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而言,这套分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它们可以帮助学者深入理解西方农学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形态,以及这些理论对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潜在影响。 思想启蒙价值: 在西方科学技术尚未广泛普及的年代,这些译著的出现,无疑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播下了科学思想的种子,对中国近代科学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价值: 它们记录了中西方文化在科技领域的早期碰撞与融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见证。 二、 译著内容概览(聚焦农学领域,但不涉及具体书籍条目)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并非某一部孤立的著作,而是对当时江南制造局在农学翻译工作中涌现出的系列文献的集合。其收录的译著,在内容上,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梳理和理解: 1. 作物种植与改良: 农作物栽培技术: 涵盖了对当时西方主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土豆、棉花等)的种植方法、生长周期、最佳播种时机、田间管理要领等方面的介绍。这些译著往往会对比中国传统种植方式,提出更科学、更高效的栽培理念,例如关于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早期探索。 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关注西方地区优良作物品种的介绍,可能涉及到作物品种的特性、适应性以及如何在中国引进和试种的建议。这对于当时中国农业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农作物育种的初步认知: 虽然可能尚未涉及现代遗传学的深入理论,但译著中可能包含对选择优良亲本、杂交育种的朴素认识,以及通过长期观察和选育来改良农作物品种的实践经验。 2. 土壤科学与施肥: 土壤分类与特性: 介绍不同类型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通气性、保水性等。可能还会涉及对土壤有机质、矿物质成分的初步分析方法。 土壤改良技术: 探讨改善土壤肥力的方法,如翻耕、排水、灌溉、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等。这些都是提升作物产量的基础性工作。 施肥原理与实践: 阐述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介绍不同肥料(如粪肥、堆肥、草木灰等)的成分和施用方法。可能还会触及一些早期对化肥的介绍,尽管其应用尚未普及。 3. 农田水利与灌溉: 灌溉系统: 介绍西方先进的灌溉设备和技术,如水车、水泵、渠道设计等,旨在提高用水效率,解决旱涝问题。 排水系统: 探讨农田排水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有效的排水系统以避免作物受涝。 水土保持: 可能包含一些关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的初步论述。 4. 农具与机械化: 新型农具的介绍: 介绍西方在犁、耙、播种机、收割机等农具方面的革新,可能附有图示,详细说明其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农机动力的探索: 在那个蒸汽动力开始兴起的时代,部分译著可能已开始介绍蒸汽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例如驱动脱粒机、水泵等。这代表了中国近代农业机械化萌芽的早期迹象。 5. 畜牧养殖与兽医: 家畜饲养技术: 涵盖对猪、牛、羊、鸡等常见家畜的品种特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介绍。 兽医知识: 可能包含对常见畜禽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对动物生理、解剖的初步认识。 6. 森林与林业: 林木种植与管理: 介绍经济林、用材林等的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林木的培育和采伐技术。 森林资源的利用: 探讨木材的加工和利用,以及森林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三、 译者群体与翻译特色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的翻译工作,汇聚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精英。这些译者,很多是在洋务运动中被委以重任的官员、饱学之士,以及部分早期接触西方语言的士大夫。他们的翻译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语言障碍: 当时西方科技文献的语言体系与中文存在巨大的差异,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和对西方语言的精通。 概念差异: 许多西方科学概念在中国是全新的,译者需要在中文语境中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汇,甚至创造新词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 技术理解: 译者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文字,更要理解原文所阐述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规程,这往往需要结合制造局自身的实践和摸索。 因此,这套分册的翻译,展现出以下特色: 严谨求实: 译者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技术信息,尽管受到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但其严谨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渐进式本土化: 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尝试用中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西方概念,或结合中国本土的农业实践进行类比说明。 对新知识的渴求: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译者在翻译中不断吸收和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反馈到当时的中国社会。 部分保留原文特色: 考虑到当时受众的理解能力,部分译著可能在翻译风格上保留了一些原文的叙述方式,或者保留部分英文原文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四、 时代意义与现实启示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开放与学习: 它昭示着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 科技驱动发展: 农学作为最基础的生产力领域,其技术的革新直接关乎民生福祉和国家强盛。这套分册正是早期科技驱动农业发展的实践例证。 翻译与传承: 科技翻译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不同文明、促进技术进步的桥梁。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是文化传承和科技交流的功臣。 不懈探索的精神: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江南制造局及其译者群体,以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中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种探索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论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农学卷分册)》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学术和文化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农学发展史、科技引进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积极拥抱变革、探索强国之路的生动写照。通过对这套分册的解读,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近代农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早期轨迹,更能从中汲取开放进取、不断学习的民族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技术发展,都隐藏在一些具体的、不那么为人熟知的机构和著作中。江南制造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神秘感和工业时代的痕迹。而这本书,竟然将它与农学研究结合起来,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如何在农业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领域进行现代化探索感到好奇,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我特别喜欢它对当时从国外引进的各种农作物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一些早期探索的细致描绘。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并非是凭空而来,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引进、学习、适应的过程。书中对这些早期引进技术的介绍,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反响和影响的分析,这使得内容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就被“江南制造局”这个名字吸引了。我一直对晚清民国时期的科技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开始真正接触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开端。这本书正好切入了农学这一重要领域,对我来说,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研究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历史的窗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被翻译和介绍的国外农学著作的详细介绍,这让我了解到当时中国学者们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介绍那些我们当时非常陌生的科学知识的。而且,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况的介绍,这使得我对这些农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在想,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能够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和推广农学知识,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科学精神的光辉。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让我对江南制造局在农学领域的历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很多历史上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那些基础性的、奠定基石的工作,往往容易被大众所忽视。这本书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引进的农学知识,而是深入挖掘了江南制造局在翻译、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农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引进技术如何与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分析。这种深入的学术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农业科学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需要花点时间去理解,但整体而言,其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深厚的积累,更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前瞻性的眼光。

评分

我买这本书纯属是好奇心驱使,因为“江南制造局”这个名字总会让我联想到那些旧时代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而“农学卷”更是让我觉得有些意料之外。我本以为会是比较枯燥的技术介绍,但没想到读起来却饶有趣味。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和努力。我特别喜欢它对当时从国外引进的那些农学理念的介绍,比如对土壤肥力、作物育种、以及科学耕作方法的讲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最初的蹒跚学步。而且,书中对一些引进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的描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尽管有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还需要一些努力,但整体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充实的。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领域的进步,都需要前人的不懈探索和积累。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爱了!虽然我不是农学专业的,但里面的内容真的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很感兴趣,总觉得中国农业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一定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努力和智慧。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让我看到了江南制造局在农学领域的探索和贡献。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早期引进、翻译和推广的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介绍,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科学技术如何一点点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书里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详细,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技术引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以及最终带来的影响。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科技发展,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对土壤改良、作物新品种引进的论述,放到现在来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摆在书架上很有分量,翻阅起来也很有质感,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